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背景下的探究性作业设计

2024-09-11 00:00:00韦璐
数学教学通讯·小学版 2024年8期

[摘 要] 为了开展“双减”背景下的探究性作业设计的研究,文章以“千米和吨”单元的教学为例,通过教学内容分析、教材常见习题概述和探究性作业设计等探索,增加了体验类的探究性作业,促进学生形成千米和吨的量感。

[关键词] 探究性作业;作业设计;千米和吨

“双减”对小学数学作业时间、内容和难度都做出了相应的要求,要求教师根据教材知识点合理设计数学作业,促进学生在完成作业中发展数学核心素养。笔者认为探究性作业是一种适合学生发展数学核心素养的作业形式,它旨在培养学生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活动经验和基本思想方法,让学生在做作业的过程中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学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学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千米和吨”单元所对应的核心素养是量感,但是教材静态化的呈现无法满足学生建立量感的需求,因此,教师可设计探究性作业让学生感知千米和吨,进而形成量感。

一、教学内容分析

在“千米和吨”单元中,学生学习的主要内容:一是认识千米,具体感受1千米的实际距离,能进行相关长度单位的简单换算;二是认识吨,具体感受1吨的实际重量,能进行相关质量单位的简单换算。

1. 认识千米的含义,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

学生之前已经认识了厘米和米、分米和毫米等长度单位,本单元继续学习较大的长度单位千米。教材首先介绍了铁路、公路、河流的长度,以此帮助学生认识千米,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然后,让学生联系操场上100米的跑道,想象学校环形跑道1圈是多少米和几圈是1千米,从而得出“1千米=1000米”的结论;最后,让学生运用有关千米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估计长度。

2. 认识吨的含义,建立1吨的质量观念

学生已经认识了千克和克等质量单位,本单元继续学习较大的质量单位“吨”。教材首先出示了码头装卸货物、大型集装箱和货运列车等图片,介绍称比较重的物品用吨作单位;然后,让学生联系每袋大米重100千克,想象1吨里面有多少个100千克,从而得出“1吨=1000千克”的结论;让学生估计小组里所有同学的体重和全班同学的体重,并与1吨比较大小;最后,让学生运用有关吨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材常见习题概述

笔者对本单元中的习题进行整理,习题类型大致有四类。

第一类:估计题

这类题目是让学生运用头脑中的标准参照物1千米去估计其他物体的长度,用标准参照物1吨去估计其他物体的重量,主要用来检测学生是否具有估量意识。如飞机每小时飞行( ),熊猫的体重是( )。

第二类:计算题

这类题目是让学生根据题目中的已知信息去解决有关千米或吨的问题,主要考查学生能否运用“1千米=1000米”或“1吨=1000千克”进行换算。比如1桶水大约重10千克,10桶水大约重( )千克,( )桶水大约重1吨。

第三类:辨析题

这类题目是让学生根据物体选择合适的单位,学生在解题时先要判断其是长度单位还是质量单位,再从学过的单位中选择最合适的单位填空,主要考查学生对长度单位和质量单位表象的建立。比如大象重4.5( ),苹果大约重200( )。

第四类:解决问题

这类题目是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加深对千米、吨的认识,同时提升他们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用一辆载重4吨的汽车运5台机器,每台机器重793千克,能够一次运完吗?为什么?

这四类题都是封闭型试题,学生经过“刷题”后能形成一定的解题模式,不需要经历过多的分析问题过程,便能运用定式思维顺利解题。但是学生只呈现了题目的结果,不利于教师了解学生的思考过程。

三、探究性作业设计

通过对教材及配套作业本中习题的分析,笔者认为本单元可以增加一些体验类的探究性作业,让学生在亲身经历中感受1千米有多长和1吨有多重,促进学生在对比中认识千米和吨,发展学生的量感。

1. 设计探究性作业的思考

(1)探究性学习目标

①认识并感受长度单位千米,初步建立1千米的量感,知道1千米=1000米,能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②初步了解千米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能正确理解与千米有关的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并能正确解决有关问题。

③认识并感受质量单位吨,初步建立1吨有多重的量感,知道1吨=1000千克,能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④初步了解吨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能正确理解与吨有关的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并能正确解决有关问题。

⑤比较千米和吨的学习过程,总结计量单位的学习方法。

(2)探究性作业的设计点

①设计让学生体验米和千米的作业,帮助学生建立米和千米之间的联系。

②设计让学生先估计1千米有多长的作业,再通过导航等仪器设备判断1千米是从什么地方到什么地方的距离。

③设计让学生体验1吨有多重的作业,并寻找生活中的吨,帮助学生感受质量单位的量感。

④设计单元整理的作业,让学生比较千米和吨的学习过程,并总结学习方法。

2. 具体设计探究性作业

笔者从单元整体教学出发,在教学“千米和吨”单元时设计了四份探究性作业。前三份探究性作业是对单元中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补充,给予学生更多的操作和体验机会,帮助他们通过多种感觉器官感受千米和吨。后一份探究性作业是对学生学习“千米和吨”单元后的回顾总结,在整理知识中不仅帮助学生复习知识,还帮助学生掌握单元整理的方法。

探究性作业的完成时间由每一份作业的具体内容而定,有的探究性作业适合在课前完成,有的探究性作业适合在课堂上完成,有的探究性作业适合在课后完成。

(1)体验米和千米的作业

作业内容:体验1千米有多长。

同学们,你们知道1千米有多长吗?请和家人一起选一个大约是1千米的地方走一走,记录走1千米的时间,画一画1千米是从什么地方到什么地方。

布置时间:“认识千米”学习之前。

作业目的:虽然学生在体育课跑步比赛中接触过“米”,但是他们对1千米的距离比较陌生。因此,教师有必要在课前让学生通过走路、画图等方式具体感知1千米的距离。这样既有利于学生对1千米形成比较清晰的表象,也有助于学生建立几千米的量感。

作业指导:

①请选一个大约有1千米距离的地方走一走,你有什么感受?

②走1千米用了多少时间?

③走的1千米是从什么地方到什么地方?

(2)估计1千米有多长的作业

作业内容:估计1千米有多长。

同学们,我们对1千米已经有了初步的感知。请估一估从学校出发,到什么地方大约是1千米?再借助导航等仪器设备判断估计是否准确。

布置时间:“认识千米”学习之后。

作业目的:学生用不同方式初步感知1千米后,他们对1千米有了大致的印象。为了让学生学以致用,这项作业让学生先估计1千米是从什么地方到什么地方,然后进行验证。

作业指导:

①你估计一下从学校出发,到什么地方大约是1千米?

②借助导航等仪器设备判断估计是否准确。

(3)体验1吨有多重的作业

作业内容:体验1吨有多重。

同学们,你们知道1吨有多重吗?“吨”是一个比较大的质量单位,在生活中找一找哪些物体的质量大约是1吨?请画下来。

布置时间:“认识吨”学习之前。

作业目的:1吨的物体非常重,因此让学生去感受1吨的物体并不现实。教师通过让学生画图的方式去记录质量大约是1吨的物体,并将“吨”与“千克”建立关系。

作业指导:

①你知道“吨”与“千克”有关系吗?

②找一找生活中质量大约是1吨的物体,画下来。

(4)绘制单元整理图的作业

作业内容:绘制单元整理图。

同学们,你们学会了哪些数学知识?请画一画、写一写。

布置时间:“认识千米和吨”单元复习之前。

作业目的:学生通过绘制单元整理图,不仅复习巩固了本单元的知识,还比较了学习千米和吨的过程。

作业指导:

①想一想,我们学习了本单元哪些知识?

②想一想,学习千米和吨的过程中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

总之,探究性作业是指向思维高阶的数学作业,有利于学生更加具体、形象地建立千米和吨的量感,促进学生学习计量单位。学生喜欢这样的开放性的作业形式,在完成探究性作业的过程中能够形成量感,从而实现作业效益的最大化,促成“双减”政策的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