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政策的提出,对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传统教学形式带来挑战。相比其他学科来说,初中道德与法治承担着双重任务,即学科知识教育与德育,恰逢“双减”政策下转变初中道德与法治传统教学模式,构建高质、高效的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为关键。道德与法治课程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三观”、立德树人的主阵地,面对处于青春期的学生,教师要优化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课堂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对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的重视程度;教师充分发挥道德与法治学科的育人价值,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与创新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本文以初中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册第二课“创新驱动发展”中的“创新改变生活”为例,立足实际,以课堂作为载体,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一、教材分析
“创新驱动发展”包含两框,即“创新改变生活”与“创新永无止境”,其中,“创新改变生活”一框中包含感受创新、创新引擎两目;“创新永无止境”一框中包含创新强国、激发创新活力两目。“创新改变生活”主要以创新对生活各个领域的影响为主题,引导学生从生活中认识创新、了解创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增强学生以创新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使命感;“创新永无止境”主要围绕如何实现创新,讨论“怎么做”,积极应对创新发展遇到的挑战,鼓励学生从多个维度着手,总结促进创新发展的策略,并意识到保护知识产权的重要性,强化学生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本节课程从让学生意识到创新的价值,再到强化创新强国认知,促使学生理解创新发展理念,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学情分析
培养学生正确的“三观”、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是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重要任务。九年级学生享受着创新带来的便利,如智能手机、高铁、人工智能等。虽然学生对“创新”一词并不陌生,但也不是特别了解,只存在一些浅显的认知,进而对本节课的学习产生一定的挑战。九年级的学生对创新的认知多来自科技创新,并未从制度、文化等角度感知创新;此外,学生对创新主体的认知多以科学家为主,从而忽视了他人在创新发展中发挥的作用,尤其是自身,作为新时代的青少年,可提升自身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为创新强国贡献力量。
三、教学目标
1.为学生展现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创新发展方面取得的成绩,增强学生的荣誉感及民族自信;让学生深刻意识到党的领导是创新沿着正确方向发展的前提,增强学生的政治认同感。
2.通过教学活动,让学生转变对创新主体的认知,意识到自身也可成为创新主体中的一员,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及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
3.通过教学活动让学生总结新时代创新者所具备的特征,由此健全学生的人格。
4.通过教学活动让学生意识到我国创新发展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要客观认识到我国创新发展中存在的不足,激励学生肩负起创新强国重任,并为之努力。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创新改变生活”的内容与生活息息相关,引导学生联想生活实际,增强学生对创新的理解程度,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认知创新强国的必要性,以及创新驱动发展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使学生对创新发展有着全面的了解,以此强化自身的责任感、使命感,担负起创新强国的责任。
五、“双减”政策下初中道德与法治“创新改变生活”教学设计
(一)导入环节
教师播放视频。
视频内容:海尔智能家居的使用。人们出门在外,通过手机、电脑等终端设备就能远程操作家中的热水器、空调等电器,如调节热水器、空调的开关和温度。智能家居系统能够依据主人的生活习惯简化操作,使人们的生活更加方便,提高生活质量。
教师:同学们,通过看海尔智能家居使用的视频,你们能得出什么结论呢?
学生:科技改变了我们的生活,使我们的生活越来越方便了。
教师:是的,科技创新改变生活,这就是本节课要探讨的话题,主要分为“感受创新”和“创新引擎”两部分。
(设计意图:通过观看海尔智能家居使用视频,促使学生感受智慧家居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哪些改变。从生活中认知科技创新。教师通过多媒体视频材料导入新课,既可以吸引学生的课堂注意力,又能让学生联系实际生活,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新课知识点,拉近学科与生活间的距离。)
(二)教学过程
▲第一目:感受创新
1.创新来源于生活,用于生活
教师:同学们,你们认为创新在日常生活中体现在哪些方面?
学生A:科技的创新,我能够上网,了解时事政治。
学生B:我现在出门乘坐地铁、公交,都是直接刷卡,不用携带零钱,十分方便。
学生C:我上次去医院看病,我父母都是在线挂号、自助缴费的,看病十分便捷。
学生D:我们处于日新月异的时代,享受着科技力量带来的便利,尤其是智能手机的使用,通过智能手机可视频聊天、网络购物等。
……
教师:是啊,创新方便了我们的生活。还有其他方面吗?
(教师出示教材第14页的图片)
教师:同学们,看这四幅图片,哪位同学来说一下你对创新的理解呢?
学生A:图片中都是废旧物品再利用的产品,所以创新不仅在科学技术方面,还也可以在个人生活方面。
学生B:其实创新并不是遥不可及的,而是在我们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的。
学生C:创新可以是从无生有,如汽车、火车、飞机等。人类历史上第一列火车诞生于1804年,速度为8 km/h;经过不断的研发、改进,现在高铁速度已达到350 km/h。
学生D:科学创新是我在生活中最常见的,但这并不是全部,创新可以很大,大到科学家飞船进入太空,搭建空间站;创新也可以很小,小到我们将饮料瓶改造为浇花壶。创新是利用不同方法解决问题的一种体现。
学生E:创新可以让生活变得更加美好,涉及人们的衣、食、住、行各个方面。从衣服方面来看创新,主要是衣服原材料研发上;从住的地方来看,创造良好的居住环境,建设标志性建筑,如上海的东方明珠;从食物方面来看,有杂交水稻研发、智慧食堂建设、食品安全保障等;从出行方面来看,从火车到高铁再到磁悬浮列车,从公交车到轻轨再到地铁。在生活中,创新无处不在。
教师:是的,同学们理解得都不错,创新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那我们可以将“感受创新”内容归纳为以下三点:(1)创新是一种生活方式;(2)创新对生活产生积极影响;(3)创新体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
教师:同学们,在你的印象中,创新就是多人的行为还是个人的行为呢?
学生:创新行为可以是个人的,也可以是团队、集体的。因为同样一个创意点子,一个人可以将它制作成产品或者形成结果,这就是个人的创新行为;而要把这个创意产品批量生产的话,创新就是团队的、集体的活动。
教师:是的,我们要转变自身对创新的惯常看法,重新理解创新内涵与意义,并从我们现在的学习、生活处着手,发挥创新的力量,促使创新落于实处。
(设计意图:阅读教材,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可锻炼学生分析、归纳总结的能力,感悟创新的内涵,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深度解读新课标,在课堂上转变教师与学生的地位,鼓励学生发表见解,切实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能够积极探索、总结,进而掌握新课知识点,增强教学成效。)
2.创新无处不在
教师:看教材第15页,请同学们分享一下你生活中的创新小例子。
学生A:我在解决数学练习题时能够举一反三,列举出不同的解题方法,这是一种创新。
学生B:我妈妈养花,我制作了一个自动滴水的浇花器,在妈妈出门的时候能够自动滴水,让妈妈放心出门。
学生C:我自己利用彩色纸、水果包装纸,折成千纸鹤,制作成窗帘挂在我的窗户上,每天我都能欣赏自己的创意,感觉心里美美的。
……
教师:通过同学们的分享,同学们觉得创新对你个人、社会都产生了哪些影响?
学生A:我觉得创新是我们思维方式的一种转变,不能囿于惯性思维,要发散思维,能够想到以往想不到的,我就会产生一种成就感。
学生B:我们现在应用的智能手机、电脑、智能家居等产品都属于科技创新,大大方便了我们的生活,且使我们的生活多姿多彩。
学生C:我上次看了农业新闻,农业也都在运用新技术,如智能灌溉系统、无人机采摘水果、喷洒农药等,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
……
教师:同学们说得很对,创新对于个人、社会都有积极的意义,主要体现在:(1)创新给我们带来惊喜,让我们获得成就感。(2)生活的各个领域都需要创新,也都可以创新。(3)创新让生活更美好。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分享自己的创新故事,总结创新的作用。通过这样的学习形式,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知识点。)
▲第二目:创新引擎
1.创新贯穿古今
活动一:回顾三次工业革命
教师:通过梳理三次工业革命发展史,大家都有什么感想?
学生A:第一次工业革命发展在18世纪60年代至19世纪中期,发明了机器,以蒸汽机作为动力机,进入了蒸汽时代。
学生B:第二次工业革命发展在19世纪下半叶至20世纪初,电力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中做出了重大贡献,对社会各个领域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标志着人类社会从蒸汽时代进入电气时代。
学生C:第三次工业革命发展在20世纪后半期,以原子能、电子计算机、空间技术和生物工程的发明和应用作为主要标志,是一场信息控制技术革命,也代表着人类社会进入了信息时代。
学生D:我们正经历第四次工业革命,是利用信息化技术促进产业变革的时代,也就是智能化时代。
学生E:每次工业革命都是一场人类社会的创新,涉及各个领域,换句话说,创新是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重要力量。
教师:同学们总结得不错,也验证了这句话“科学技术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第一生产力”。
教师:同学们,看一下教材第17页的“探究与分享”,我国拥有悠久的历史文化是不可多得的教学资源。创新是融入中华民族骨子的特质,从古至今我国有着众多发明,并在医学、地理、农学、数学、天文学等各个领域取得了巨大成就。
学生A:我国在医学、地理、农学、数学、天文学等均有显著的创新成就,并成为农业、手工业发展的有力支撑,如医学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数学有《九章算术》,农学有《上农》《齐民要术》,地理有《水经注》,天文学有地动仪、浑天仪等。我国当时已处于农业文明时期。
学生B:蒸汽机的发明,人类从农业文明进入工业文明,计算机技术的不断更新,人类从工业文明走向信息文明,创新促进人类社会发展。
教师:创新作为人类社会发展的引擎,我国要不断地进行改革,以此激发创新活力。而且我国在不同时期都取得不凡的创新成就,由此说明,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也是国家发展的重心。
教师:创新促进文明发展,那同学们想一下,人工智能技术是否在未来的某一天替代人类呢?
学生A:人工智能技术是服务于人类的,人类应用人工智能技术改善生活,但人工智能技术不能完全替代人类,更别说超越人类。
学生B:但是在服务行业中已经出现了人工智能仿生机器人,逐渐替代人类完成一些工作内容,如下棋、做决策等,所以说人工智能超越了人类。
学生讨论气氛热烈。
教师:同学们,那我们以此作为辩题,下节课开展一场辩论会。
(设计意图: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要引经据典,借助史料帮助学生感悟新知,从而实现跨学科教学。本节课以我国古代的创新发明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而从农业文明到工业文明再到信息文明的发展历程中,学生了解了创新的意义。)
2.创新发展成就
教师播放神舟十三号发射视频。
教师:同学们知道视频中的这三位宇航员吗?(见图1)
■
图1
学生A:这是神舟十三号发射时的三名宇航员——叶光富、翟志刚、王亚平。
教师:那请同学们梳理下一我国航天事业发展历程。
学生A:我国第一次进入太空的时间为2003年10月15日,神舟五号完成载人航天任务,杨利伟成为我国第一位进入太空的航天员。
学生B:此外,我们也见证了“嫦娥”登陆月球、“祝融”探索火星、“神舟”建设空间站等进军太空的历程,是我国航天人经过一代又一代的不懈努力所取得卓越成就。
教师:除此之外,我国还有哪些创新发展成就呢?
学生A:我国有“深海勇士号”“奋斗者号”的研制成功,探索海洋世界。
学生B:我国的创新发展成就还体现在智能电网的建设、芯片的研发等方面。
教师:同学们说得不错,我们的生活深受创新的影响,而且在科技实力不断增强的今天,我国实现了“上天入地”,进入世界先进行列。
教师:接下来,让我们来一场梦幻之旅吧!
教师利用网络云游的方式,带领学生畅游航天馆,让学生深入了解航空航天发展的科技历程,感受探索宇宙的奇妙。
(设计意图:以往对于多媒体课件的应用,主要以图片展示、幻灯片播放、音频插入等形式为主,这次呈现利用神舟十三号上天的视频材料,让学生再次认识到创新引擎的作用,即“创新已经成为世界主要国家发展战略的重心”。国家在不断创新中进入世界先进行列,并让创新成为中国走向富强的动力。)
(三)布置课后作业,延伸知识
作业是教学课堂的最后一个小环节,高质量的作业可实现整节课知识的巩固,即重视作业质量、忽视作业数量,这也是“双减”政策所倡导的。教师依据教学内容、学情特点,为学生设计个性化的作业,让学生依据自身兴趣选择作业,可控制课后作业的数量,也可提高学生做作业完成度与质量。
作业1:写作一篇以“创新文化之我见”为主题的500字小作文,要求理论联系实际。
作业2:整理国家关于创新颁布的文件,绘制成表,包含颁布年限、机构/单位、文件名以及内容。
(作者单位:甘肃省秦安县兴国镇初级中学)
编辑:陈鲜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