捕捉暖冬声色,深味文本温情

2024-09-14 00:00:00杨红英
新课程·上旬 2024年20期

一、教学内容

本文以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济南的冬天》为例,引导学生了解老舍先生及其作品,通过朗读、分析和讨论的方式,深入感受《济南的冬天》中描绘的景物以及作者的情感,同时借鉴老舍先生的写作技巧,结合自己的家乡美景,展开写作练习。

二、教学目标

1.掌握文章的基本内容和结构。

2.通过阅读和鉴赏,学习老舍运用修辞手法描绘景物的方法,在学习中激发对家乡美景的热爱和自豪感。

3.培养欣赏文学作品的兴趣和习惯。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品味老舍现实笔下的济南的冬天,感受其语言魅力和情感表达。

教学难点:借鉴老舍先生的写作技巧,结合自身经历进行写作练习,表达出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四、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从春天到冬天的文学之旅

教师:同学们,之前我们曾一同学习了朱自清的《春》,感受到江南春天的绝色美景。现在,我们将携手老舍先生,探索他钟爱的济南的冬天,看看他是如何用文字来描写济南冬天的韵味。

学生1:教师,老舍先生钟爱的冬天,是否也像朱自清描写春天一样,充满了动人的情节?

教师:这个问题非常有趣,老舍先生在《济南的冬天》中表达了自己对冬天的深厚情感,老舍先生曾说:上帝把夏天的艺术赐给瑞士,把春天的美景赐给了西湖,而秋和冬的全部魅力则赋予了济南。那同学们是否好奇济南的冬天究竟有怎么样的魅力,让老舍先生如痴如醉呢?

学生1:我真的很期待了解济南的冬天是怎样的景象?是否真的如老舍先生所说的那样,有着超乎我们想象的瑰丽和独特之处?

教师:看样子大家都很好奇,那现在我们一同跟随着老舍先生走进济南的冬天,去探索独属于济南冬天的韵味和美好。

(学生充满期待地低下头,开始专注地阅读手中的课文。)

(设计意图:通过回顾朱自清的《春》,引出本节课即将学习的《济南的冬天》,通过对比两位文学大师对不同季节的描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由此提出“老舍笔下的冬天会和朱自清的春天一样美吗?”的问题,在这里教师并没有直接做出回答,而是引用老舍对济南冬天的赞美,来增强学生对济南冬天的好奇心。)

(二)背景铺垫:老舍与济南的情缘

教师:同学们,在我们正式学习《济南的冬天》之前,我想先听同学们分享课前搜集到的有关老舍与济南的信息。

学生1:老舍先生是我国现代文学的著名作家,其作品风格独特,老舍先生擅长使用细腻的笔触展现出普通人的生活,让读者感受到现实生活的真实与美好。

学生2:济南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自然风光秀丽,尤其是趵突泉非常有名。

教师:这两位同学分享得非常精彩,这为我们学习《济南的冬天》提供了很好的知识背景。

(教师随后走到教室前方,打开多媒体设备展示老舍先生的生平资料、代表作以及济南的地理位置和文化特色。)

教师:老舍先生的一生充满了传奇,其文学作品深刻反映了社会现实以及对人情的洞察。济南作为文化名城,有着深厚的底蕴,其独特的自然风光更是吸引了无数文人墨客。现在让我们结合这些背景资料,深入理解老舍先生如此钟爱济南的原因,并思考他是如何用细腻的笔触描绘出济南冬天的美景。

(学生认真研读资料,脸上露出浓厚的好奇心。)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搜集关于作家和城市的资料,并相互交流分享,旨在帮助学生建立起对课文背景的基本认知,为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打下基础。同时,这也培养了学生的信息搜集能力和整理能力。)

(三)朗读感悟:声情并茂地表达济南的冬天

教师:在了解老舍先生与济南的背景后,我们将通过朗读来感受老舍先生笔下的济南冬天,请同学们自由分配小组。

(各小组代表依次上台进行朗读展示)

教师:刚才各小组朗读得非常有感情,让我仿佛置身于济南的冬天,你们完美地传递出了老舍先生对济南冬天的情感。

教师:朗读是一门艺术,我们需要精准把握作者的情感,同学们结合自己的朗读的经验,思考一下,如何在语速、语调以及情感上进行调整?

学生1:我觉得可以适当放慢语速,这样可以感受到冬天的宁静,相对来说语调可以更加柔和,以此品读济南冬天的细腻。

教师:你的建议对我们理解课文很有帮助,朗读不仅是文字的表达,也要思考其背后蕴含的情感,根据这位同学的意见,我们再次练习朗读,力求呈现出老舍先生笔下的济南的冬天。

(学生兴致勃勃地投入新一轮的朗读练习中)

(设计意图:以声传声,感知作者,通过小组展示朗读和引导学生自主讨论朗读的方式,旨在让学生通过朗读来感受和理解课文的情感和意境。这样的设计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还能够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同时,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合作和交流能力。)

(四)语言品味:探寻老舍先生的文字魅力

教师:同学们,我们已经领略了老舍先生对济南冬天的描写,现在我们要进一步品读作品的语言风格与情感表达,现在请同学们从文章中找出你认为写得特别美的句子,并利用所学方法进行赏析。

学生1:我找到了一句:“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这句话用了拟人的手法,让我感受到了济南冬天的温暖和安详。

教师:很好,你准确地抓住了拟人这一修辞手法,并感受到了它所带来的效果。继续!

学生2:我也找到了一句:“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这里的“卧”字用得太生动了,仿佛那些村庄和雪都是有生命的。

教师:的确,一个“卧”字让整个画面活了起来。大家都很有眼光,能够发现这些隐藏在字里行间的美。

学生3:我喜欢这一句:“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儿粉色。”这里的雪被赋予了人的情感,我觉得特别有趣。

教师:是的,老舍先生就是这样擅长将景物人性化,让读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大家都分析得很到位。

(随着学生的分享,教师根据量化表对每位学生的点评进行评价,并给予肯定和鼓励。)

教师:看来大家都深入文本之中,感受到了老舍先生的语言魅力,课文中老舍先生不仅用精准的词语描绘了济南冬天的景色,还通过拟人、比喻等手法赋予景物生命和情感。这样的写法不仅让我们看到了景物的美,更让我们感受到了作者的情感和对生活的热爱。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教学,旨在培养学生细致阅读文本的能力,训练学生赏析文学作品语言的能力,以及体悟作者情感的能力。通过学生的自主寻找、分析、赏析美句,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运用文学鉴赏的方法。同时,教师的引导和点评也为学生提供了方向和示范,帮助学生在品味语言中更深刻地体悟作者的情感。)

(五)情感表达:我爱我家,以读促写

教师:同学们,我们已经体验了老舍先生笔下的济南冬天的美丽,感受到作者对家乡的深情与眷恋。现在,轮到我们来展现出家乡的美。

(各小组开始准备,随后依次上台展示家乡美景图。)

教师:真是太美了!每一张图片都是一道风景,让我们看到了不同家乡的独特风貌,感受到了那份浓厚的乡土情怀。看来,大家都对自己的家乡有着深厚的感情啊。

教师:那么,接下来,就让我们借鉴老舍先生的写法,结合自己家乡的美景,写一段文字。

(学生开始认真写作,教师走下讲台,巡视指导。教师不时地停下脚步,与学生交流写作心得,指出可以改进的地方。)

教师:写好的同学请举手示意,然后站起来朗读自己的作品。其他同学在听的时候,可以从语言运用、情感表达、景物描绘等方面进行评价,看看谁的作品更打动人心。

(学生陆续举手,站起来朗读自己的作品。每当一位学生朗读完毕,教室里都会响起热烈的掌声。学生互相评价,教师也给予肯定和鼓励。)

教师(总结):同学们,今天的课堂真是收获满满!我们不仅品味了老舍先生笔下的济南冬天,还通过写作展示了自己家乡的美,希望大家能够继续保持这份热情,用文字去描绘更多美好的风景和情感。记住,每一篇作品都是你对家乡的一份深情告白。让我们共同期待下一次的精彩课堂吧!

(课堂在热烈的掌声中结束。)

(设计意图:本环节教学活动的设计旨在通过“以读促写”的方式,引导学生将阅读中所学到的写作技巧应用于实践,同时培养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和审美能力。)

(六)课后深入与拓展:开展专题研讨,启迪多元思维

教师:同学们,我们在课堂上学习了《济南的冬天》,大家有没有注意到文章中那些生动形象的比喻、拟人和联想句式呢?

学生1:教师,我注意到了!老舍先生用“小摇篮”来比喻济南的地形,我觉得特别贴切!

教师:很好,这就是修辞手法的魅力所在。现在,请大家回顾一下我们课堂上讲过的知识点,并思考这些修辞手法在文章中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

(学生们开始回顾并讨论)

教师:为了更深入地理解老舍先生的修辞手法,我们还可以引入作者的其他作品,比如《骆驼祥子》和《四世同堂》。大家可以在课后阅读这两部作品,并与《济南的冬天》进行对比分析。

学生2:教师,这样我们是不是可以更好地感受到老舍先生运用修辞的独特之处?

教师:没错!通过对比分析,你们会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修辞的魅力。现在,请大家分组进行研讨,每组选择一种修辞手法进行深入探讨,并准备在下节课上进行分享。

(学生分组研讨,教师巡视指导)

教师:在研讨过程中,我会对你们的观点给予及时的反馈和评价。同时,我也希望你们能够深入思考课文中的情感表达,挖掘和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

五、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回顾朱自清的《春》,成功激发了学生对新课文《济南的冬天》的兴趣。在介绍老舍先生和济南的背景时,学生积极参与,展示了课前搜集的丰富资料,为深入理解课文打下了良好基础。在朗读环节,学生表现出色,通过小组讨论和练习,逐渐掌握了如何通过语速、语调和语气来传达老舍先生的情感。在分析课文语言魅力时,学生能够准确抓住修辞手法和关键词语进行深入赏析,体现了较高的文学鉴赏能力。在结合家乡美景进行写作练习时,学生热情高涨,作品内容丰富多彩,展现了对家乡的深厚感情。同时,通过互相评价和交流,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审美能力得到了进一步提升。由此来看,本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学生在知识、技能和情感态度方面都有所收获,但是对于我个人来说,在未来的教学中,应进一步关注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提供更多个性化的指导和支持,以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作者单位:甘肃省天水市武山县渭北初级中学)

编辑:张国仁

作者简介:杨红英(1977—),女,汉族,本科,中小学一级教师,研究方向:初中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