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童心如花”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

2024-09-11 00:00:00金美娟
数学教学通讯·小学版 2024年8期

[摘 要] 童年是学生生命成长的根基,打造“童心课堂”能释放学生玩的天性。教师要通过链接生活、嫁接资源、活化创生等建设“童心课程”。教师要借助游戏的方式引导学生经历,用交往的方式引导学生交流,用展示的方式引导学生评价,进而实施“童心教学”。“童心课堂”能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感受、体验数学学习的“幸福流”。

[关键词] 童心如花;童心课堂;童心绽放

有人说,童心是一株稚嫩的花蕾;有人说,童心是未经雕琢的自然珍品。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立足于学生立场,要尊重童心、理解童心、珍视童心[1]。“童心如花”,教师引导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绽放童心,绽放童心就能张扬学生的个性,释放学生的潜质、潜能。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积极打造“童心课程”,实施“童化教学”,让学生的数学学习切合儿童特质、儿童精神。童心课堂能让学生形成一种学习的获得感、幸福感、意义感和价值感。

一、建设“童心课程”

“童心课堂”是一种基于学生、为了学生、服务学生的课堂。建设“童心课堂”,首先要建构、完善“童心课程”,建构“童心课程”要求教师将数学课程“儿童化”,将数学课程儿童化不仅是将数学教材儿童化,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儿童化[2]。因此,教师要对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进行“儿童化处理”。教师要蹲下身子,成为“长大的儿童”,用“儿童的眼睛”看,用“儿童的大脑”思考。成为“长大的儿童”不是教师专业的倒退,而是教师专业的一种儿童化提升。儿童是什么?儿童需要什么?儿童喜欢什么?这是教师“儿童化”处理教材时要思考、考量的。有时候人们行走在“儿童经验世界的边缘”,有时候人们又可能行走在“儿童世界的核心地带”,这取决于人们对儿童的认识和理解。

1. 链接“生活”

建构“童心课程”,教师要将数学课程儿童化,将学生数学学习内容儿童化,要了解学生数学学习的“最近发展区”。因此,教师要将数学内容链接学生的“生活世界”,“生活世界”是学生置身其间的世界,是学生熟识的世界。链接学生的“生活世界”,能让数学学习内容更感性、更形象、更具体、更贴合学生的具体学情。比如教学“运算律”这一单元相关内容时,由于内容比较抽象,所以教师在进行教学前要进行“儿童化课程”的处理。具体来说,就是将这一部分内容与学生的经验、生活对接,从学生的经验生活引入,借助学生的经验、生活,引导学生建构算式,进而提出猜想,并在猜想的基础上进行数学验证、验算。实践证明,链接学生的“生活世界”,能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数学学习积极性,发掘学生数学学习的创造性。链接学生的“生活世界”,能使数学课程更加“儿童化”。

2. 嫁接“资源”

在建构“童心课堂”的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将数学学科知识切入学生的生活世界,更要让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儿童化。教师要将学生喜欢的素材、资源纳入、融入数学课程之中,将数学学科知识内容转化成儿童游戏、儿童故事,转化为儿童童话、儿童寓言等。这样,学生才会对所学的知识感兴趣。比如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这一部分内容时,笔者将教学内容与学生喜欢的故事《西游记》对接,将“分数的基本性质”用“猪八戒分西瓜”结合起来,从而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将数学课程儿童化能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数学学习之中;能让学生的数学学习富有儿童趣味;将数学课程儿童化能让学生的数学学习散发儿童气息,能让学生的数学学习保持真切的儿童味道。

3. 活化“创生”

建构“儿童课程”,还可以直接从学生的活动和实践开始。在数学教学中,教师不仅可以充分利用教材,并将之儿童化,而且可以引导学生创生儿童课程。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兴趣点、内需点、兴奋点等,并将之聚焦、放大,引导学生“创生”。“创生”不仅能让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走向丰富、走向多元,而且可以让学生的文化、精神“复活”。比如教学“用字母表示数”这一部分内容时,为了激发学生思考两个数(数量)之间的关系,笔者引导学生创生喜闻乐见的“魔术游戏”——设置“魔盒”。当学生看到一个个数进入“魔盒”之后变成另一个数,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思考、探究动机。通过不断观察、比较、思考,学生建构了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将魔盒的秘密呈现出来。这样的一种数学课程就是儿童化的数学课程。儿童化的数学课程,能让数学走近学生,顺应学生的天性,促进学生的发展。

儿童文化、儿童精神是建构儿童课程的重要依托、源泉。建构儿童课程,将数学学习内容儿童化,不是一个技术性的概念,而是一种超功利的教学价值取向。作为理念,儿童数学课程守护了童年;作为内容,儿童数学课程反映了童年;作为行动,儿童数学课程留驻了童年。儿童数学课程的建构是开放性、生成性的,它基于学生、为了学生。

二、实施“童心教学”

建构“童心课堂”,不仅要打造“儿童课程”,而且要实施“童心教学”。教师要唤回童心、聆听童言、激发童趣、引领童玩[3],将“学术形态”的数学转变为“教育形态”“生命形态”“儿童形态”的数学。置身于“童心课堂”上,学生的数学学习不仅是智慧的,而且是快乐的。学生的数学学习应当成为学生本质力量的确证与表征,成为学生生命活动的智慧彰显。

1. 用游戏的方式引导学生经历

实施“童心教学”关键是引导学生“经历”,只有经历才能深化学生的认知,才能触发学生的感受、体验。构建“童心课堂”关键是教师要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引导学生经历。因此,教师要将学生的数学化学习活动用游戏包装起来,或者渗透、融入游戏因子,激发学生数学活动的兴趣,调动学生数学活动的积极性[4]。在游戏的过程中,学生能忘我投入、能深度沉浸。比如教学“最小公倍数”这一部分内容时,传统的数学教学就是让学生写出一个数的倍数,再写出另一个数的倍数,然后让学生找出这两个数的公倍数,进而找出这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笔者在教学中采用一种“接尾巴”的游戏方式,不仅引导学生思考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是多少,还让学生感悟最小公倍数的意义。笔者借助多媒体课件展示一个正六边形、一个正方形相互咬合转动,从起点开始转,“尾巴”断掉了。那么,什么时候能将“尾巴”接续上呢?这样的游戏引发了学生的深度思考、探究、互动、交流。学生开始思考将“尾巴”接好时正六边形和正方形转动的特点、特质。探寻如何回到原点,不仅是正六边形回到原点,正方形也同时回到原点。回到原点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正六边形转动了整数圈,正方形也转动了整数圈。因此,回到原点意味着所转的边数既是正六边形“四”的倍数,也是正方形边数“四”的倍数,就是正六边形的边数和正方形的边数的“公倍数”。这样的游戏化活动过程是学生深度学习数学学科知识“最小公倍数”的过程。数学不再是以严肃的面孔出现,而是活泼的、充满情趣的。

2. 用交往的方式引导学生交流

学生喜欢交往,学生的交往是自由的、平等的。在实施童心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用交往的方式进行交流。教师要构建学生交往机制,搭建学生交往平台,捕捉学生交往契机,引导学生进行高质量、高品质的互动、交往[5]。比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小组PK”等,在互动、交往中学生的数学观点、见解等会呈现于同一个互动空间。

教学“圆柱的体积”这一部分内容时,学生遇到了一个问题:用同一张长方形的纸卷成圆柱,有几种卷法?在问题导引下,学生开展数学操作,卷成了两个圆柱。“这两个圆柱的体积大小相等吗?”在互动交流中,有的学生认为两个圆柱的体积相等,因为都是由同一张纸卷成的;有的学生认为两个圆柱的体积不相等。但是在“哪一个圆柱的体积大”这一问题上,一些学生有争议。对此,笔者将“争论性的问题”抛给学生:两个圆柱的体积到底一样大吗?为什么?于是,有的学生想到了用“假设法”解决问题;有的学生从圆柱的体积公式——“圆柱的侧面积的一半乘半径”,得出了令人信服的数学结论。在互动交流的过程中,有的学生给两个大小、形态不同的圆柱命名——“高瘦瘦”和“矮胖胖”,并且得出了“矮胖胖”的圆柱的体积比“高瘦瘦”的圆柱的体积要大一些等,儿童化的互动、交往充满了童真、童趣、童味。

3. 用展示的方式引导学生表达

学生喜欢展示,愿意在展示中看到自我的能力、本领。建构“童心课堂”时教师可以让学生用展示的方式进行表达。在展示的过程中,教师要倾听童言,要揣摩学生表达的思想、情感等。教师要用展示的方式引导学生表达,让学生去除“包袱心态”,要捕捉学生数学表达的支撑点、契合点、闪光点和生长点等,让学生的数学表达、展示等与其情感融通、与其情趣“共鸣”,在表达展示的过程中激活童心、释放童心、点燃童心、滋养童心、发展童心。比如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一)”中的“认识几分之一”这一部分内容时,教师在引导学生从生活经验中建构这一分数之后,让学生概括的意义,并让学生创造表达的符号。于是,有的学生用相关的示意图表示,有的学生用相关的动作表达等。尽管学生的表达很稚嫩,但是学生的真性流露,充满了童真、童趣。在对学生的展示表达进行评价过程中,笔者充分尊重学生的表达,充分引导学生的表达,让学生的表达从童稚走向规范、科学。

童年是学生生命成长的根基。“童心课堂”是一种能唤起学生天性、回归学生本性的课堂。学生是童心课堂的主体,教师要在“童心课堂”上留住学生的“童魂”。这种“童魂”就是要让学生在数学课堂上保留一份淳朴、激情、自由的特质、特性。教师要让学生以儿童的话语、儿童的思维、儿童的想象开展数学学习,要对学生的数学学习进行引导、启发、点拨,进而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感受、体验到一种数学学习的“幸福流”。

参考文献:

[1] 张娟红. 如何在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之美[J]. 甘肃教育,2020(07):74.

[2] 胡芸. 儿童数学学习机制的内涵、要素与教学实践[J]. 教育研究与评论(小学教育教学),2020(05):67-71.

[3] 顾雍. 活动引领下的互助学习机制的创设[J]. 山西教育(教学),2014(10):53-54.

[4] 曹玲妹. 探索数学之美 共享学习之乐[J]. 安徽教育科研,2020(16):63-64.

[5] 刘克臣. 带领学生感受数学之美[J]. 小学教学(数学版),2020(0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