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小学阶段的体育核心素养,主要指向学生的健康观念、体育技能与体质。花样跳绳作为一种深受学生欢迎的活动,不受场地限制,且具备运动性、观赏性和创意性的特点,可以有效促进学生各方面的发展。本文旨在探讨核心素养背景下,提升小学体育花样跳绳教学有效性的措施,以期给广大体育老师提供参考。
核心素养背景下小学体育教学须遵循的原则
为了培养小学生的体育核心素养,教师在体育教学中需要遵循四大原则——
主体性原则。教师应创设有利环境,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促使学生深入理解体育知识、掌握体育技巧,并提升体能。在课程设计方面,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学习需求与实际水平对课程内容进行调整,使学生得到满意的课堂体验,并有效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适应性原则。小学生之间的身体素质、认知能力、思维能力有着较大差异。为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需遵循适应性原则,因材施教,依据学生能力及兴趣精准设计教学内容和形式,必要时可适当调整教学策略,以满足不同个体的学习需要。
丰富性原则。兴趣的培养至关重要。教师需从学生的学习兴趣入手,积极创新并改善教学内容与形式,充分展现体育课程的丰富性与多样性,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运动热情。
目标性原则。体育教学在实践过程中,易出现过分追求趣味性的现象,这容易使学生误以为游戏才是体育课的教学目标从而妨碍他们形成对体育学习的正确认知,并影响学习成效。因此,教师应遵循目标性的原则进行教学,并根据目标精心制定教学内容及课堂形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有效学习知识,提高核心素养,发挥体育教学的真正价值。
提升花样跳绳教学有效性的措施
因材施教,扩大教育普及范围。花样跳绳是一个技术含量高的项目,对参与者的体能和身体协调性都有较高的要求。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不同学生的能力、身体素质、对体育学习的热情等方面都存在差异,因此在进行花样跳绳主题学习时,表现也会有很大不同。有些学生体质好、体能强、运动能力突出,只需看教师示范,就能很快学会,而且越跳越好。也有些学生协调性比较差,耐力和体能也较弱,他们对于花样跳绳一开始就会产生畏惧心理,从而影响了学习效率和成效。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基于生本理念,站在学生的角度上,充分地考虑到他们的个人差异,进而对他们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比如,针对身体素质好的学生,可以让他们尝试“双摇跳”“单足交替跳跃”“直摆式两臂交错跳跃”“左右摆式跳跃”等动作;针对身体素质和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可以让其先从传统的跳绳开始,然后再由多名学生组成小组共同练习,互相促进,达成教学目标。总而言之,就是要让每个学生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方式,进而进行科学有效的跳绳训练。
团队合作,提升学生的协作能力。花样跳绳具有趣味性、观赏性和运动性的特点。但在以往的花样跳绳教学过程中,学生们往往因为练习过程中互动性不够,跳绳的持久性较差,练习一会儿就会觉得枯燥而失去继续练习的动力。而如果两名学员合作,一上一下,在相互的默契中保持跳绳的节奏感和趣味性,可使学生训练的兴趣大增。若是采用集体比赛练习的方式,效果就会更明显,因为互相存在竞争关系,大家都不想拖后腿,学生们的积极性和自主性在这个过程中能得到极大的促进。因此,花样跳绳的团体活动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身体素质,还可以提升他们的协作精神。但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在进行分组教学时,一方面要结合学生自己的意愿来分组;另一方面,也要留意各组的整体水平,保证各组水平大体相当,若是组与组之间的差距过于明显,会打击实力较弱的小组学生的积极性。在小组协作活动中,老师可适当“后退”,观察学生训练的情况,并对特殊学生做好记录;教师也要懂得适时地“沉默”,给学生足够的练习时间与机会,让他们逐渐总结出自己的弱点,并进行调整和完善,进而持续提升自己的运动能力。
跳绳竞赛,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花样跳绳是可以激发学生创意的一项独特的运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给学生设置一些创新性的任务,比如融合音乐、舞蹈和表演等元素,让花样跳绳变得更活泼有趣,增强对学生的吸引力。创编的过程不仅可以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他们主动思考、做出判断,而且学生之间也能进行充分自由的交流与探究,从而锻炼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合作能力。当他们有了成熟的创意,并掌握了基础的跳绳技能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按小组展示他们的创编成果,其中优秀的成果可以当作单独的节目在学校的体育节上进行表演和展示,以增强学生的信心。在进行考核时,教师可以针对学生创造的点子组织“跳竹排”“钻山洞”等比赛,让学生尽情地展现自己所熟悉的跳绳技艺。
总而言之,在核心素养背景下的小学体育花样跳绳教学实践中,体育教师的角色至关重要,需以学生为主体,采用个性化教学方法,因材施教,并利用小组合作、比赛、创编等多样化形式,激发学生参与体育学习的积极性和运动热情,有效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运动能力和综合素养。
(作者单位:厦门市集美区窗内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