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探索与实践”活动培养小学生数学思考力的教学策略

2024-09-11 00:00:00黄春雷郭小玮
数学教学通讯·小学版 2024年8期

[摘 要] 在教学中,教师要研究小学生在数学知识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认知特点,结合教材的相关设计,以兴趣驱动学生探索与实践的思路,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进行探索与实践,在活动中有效培养学生的数学思考力。

[关键词] 小学数学;探索与实践;数学思考力;教学策略

对于当前的小学数学教学来说,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数学思考力。数学思考力是学生在数学知识学习与运用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思考能力。与一般思考力不同的是,学生在运用数学思考力的时候,所运用的思维工具与数学直接相关,描述思维过程的是数学语言(其中涉及生活语言)。如果以数学学科核心素养来观照学生数学思考力的培养,可以发现学生数学思考力得到发展的过程,对应着数学学科核心素养强调的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等过程。

那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思考力呢?通过研究相关的教材可以发现,教材在设计的时候往往对培养学生思考力重点设计了一些教学内容,比如教材设计了“探索与实践”等内容,学生在这些内容学习与加工的过程中,通过探索与实践来为自己赢得一个思考的空间,从而让数学思考力得到培养;与此同时,数学思考力的培养还离不开具体的教学策略及其运用。笔者以“长方体和正方体”中的“探索与实践”为例,谈谈如何基于探索与实践活动培养小学生的数学思考力的策略。

一、“探索与实践”活动培养小学生数学思考力的理论逻辑

思考力只有在思考的过程中才能得到培养,这是一个基本的教学判断。因此从理论的角度来看,要培养小学生的数学思考力,就要让学生拥有一个数学思考的过程。“探索与实践”是苏教版数学教材的编写特色之一,所设计的探索与实践活动可以为小学生打开思考空间,从而让数学思考力得到长足的发展。教师在认识这一逻辑关系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把握:

一是要确保学生有探索的欲望和实践的空间。

探索与实践活动设计的初衷在于能够让学生进入探索与实践的空间。但是从具体实施的角度来看,目标与现实之间往往存在距离,学生的学习活动未必按照教师的预设去开展。在这种情况下教师要注意激活学生的探索兴趣,让实践活动真正成为学生喜闻乐见的实践活动。由于探索与实践活动涉及相关材料的选择与运用,涉及学生的动手操作,因此学生往往会产生一些直接兴趣,但这种兴趣往往只能满足学生的感知需要,并不能够真正让学生进入数学思考的状态,因此教师在引导的时候要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数学,确保学生在探索与实践的活动过程中进行数学思考。

二是探索与实践应成为培养小学生数学思考力的基础。

探索与实践活动对于学生的数学思考力培养而言,是过程与目标的关系。前者服务于后者,且在后者的引导下运行,这就意味着探索与实践活动的设计与实施要围绕学生的数学思考力来进行,要以学生数学思考力是否得到发展作为评价标准。在“长方体和正方体”这一单元的探索与实践活动中,“用小棒和橡皮泥团,可以做出不同的长方体和正方体框架”,其作用在于学生运用实物进行操作的时候所想的是长方体和正方体,这体现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现出数学知识超越生活而存在。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借助头脑中的表象,进一步完成长方体和正方体知识的学习,能为数学思考力的发展奠定基础。

三是探索与实践之后的总结与反思应成为培养学生数学思考力的助力。

小学生思考力的发展经历了从模糊到清晰的过程,这一过程离不开学生的学习总结与反思。探索与实践活动的价值不在于学生的直接参与,而在于学生在参与之后能够进一步巩固数学学习的兴趣,能够通过总结与反思形成与所学数学知识密切相关的理解,这种理解正是数学思考力得以培养的强大助力。

以上三个方面初步梳理了探索与实践活动培养学生数学思考力的理论逻辑,这一理论逻辑要想表现出力量,还在于教学实践中教师的具体教学策略及其运用。

二、“探索与实践”活动培养小学生数学思考力的教学策略

教学策略是将教学思路转化为学生学习行为的中介,基于探索与实践活动来培养小学生的数学思考力,自然需要教学策略的支撑。有研究表明,将抽象概念、问题与形象思维融合起来,引导学生在理解、感悟和分析的过程中明确数学概念、问题的核心要义,有助于提高其思考力。在这一认识的基础之上,笔者将总结出来的教学策略概括为:研究小学生在数学知识学习过程中表现出的认知特点,结合教材的相关设计,秉承以兴趣驱动学生探索与实践的思路,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进行探索与实践,在活动中有效培养学生的数学思考力。

“长方体和正方体”这一知识的探索与实践设计中,主要有三个设计(限于篇幅,这里不一一赘述)。在运用上述教学策略进行设计与实施的时候,重点应关注三个环节。

环节一:设计。

在新课教学的过程中,笔者注意到相当一部分学生立体思维的能力不强,因此本探索与实践的思考力培养着力点就是学生的立体思维。所以在设计活动的时候,笔者基于教材上的设计进一步设计出“半盲盒”,包装盒上标有橡皮泥的团数和小棒的根数,内含相应的实物,然后让学生自己先去思考要搭的长方体和正方体框架,最后来选择相应的“半盲盒”。这样的设计可以让学生有一个先思考再选择的过程,可以保证学生在探索与实践之前有一个初步的表象,这可以避免后续活动的盲目性。

环节二:实施。

在具体实施的时候,教师要关注学生探索与实践的过程。如上面的例子中,教师要关注学生选择“半盲盒”的理由,尤其是错选学生的判断依据。通过实践可以发现,学生的错选依据往往是重要的教学资源,其可以帮助所有学生打开思考的空间,从而让所有学生的思考力都可以得到充分培养。比如,有的学生试图选择6根等长的小棒和6个橡皮泥团搭正方体框架,其判断的依据就是一个正方体有6个面和6个棱,这实际上是面与棱数目的负迁移,是不少学生在思考时容易出现的错误。通过学生实际所犯的错误来对所有同学进行提醒,可以优化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的思考力。

环节三:评价。

评价对学生学习的过程影响巨大,对思考力的培养有非常重要的影响。评价的关键在于去伪存真,在于纯化学生的思维过程,比如上述学生所犯的错误,有针对性的评价就是“要将正方体的框架和面分开构思,这样就更容易形成正确认识”。这样的评价有助于学生厘清思维对象,从而促进学生对长方体和正方体形成更加深刻的理解。

三、“探索与实践”活动培养小学生数学思考力的实践小结

通过探索与实践活动来培养小学生的数学思考力,无论是从发挥教材价值的角度来看,还是从发展学生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角度来看,都有着重要的实践价值。

小学数学教师要高度重视探索与实践活动的设计与实施,要重视其策略运用,在知识教学与探索实践活动之间形成良好的衔接关系。这样就可以保证抽象的数学知识与形象的探索实践活动之间形成有益的互动,使学生可以通过探索与实践活动将让数学知识植根于大脑中,让数学知识有更强大的活力。这一点对小学生而言至关重要,因为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学习抽象的数学知识总会让他们感到困难,探索与实践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消解学生的这些困难感,可以让学生在学习与运用数学知识的时候有着更高的思维度,这奠定了思维力培养的基础。

总之,核心素养背景下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高度重视探索与实践活动的运用价值,以培养学生数学思考力作为探索与实践活动的目标。如果教师在教学中能够做到这一点,那就说明相关的教学策略是有效的,学生的数学思考力发展能够真正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