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自主视域”,精设小学数学课堂“探究任务”

2024-09-11 00:00:00黄丽香
数学教学通讯·小学版 2024年8期

[摘 要] 立足“自主视域”,精准设计数学课堂“探究任务”,要求教师从“学标”“学情”“学理”出发,设计结构性任务、层次性任务、表现性任务。精准设计“探究任务”赋予学生充分的自主学习的时空,能引导学生从自身数学学习的“现实水平”提升至“可能水平”。

[关键词] 小学数学;自主视域;探究任务;精准设计

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是学生的自主、能动、有意义的建构。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立足于促进学生数学“自主性学习”立场、视角,即立足于“自主视域”开展数学学习。实践证明,立足“自主视域”的任务驱动教学法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策略。“任务驱动教学法”是以“任务”为核心开展的教学。教师要精准设计任务,有效应用任务,充分发挥任务的导学、驱动功能,彰显任务的导学、驱动价值。

一、从“学标”出发,设计“结构性任务”

学习目标(以下简称为“学标”)是学生数学学习的原点和归宿。教师精准设计“探究任务”,应当从学生的“学标”出发。“学标”不仅具有指向性、针对性,还能激发学生数学学习兴趣,调动学生数学学习积极性;“学标”不仅指向学生的认知,而且指向学生的情感、态度等;“学标”往往具有统摄性,能有效指导、规划、设计学生的数学学习。依托“学标”、依据“学标”,可以设计“结构性任务”。

“学标”让学生的任务驱动有了自主的根基。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可以聚焦“学标”、依托任务开展基于“自主视域”的探究性学习。比如教学“分数的意义”这一部分内容时,笔者引导学生以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许多物体组成的整体为对象,引导学生平均分。通过平均分的操作、画图等活动,让学生自主建构“分数的意义”。因此,笔者根据“认识单位‘1’的量”“理解分数的意义”“培育学生的抽象、概括、归纳能力”等学习目标,设计了层次性、结构性的任务。

任务1:将一个苹果、一块月饼平均分给2个人,每人分得多少?

任务2:将一盒饼干、一盒粽子平均分给3个人,每人分得多少?

任务3:抽象、概括出单位“1”,归纳分数的意义。

任务4:认识分数单位,认识分数中有多少个这样的分数单位。

这样的任务设计完全围绕着学生的目标而开展。这样的任务不仅围绕着学生的“学标”而开展,而且具有结构性。在结构性任务中,学生既可以按部就班地按照任务设定的顺序来开展自主性学习,又可以小组为单位分别对“任务1”和“任务2”开展研究。“任务1”和“任务2”既是层次性、阶梯性的任务,又是并列性的任务。“任务1”“任务2”与“任务3”之间形成了一种递进性,即前一个任务往往是后一个任务的基础,后一个任务是前一个任务的延伸、拓展和提升,是前一个任务的升华。当学生完成了“任务1”“任务2”后,自然能概括单位“1”,进而完成对分数的意义的自主性、自能性建构。这样的结构性任务既有明显的分级特点,是递进性的;又是相互补充的,是并列性的。任务都指向分数的意义建构,都指向促进学生对分数的意义的多维理解。

“学标”是探究性任务设计的导航仪,也是探究性任务设计的方向盘。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精准解读教材,把握数学学科知识的本质与关联。只有从“学标”出发来精准设计任务,才能让任务真正地驱动学生的数学学习、导引学生的数学学习,让学生的数学学习有效、高效。

二、从学情出发,设计“层次性任务”

精准设计探究性任务时,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具体学情,把握学生的认知规律、认知水平,从而让任务能切入学生数学学习的“最近发展区”,让学生能“跳一跳摘到果实”,让学生的认知能从“现实水平”过渡、提升、发展至“可能水平”。从学生的具体学情出发,就是让任务与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链接。

从学生的具体学情出发,本身就是立足于学生的“自主视域”。实践证明,从学生的“具体学情”出发,设计“层次性任务”,能有效引导学生的层次性探究,让学生的数学学习能拾级而上、不断进阶。比如在“圆的认识”一课教学中,笔者在课前与学生的访谈中把握了具体学情:有的学生认为图形是直线图形,都是由线段围成的;有的学生知道有曲线图形,比如圆,但对于圆的认识停留在感性的、直观的层面,认为由弯曲的线围成的图形就是圆。笔者在教学中从具体学情出发,设计了层次性任务,引导学生逐步完成对圆的结构性、整体性的建构,将圆的诸多的、零散的知识点集结在一起。

任务1:小红家离学校2千米,小红家的位置可能在哪里呢?

任务2:怎样画圆呢?徒手画,借助实物画,还是用工具画?用圆规为什么能画出圆?

任务3:将画好的圆剪下来对折,折痕有什么特点?在圆内画半径,看谁画的半径多?

这样的“任务”设计,能精准化学生的数学探究,让学生的数学思维、认知逐步得到提升。“任务1”能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数学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对小红家的位置可能在哪里形成积极的猜想,从而在学生的头脑中建立“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轨迹的集合”的表象;借助“任务2”,从圆的形成、创造上引导学生认识、理解、感悟圆的特征,引导学生认识圆的半径的特质、直径的特质等;借助“任务3”引导学生探究圆的各部分的特征,探究“圆的半径和直径之间的关系”等。这样的任务设计看似非常简单,却是一个关系性的整体,能有效引导学生进行精准化的数学探究,让学生将相关知识系统化、结构化,帮助学生建构完整的数学知识结构、认知结构等。

三、从学理出发,设计“表现性任务”

“学理”是学生数学学习的内在理由,它不仅决定着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要求、目标等,而且决定着学生的数学学习方式。从“学理”出发,教师要精心设计“表现性任务”,借助“表现性任务”有效引导、驱动、激励学生的数学学习,让学生的学习信息得到及时的、有效的反馈。教师要积极回应学生的数学学习信息反馈,并根据反馈信息对学生的数学学习进行“再评价”。

表现性任务不仅能帮助学生精准调控学习进程,让学生优化学习方式,而且能兼顾学生的数学学习差异,从而让学生的数学学习走向个性化、个体化。教师在设计表现性任务的时候,要兼顾学生的差异性,鼓励学生进行个性化探究。比如教学“复式条形统计图”时,笔者先给学生提供了一个统计表(见表1),然后根据这一部分内容的特质,设计了3个表现性任务。

任务1:根据表格中的数据特点,你准备制成什么统计图?为什么?

任务2:请你制作一张复式条形统计图,并标注相关的统计图的要素;

任务3:请你对复式条形统计图进行评价,它与单式条形统计图的区别在哪里、优势在哪里?

这样的表现性任务能有效引导学生的数学思维,促进学生进行精准性探究。在表现性任务的驱动下,学生开展积极的数学“再创造”,从而让学生的数学学习真正回归生活、回归真实、回归创造。表现性任务可以前置,让学生学在教之前;可以中置,让教为学生的学服务;也可以后置,引导学生反刍,让学生的学为教师的教释义。

立足“自主视域”,精准设计数学课堂“探究性任务”,要求教师成为学生数学学习的研究者、组织者、参与者。在教学中,教师要研究数学学科知识的本质、关联,要把握学生的具体学情,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主要方式、特质等;要从学标、视角、学理的视角精准设计“探究任务”,从而让“探究任务”高效发挥引导学生探究的功能、作用,让“探究任务”不仅成为学生数学学习的载体、媒介,还成为学生数学学习的驱动、引擎。实践证明,教师精准设计的“探究任务”赋予了学生充分的自主学习的时空,能引导学生从自身数学学习的“现实水平”提升至“可能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