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学有效实施差异化的实践

2024-09-14 00:00:00牛菁野
新课程·上旬 2024年20期

初中语文作为基础教育中的重要学科,不仅肩负着传授语言知识的重任,更是培养学生人文素养和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面对日益多样化的学生群体和迅速变化的社会需求,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实施差异化教学方法,以满足不同层次、不同兴趣学生的学习需求,成为每一位语文教师亟待解决的问题。差异化教学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和独特需求,提供不同的学习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以最大限度地激发每一位学生的潜能。

一、教材分析

《背影》是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中的一篇经典散文。作者朱自清以朴实的语言,深情地描绘了父亲送别他时的背影,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父子之间深沉的爱与不舍。《背影》不仅具有丰富的情感内涵,还以其生动的描写和细腻的刻画成为学生学习叙事和描写的范例。

二、学情分析

在八年级学生群体中,大部分学生对家庭情感有着敏锐的感知力,但由于年龄和生活阅历的限制,他们对父母情感的理解较为表面和感性。多数学生能够通过课文感受到父子情深,但在语言表达和情感体验方面可能存在差异。部分学生语文基础较好,具备较强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但也有一些学生由于各种原因在语文学习上存在困难,阅读速度慢,理解能力弱。

三、教学目标

1.能够掌握文章的基本内容和主题,理解作者表达的父子情感;能够学习并掌握叙事和描写的基本方法,尤其是细节描写的技巧,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

2.通过自主阅读、讨论交流、情景再现等活动,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体验作品情感,发展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能够体会到父母对子女的无私关爱,感受到亲情的温暖和伟大,增强孝敬父母、珍惜亲情的情感和意识。

四、教学过程

(一)课前评估,了解差异

教师: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开始学习朱自清的散文《背影》。在正式上课之前,我想先了解一下大家的情况和对这篇文章的初步认识。请大家分成四个小组,每个小组讨论几分钟后,选出一位代表来分享你们的想法。

学生分组,讨论。

教师:好,现在请每个小组的代表来分享一下你们的讨论结果。

学生A:老师,我们组的同学都觉得《背影》很感人,尤其是描写父亲送别的那段。我们认为这篇文章主要表达了父亲对子女的深厚感情。

教师:非常好,你们抓住了文章的核心情感。那么,你们平时有没有类似的经历,可以分享一下吗?

学生B:有的,我记得有一次我爸送我出远门,他也像文中的父亲那样,默默地看着我离开,那一刻我真的很感动。

教师:谢谢你的分享。这正是我们要在课堂上讨论的一个重要方面:通过文章与自己的生活经历建立联系。

学生C:老师,我们组讨论的是文章的写作手法,觉得朱自清通过细节描写,特别是对父亲外貌和动作的刻画,传达了深厚的父爱。

教师:很好,你们关注到了细节描写,这是文学分析的重要部6QUDbZmh+iEcSBgp3OvUtxJLKPhBRPp6/XI7zpqcm3E=分。你们的分析很细致。我们会在课堂上深入探讨这些细节。

学生D:老师,我们组觉得文章中的父子关系很复杂,既有爱也有矛盾。我们想了解更多关于当时的社会背景,这样更容易理解文章。

教师:这是一个很好的问题。理解文章的背景对理解文章内容非常重要。在课堂上,我们会结合历史背景来分析父子关系的复杂性。

学生E:老师,我们组的同学有点担心,觉得自己的理解能力不够,不知道该怎么深入分析文章。

教师:不用担心,这正是我们要通过课堂学习来解决的问题。每个人的理解能力都是可以通过学习和练习提升的。课堂上我们会采取多种教学方法,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和分析文章。

教师:通过今天的讨论,我了解了大家对《背影》的初步认识和学习需求。接下来,我们会根据这些信息,制订相应的教学计划,让每个同学都能在课堂上有所收获。大家的积极参与让我对接下来的课堂教学充满信心。我们一起来探索《背影》的深意。

(二)目标设定,因材施教

教师:同学们,刚才我们通过讨论了解了大家对《背影》的初步认识。接下来,我们要设定一些学习目标,并且根据每个人的不同需求来制订学习计划。这样,我们可以在学习过程中做到因材施教,让每位同学都能有所收获。大家有什么想法吗?

学生A:老师,我觉得自己在理解文章的情感方面还比较薄弱,希望能多一些这方面的练习。

教师:好的,这是一个很好的目标。我们可以通过一些具体的情感分析和写作练习,来提升你在这方面的能力。

学生B:老师,我对文章的写作手法很感兴趣,特别是细节描写和结构分析。我希望能深入学习这些方面。

教师:非常好。细节描写和结构分析是文学分析的关键。我们会在课堂上进行详细讲解,并且通过写作练习来巩固你的理解。

学生C:老师,我对当时的社会背景了解得不多,感觉理解文章有点吃力。能不能多讲讲这些背景知识?

教师:了解社会背景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内容和情感。我会安排一些时间专门讲解《背影》创作的历史背景,并且结合文章中的情节进行分析。

学生D:老师,我觉得自己在表达和写作方面不太自信,特别是要写自己的感受时,总是不知道怎么下笔。

教师:表达和写作的能力可以通过多练习来提升。我们可以设置一些小组讨论和写作练习,让你在实践中逐步提升自信心和写作水平。综合大家的需求,我设定了以下几个学习目标:

1.理解和分析文章的情感表达。

2.掌握细节描写和结构分析的方法。

3.了解文章创作的社会背景和历史背景。

4.提升个人表达和写作能力。

学生:好的,老师,这些目标很清晰。

教师:接下来,我们会根据这些目标进行分组学习和讨论。每个小组都有不同的任务,大家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求选择加入不同的小组。第一组将重点讨论情感分析,第二组专注于写作手法,第三组研究社会背景,第四组进行表达和写作练习。

学生E:老师,我想加入第一组,提升我的情感分析能力。

学生F:我对写作手法很感兴趣,所以加入第二组。

学生G:我希望了解更多社会背景,加入第三组。

学生H:我想在表达和写作方面有所提升,所以加入第四组。

教师:很好,同学们已经选好了各自的小组。接下来各个小组展开详细的学习和讨论。每个小组的学习任务和目标都已经明确,希望大家积极参与,互相帮助,共同进步。

学生:好的,老师,我们会努力的!

教师:非常好,希望通过这次学习,大家都能在《背影》的学习中有所收获,提升自己的语文水平。我们现在开始分组吧!

(三)分组探究,各取所需

教师:第一组的同学们,你们的任务是分析《背影》中父亲的情感表达。我们先来回顾一下文章的内容,特别是那些描写父亲的细节。你们觉得父亲在送别时的情感是怎样的?

学生A:老师,我觉得父亲在送别时心情很复杂,有不舍也有无奈。他很爱自己的儿子,但又不得不离别。

教师:非常好,那你能从文章中找出具体的例子来支持你的观点吗?

学生A:有一段描写父亲买橘子的情景,他穿过铁道时的动作很笨拙,但他还是坚持去买,这里体现了父亲的爱和坚持。

教师:很好,通过这些细节,我们可以感受到父亲的爱与牵挂。大家再思考一下,父亲的这种情感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有什么特殊意义吗?

学生B:老师,我觉得当时社会动荡,父亲对儿子的牵挂和不舍更显得珍贵。他们之间的情感更加深厚,因为他们都知道彼此可能面临的困难。

教师:你们的分析非常深入。我们通过这样的情感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文章中的情感表达。

教师:第二组的同学,你们的任务是探讨《背影》的写作手法,特别是细节描写和结构分析。谁来说说你们的发现?

学生C:老师,我们注意到朱自清在文章中用了很多细致的描写,如父亲的外貌、动作和言辞,这些细节让我们对“父亲”的形象有了更深刻的了解。

教师:能不能举个具体的例子来说明?

学生C:有一段写父亲“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这个细节描写让我们看到父亲的艰难和坚持,也让读者感受到他对儿子的深情。

教师:非常好,通过这些细节描写,作者成功地刻画了一个栩栩如生的父亲形象。你们觉得文章的结构有什么特别之处吗?

学生D:文章的结构很紧凑,每个段落都紧扣主题,逐步深化父亲的形象和情感。结尾部分通过对父亲背影的回忆,把全篇的情感推向高潮。

教师:你观察得很细。通过对结构和细节的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作者的写作技巧和艺术手法。

教师:第三组的同学们,你们要探讨《背影》的社会背景。你们有什么发现?

学生E:老师,我们查了一些资料,了解到文章写于1925年,当时中国正处于动荡时期,社会环境很不稳定。

教师:很好,这些背景知识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文章。那你们觉得这些背景对文章中的父子关系有什么影响?

学生F: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父亲对儿子的关心和爱护显得更为珍贵和不易。他们之间的离别不仅仅是一次简单的分离,还有对未来的不确定和担忧。

教师:非常好,你们通过对背景的分析,抓住了文章的核心思想。希望大家在以后的学习中,继续保持这种探究的精神。

(四)课堂互动,深化理解

教师:同学们,今天我们通过分组探究,对《背影》有了初步的理解。现在我们来进行一些课堂互动,进一步深化大家的理解。我们来做一个小组展示,每个小组选出代表来分享你们的讨论成果。

教师:好,第一组请你们的代表来分享一下你们对情感分析的结果。

学生A:老师,我们组讨论了父亲在送别时的情感。我们认为父亲表现出了深深的爱与牵挂,这种情感通过他的言行举止得到了生动的体现。

教师:非常好,你们抓住了文章的情感核心。你们觉得作者为什么要通过这些细节来表现父亲的爱?

学生B:我觉得通过这些细节描写,读者能够更深刻地感受到父亲的爱与牵挂。这种情感是深沉而无言的,但却通过具体的行动表现得淋漓尽致。

教师:很有道理。细节描写不仅让人物形象更鲜明,也让情感表达更有力。第二组代表,分享一下你们对写作手法的探讨。

学生C:老师,我们组主要探讨了细节描写和结构分析。我们发现,朱自清通过细致的动作描写,如父亲穿过铁道买橘子的情景,把父亲的形象刻画得非常生动,文章的结构紧凑,每个段落都紧扣主题,特别是结尾的回忆部分,把情感推向高潮。

教师:很好,你们对写作手法的分析非常到位。那你们觉得这些手法对表达文章的主题有什么作用呢?

学生D:我觉得这些手法能够让读者更深刻地体会到父亲的爱和作者的怀念之情。通过细节描写和结构安排,文章的情感层次更丰富,更容易引起共鸣。

教师:说得很好。写作手法是作者表达情感和思想的重要工具。第三组的同学,谁来谈谈对社会背景的理解。

学生E:老师,我们组研究了《背影》的社会背景。我们了解到,文章写于1925年,当时的社会动荡,家庭分离是常见现象。这种背景下,父亲对儿子的关爱显得更加珍贵和难得。

教师:你们的分析非常有见地。社会背景是理解文章的重要一环,通过背景分析,我们可以更全面地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和作品的深层次含义。

教师:今天的课堂互动非常精彩。大家通过分组探究和互动交流,对《背影》的理解更加深入。教师创建教学成效表(见表1)。

教师: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希望大家继续保持这种积极的学习态度,在今后的学习中不断进步。

(五)作业布置,巩固拓展

教师:同学们,今天的课堂学习非常成功。为了巩固和拓展我们的学习成果,我给大家布置一些作业。这些作业不仅是对课堂内容的复习,也希望大家能够通过作业拓宽视野。作业分为三类,请大家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完成。

作业1:写一篇500字的短文,题目为“××的背影”。通过描写你生活中某个人的背影,表达你对他的情感和回忆。要求运用今天学习的细节描写和情感表达方法。

作业2:查阅20世纪20年代中国的社会背景,并撰写一篇300字的报告,内容包括那个时代的家庭结构、社会背景和人们的生活状况。结合《背影》中的情节,分析当时的社会背景对文章内容的影响。

作业3:四人一组,选择一篇朱自清的其他作品进行深入阅读和讨论。每个小组撰写一份1000字的分析报告,内容包括作品的主题、写作手法和情感表达,下周在课堂上进行展示。

教师:这三个作业分别侧重不同的方面,希望大家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选择完成。作业的目的是让大家通过不同的方式巩固课堂学习的内容,并且拓展自己的知识面。大家有什么问题吗?

学生A:老师,我们可以选择多个作业一起做吗?

教师:当然可以,如果你们有兴趣和时间,欢迎挑战更多的作业。这样可以更全面地提升自己的能力。希望大家在作业中继续保持积极的学习态度。下课后有任何问题可以随时来找我。

五、教学反思

在本次《背影》教学过程中,我充分利用差异化教学方法,通过课前评估、目标设定、分组探究、课堂互动和作业布置等环节,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了他们的语文综合能力。通过课前评估,我了解了学生的基础和需求,确保教学设计贴合实际。在目标设定环节,我根据学生反馈,设定了情感分析、掌握写作手法、理解社会背景和表达写作能力四个目标。分组探究是本次教学的亮点,通过分组讨论,学生在小组内互相交流、取长补短,增强了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我适时介入指导,确保讨论深入和有方向性,不仅深化了学生对《背影》的理解,还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探究能力。

(作者单位:石家庄第二外国语学校)

编辑:曾彦慧

作者简介:牛菁野(1985—),男,满族,吉林洮南人,本科,一级教师,研究方向:中学语文教学、班主任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