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确提出,学校要“构建以实践为主线的课程结构”,通过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增强学生“对劳动人民的情感”。甘肃静宁县南关小学立足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充分发挥劳动课程实践育人的作用,稳妥推进“一地两园三课”的育人方式,培养学生主动劳动的习惯,涵养学生积极向上的劳动观念和良好的劳动品质。
建立一个劳动实践基地。学校依托静宁县教育系统劳动实践基地的便利条件,创建了占地35亩的小学生劳动实践基地,结合中国传统时令节气和当地气候,以年级为单位,划片归类,长年在基地内开展以农作物种植、家禽养殖为主要内容的劳动实践活动。一方面,让学生了解并掌握因农业机械化而即将消失的传统种植和养殖方法;另一方面,让学生熟知将天文、农事、物候和民俗巧妙结合起来的岁时节令,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打造“生态园、劳动园”两个园地。生态园指的是学校把劳动教育与环保教育紧密结合起来,在校园栽植当地常见的槐树、柳树、桃树等树木,在美化校园的同时,依据学校计划定期开展爱鸟护鸟、观察动植物、制作标本等系列活动,让学生从课堂走到课外,从家庭走向社会。劳动园则是指把生产劳动与服务性劳动有机融合,让学生在园内种植时令性蔬菜,收获后在附近小区进行售卖,并赠送给孤寡老人。这种创新性的劳动方式,让劳动实践成为大思政课最灵动的素材,实现了思政课与劳动实践同行、与生活现实同频、与学生思想共振。
开设“主题课、渗透课、技能课”三种课程。主题课以劳动教育为主线,通过开设主题班会或者主题演讲,聚焦学生身边的劳模或工匠等的先进事迹,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激励学生在劳动中实现生命价值。渗透课要求科任教师对各学科中能与劳动教育结合的文章篇目进行梳理,在教学中有意识地渗透劳动教育,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技能课以让学生掌握劳动技能为主,针对不同学段和不同年龄的学生每学期开展洗鞋(衣服)、叠红领巾、包书皮、烹饪、手工制作等不同类型的技能大赛,以赛促学、以赛促练、以赛强技、以赛提能,让学生在小学阶段掌握最基本、最常用的生活技能。
虽然学校确定以“一地两园三课”为模式常态化开展劳动实践教育,但模式仅仅是一个框架,在具体落实时,学校结合教育实际,把思想课、环保课、艺术课等各类课程有机融合,形成了“学科融合、学段螺旋、空间拓展”的实施原则,全方位增强学生的劳动意识,多维度培养学生的价值观念。
(作者单位:甘肃静宁县南关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