《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提到了四大核心素养——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及审美创造,结合名著阅读在中学课堂中比重逐步升高的现状,我们不难发现,只有以提升核心素养为目的的名著教学课堂,才能符合学生成长的规律以及满足社会进步的需要。在这一大前提下,根据新课标指出的应增强课程实施的情境性,促进学生自主及合作探究学习等指导思想,笔者着手探究名著教学中提升核心素养的具体策略,以期让学生能够达到沉浸文本,深度阅读的境界。
本文以一节《三国演义》名著研读课为例,详细解释几大策略如何具体运用。在这节研读课上,笔者串联起了几个关键性问题并且设置了学生感兴趣的情境,利用小组合作的形式对名著进行深入解读,为以后的名著研读课提供了借鉴。
一、了解学情,挖掘兴趣,提升整理和归纳能力
名著阅读是如今的初中生必须过的难关,笔者最近在上初中的综合实践课,带着初一、初二学生读名著,这学期主要读《三国演义》。对于初中学生来说,《三国演义》一百二十回,篇幅很长;采用古白话写成,阅读难度较高。部分学生看到这样的“巨著”会望而却步,部分学生提不起兴趣来读它,更别提高质量地读完整本书并且有自己的思考和感悟了。但如今“整本书阅读”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越来越重,中学生阅读整本书的速度和能力都亟待提高。本节课旨在通过“创设情境合作探究”的方法激发初一、初二学生阅读整本书的兴趣,教会他们阅读整本书的方法,力争在读完《三国演义》之后能够有所知、有所感。
《三国演义》篇幅较长,每一回都利用一节课进行课堂研读是不可能的,因此笔者采取“专题导读”的形式推进。在学生读完每一专题之后,从专题中选取一到两个起主导串联或关键转折作用的回目进行研读,通过研读这些回目,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在研读的过程中,笔者设置适当的题目引导学生进行探讨,回顾该专题的内容及人物,并且在此基础上有自己的思考。研读到最后还可以适当引入下一专题的内容或人物,设置悬念,引发学生继续阅读的兴趣。
笔者初步设想将《三国演义》整本书的阅读根据情节内容分为以下12个专题:
1.一到九回:天下纷争黄巾起义,董卓专横英雄伐贼。
2.十到十九回:吕布殒命孙策发力,天子无权曹操势大。
3.二十到二十九回:桃园兄弟艰难重聚,孙权承志继领江东。
4.三十到三十九回:官渡之战袁绍败绩,三顾茅庐孔明出山。
5.四十到五十回:孔明力促孙刘结盟,赤壁之战曹操大败。
6.五十一到五十七回:孔明神算周瑜身死,赔了夫人失了荆州。
7.五十八到六十六回:赵子龙神勇救少主,刘玄德辗转得益州。
8.六十七到七十六回:刘玄德进位汉中王,关云长麦城丧英魂。
9.七十七到八十五回:一代枭雄命数终,先主遗诏托孤儿。
10.八十六到九十六回:诸葛亮七擒孟获,司马懿棋逢敌手。
11.九十七到一百零六回:孔明智计伐中原,大星陨落魂归天。
12.一百零七到一百二十回:姜维惜败权归司马,纷争落幕三国归晋。
二、情节梳理,任务挑战,于抢答中激发求知欲(一到九回)
本节课的设计是在学生已经读完了《三国演义》一到九回的基础上设计的,初一、初二学生阅读功底尚浅,所以一开始读得很慢,对学生兴趣的培养就从头开始抓。一到九回中主要人物已经陆续登场,例如曹操、刘备、关羽、张飞等,但这些以后的“大人物”在一到九回还只是一个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这几回中最主要的反面人物是董卓和吕布。所以最终选取了第五回“发矫诏诸镇应曹公,破关兵三英战吕布”作为这一专题的导读回目。原因如下:
1.从人物上来看,第五回曹操发矫诏,号召各路英雄联合起来讨伐董卓,曹操已经开始在历史舞台上发挥自己的作用,不再单纯依附于任何人了。另外,刘关张、袁绍、孙坚、公孙瓒等主要人物也都在这一回登场了。虽然刘备暂时只是依附于公孙瓒,但是刘关张开始慢慢为其他英雄所知晓,这一回甚至可以说是他们兄弟三人的主战场。
2.从情节上来看,第五回中,各路英雄开始聚集,讨伐董卓,而不是某个人单打独斗,这是历史性的进展,也是故事情节开始转折的重要一环。同时,这一回有非常经典的精彩情节,如温酒斩华雄,三英战吕布等,描写生动,场面精彩,详略得当,也非常值得学生去细细品味。
3.从作者的情感倾向来看,第五回里非常明显地能看到作者对刘关张三兄弟的褒扬,不管是关羽斩华雄,还是三英战吕布,作者都着力刻画三人的英雄形象。在此也可以引导学生读小说时要注意体会作者的思想倾向。
确定好关键章节之后,教师采取小组合作抢答的方式,帮助学生熟悉文本内容。
小组将PPT上出现的填空题答案准确回答出来,答对的小组可以加分,最后计算总分,得分最高的小组有奖品。这一环节的设计主要是为了回顾,学生虽然已经读完一到九回,但是对内容的熟悉度可能还无法尽如人意,所以需要通过这样的环节来唤醒记忆。屏幕上出现的题目是教师根据原著内容的顺序整理的,每一回都会涉及,让学生回答关键人物或者关键事件,几道题答完,相当于把整回的内容梳理一遍。《三国演义》本来就人物众多情节纷繁,必须先通过这样的环节来帮助学生梳理和熟悉情节。学生只有比较清楚地知道哪些人做了哪些事,才能更深入地探讨后面的内容和主题。这样的“抢答”环节对学生来讲是一个很大很新颖的挑战,能够激发学生的好胜心和求知欲,在激烈的碰撞中也提升了他们的表达能力。
三、串联问题,创设情境,促进自主合作探究
教师通过环环相扣的几个问题,将学生带入群雄争霸的情境中来,引导他们一步一步沉浸在文本中,小组合作探究,得出问题的答案。
▲问题一:为什么曹操一号召,各路英雄就纷纷响应?
可联系一到九回中的内容来作答。每一道问题都会有预设的答案。这个问题的预设答案有三个:
(1)他发的是矫诏,借用的是“天子”的名义,自古以来“尊君”便是人们最大的信仰,大家都认为汉家天下是正统,董卓是篡汉的乱臣贼子,所以纷纷响应。
(2)董卓执掌大权以来,专横跋扈,烧杀抢掠,无恶不作(可联系第四回中董卓的表现),已然引起了公愤,不管是诸侯还是百姓,都欲除之而后快。
(3)东汉末年,天下不太平,群雄并起,有点势力的英雄也都希望能够有用武之地,扩大势力。
▲问题二:从第六回的阅读中我们知道,联盟最终解散,没有打倒董卓,你觉得是因为什么?
此题可以用来引导学生概括不同人物的不同表现以及性格。此题的预设答案有以下几个:
(1)诸侯们各怀异心,都怕别人壮大,袁术在孙坚缺粮求助时,没有给予粮草,导致孙坚战败。
(2)很多人都没有识人之才,如袁绍、袁术因为关羽只是无名小卒,不肯让他战华雄,纯粹以功名和家世论英雄。
(3)董卓手下兵力雄厚,并且有吕布助阵,哪怕三英共战也没法打败吕布。
(4)袁绍无法当机立断,董卓迁都长安西去,曹操建议乘势追击,袁绍和众诸侯都不同意,导致曹操自己去追,差点因此丧了性命。
(5)孙坚在井中得到传国玉玺,却不想着交回给天子,而是据为己有,赶紧回江东谋事,袁绍知道后也想得到玉玺,于是双方闹掰,还因此让荆州的刘表与孙坚结了怨。
(6)所以诸侯们并不是一条心,甚至都想趁着国难自己上位,这样的心态不可能会联盟成功。
有了这两个问题做铺垫,学生相当于已经进入三国的大环境中了,热身完毕,分析当时的环境,熟悉当时的人物,进入一种思考的状态。
接下来是本节课最重要的情境设置环节:如果你是曹操,为了最后能成功扳倒董卓,你会选择谁为盟主呢?要求学生发言必须根据原文,有理有据。
这一环节先自由发言,大家说出备选人物,然后每个小组选择一个人来代表“他”发言,例如:这个小组选择的是曹操,那就要从一到九回的原文中来找依据,讨论完后小组派代表发言,以曹操的口吻来叙述,阐明自己为什么适合当盟主。这一环节预设的答案有:
(1)曹操有勇有谋,敢于决断,而且自己本来就是号召者。
(2)公孙瓒,因为他当时手下有刘关张三员猛将。
(3)孙坚,非常英勇,自告奋勇当先锋,武艺也很高强。
(4)刘备,忠肝义胆,而且身份高贵,中山靖王之后,手下还有关羽和张飞两员猛将。
……
这一环节,教师必须认真听每个小组的发言,在小组发言之后要进行简短的小结,再次强化读原著的重要性,指出该小组发言的依据是哪一回哪些内容,同时对该小组发言的内容、逻辑等进行评价。教师的评价也是非常重要的,教师必须在非常熟悉原著的基础上进行总结发言,将学生发言过程中的精华之处点出来,同时给出意见和建议,给学生提供不一样的思考角度。
所有小组发言之后,进入简短投票环节,每个小组根据刚刚的发言,投一票(不能投给自己小组),教师可以投两票。现场唱票,得出最终获胜的小组。这一环节的设置主要是基于初一、初二学生的年龄特点,他们年龄较小、爱玩、喜欢游戏、在意输赢,那么这一环节就可以有效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课堂的最后,还要布置下一阶段的阅读任务:读第十到十九回,思考以下问题:
(1)曹操是怎么在混乱的割据势力中脱颖而出的?
(2)吕布的结局如何,给你哪些启示?
(3)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处处透露出“尊刘反曹”的思想,你能在其中读出来吗?
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去阅读,能够有效提高阅读的针对性,让阅读和思考融合得更为紧密。
四、教学反思,策略总结,师生共同进步
以上这节名著研读课的教学设计,整个过程都力求让学生的身心沉浸在阅读当中,边阅读边思考,教师通过有效的提问设置情境,进行角色的代入,这种沉浸式的文本阅读体验既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又可以降低他们的疲累感,成就其阅读体验。
另外,让初一、初二学生阅读《三国演义》对他们来讲比较困难,所以教师在设置教学环节时要兼顾有效性以及趣味性,利用几个问题调动起他们的求知欲以及想象力,同时又不能只是回答问题,抢答积分环节的设置就是为了增强这节课的趣味性。这样一节课下来,学生既对情节更加熟悉,又对其中的人物形象以及文字背后的历史内涵更加了解。
综上所述,名著教学中可以采用合作探究以及问题串联、情境设置等策略,让学生沉浸式阅读,更深层次去理解文本,从而提升他们的阅读素养,达到深度阅读的境界,有效地落实新课标提出的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起着穿针引线的作用,把课堂还给学生,真正有价值的东西由学生合作探究得出,唤醒学生的主体性,也能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学生的思想境界。
(作者单位:广州市铁一中学)
编辑:曾彦慧
作者简介:孙雯雯(1988—),女,汉族,广东广州人,研究生,中级,研究方向:初中语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