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展德育小微项目,解锁听障学生成长密码

2024-09-05 00:00:00王京强
留学 2024年17期

2019年,笔者从普通学校来到山东省潍坊聋哑学校,在从教30年后重新开始另一段教育生涯。在经历了从普教到特教的心灵冲击后,笔者逐渐意识到:德育是听障学生各项能力发展的“涡轮”。为此,笔者一直坚持“以心育心,心育精彩”的工作理念,从“心”出发,致力于培养“厚德明理 灵动自强”的听障学生。五年来,我们从小处着手,发现、拓展、深耕,逐渐走出了一条听障学生特色德育之路,形成了“花开有声”的德育品牌。

发现:消除听障学生心中的“无所谓”

来到聋哑学校后,笔者发现,在开学典礼、颁奖典礼等仪式上,学生们多面无表情。一次成长仪式后,当笔者询问学生“感觉怎么样”时,一名男生打了几个手势,意思是“还行、无所谓”。老师们辛苦筹划的活动,在学生们心里竟是另一番景象。这件事一直萦绕在我的心头。该怎么消除他们心中的“无所谓”呢?

故事一:给孩子们过生日。聋哑学校的学生长期住校,很难得到家长、教师的全面关注,这种“不被重视”的感觉,容易让他们觉得生活乏味。而给学生们过一个集体生日,可以让珍贵的时光得以留存。第一次生日会上,一名即将毕业的男生冲到台上,流着眼泪说:“我快要毕业了,谢谢老师和母校。”

故事二:送孩子们回家。2019年寒假,恰逢新冠肺炎疫情,加上天降大雾,很多家长都担心孩子们不能按时回家。学校团支部当机立断,决定包车送孩子们回家。那次活动,拉近了学生与学校和老师的心灵距离。

故事三:让学生干部牵头组织活动。从2019年开始,学校的主题月等活动交给孩子们自己组织。他们在各项活动中表现出了惊人的创造力。在2023年的学生会换届会议上,毕业的学生会成员自发将袖标传递给新成员,并告诫他们“要公平公正、工作认真”。这一举动深深感染了笔者,这不仅是袖标的传承,更是精神的传承。

这几件事之后,笔者逐渐明白:德育工作不在于形式的盛大,而是要润物无声地走进孩子们心中。只有对学生“走心”,他们才会对我们“倾心”。为此,学校开始尝试“生日会+团课”“送爱回家+家访”等多种德育小微项目,用孩子的视角、孩子的方式带领他们去感受世界,从一点一滴中听见每一朵花开放的声音。

拓展:形成六种“德育小微项目套装”

起初,我们开展一些德育活动,仅仅源于“用心对待孩子”的朴素愿望。但活动中不断积累的经验和接触到的案例,都在不经意间影响着我们对德育工作的整体构想,我们开始思考如何让单一的德育活动成为“德育小微项目”,形成“从微到巨”的深化效益。集体生日会等各项德育活动的坚持和拓展,催生了六种“德育小微项目套装”,分别是润物无声式、水滴石穿式、卷心菜式、雁阵效应式、投石问路式和同舟共济式。

校园文化:润物无声式。学校根据每月活动主题进行文化建设,在教学楼、宿舍楼空白处悬挂宣传牌和文明标识牌,并通过板报、橱窗、墙壁等对班级文化和学生成果进行展示,形成引导学生进步的精神力量。

学生管理:水滴石穿式。行为习惯是学生们学习、生活、融入社会的基础,对此,教师必须反复强调、督导。例如,学校倡导“图书馆式就餐”,坚持开展“光盘行动”,引导孩子们养成良好的习惯。

活动组织:卷心菜式。德育活动层出不穷,如何能够兼顾各个方面的工作?我们将德育活动进行打包,确立一个主题,围绕该主题,分年级段开展手工、绘画、作文、读书等形式多样的活动,实现“月月有主题,生生有成长”的目标。例如,在“美育月”时,学校结合母亲节和儿童节等节日开展海报设计、节目展演、读书等活动,让艺术在校园全面开花。

学生培养:雁阵效应式。学生干部、优秀学生是德育工作的重要抓手,为此,学校采取“头雁+强雁+雏雁”的模式对这类学生进行培养。例如,选拔最优秀、最有公信力的学生担任学生会干部、少先队干部或班干部,让他们进入手语社、艺术团等社团,引导“小雏燕”走上适合自己的成长之路。

学生评价:投石问路式。听障学生个体差异大,学校坚持从学生特点出发,为学生制定个性化的教育计划,在学期末总结表彰“和爱少年”。同时,对班级进行德育考核,表彰“明星班级”。具体来说,学校通过一日常规检查、明星班级评选、明星宿舍评选、优秀作品展示等,全方位评价班级及学生的德育效果,让每个人都有出彩的机会。

协同育人:同舟共济式。一是关注家长的教育诉求,积极争取家庭对学校德育工作的支持。学校通过“心育月”打通家校沟通渠道,通过“全员家访”认真听取家长对学校的意见和建议,打造家校共育“生态圈”。二是构建社会共育机制,主动联系本地宣传、公安、司法、民政、文化、妇联等部门,建立多方联动机制,搭建社会育人平台,用更走心、更接地气的方式,营造家校社协同育人的良好氛围,实现社会资源共享共建。

深耕:建立三层“德育小微项目”课程群

德育活动层出不穷、年年更新,如何发挥课程主阵地的作用,促进德育工作持久发力,成为我们新的思考方向。我们将德育课程按照实施空间分为班级小课堂、学校中课堂、社会大课堂三类。

班级小课堂,立足德育课堂的主阵地。班级是学生们生活的小天地,影响着他们的各项行为。教师要坚守德育课堂主阵地。一是“和爱”德育课程。发挥好道德与法治课、综合实践活动、心理健康课、主题班会的作用至关重要。值得一提的是,不仅要发挥单科课程的育人作用,也要注重学科融合,多学科聚力拓展。二是“和爱”素养课程。学校聚焦听障学生特点,着重关注他们在艺术、体育、信息化等方面的成长,开设了手工、非遗、无人机、机器人、体育等特色课程,让学生们在专业学习中发展个性,找到适合未来发展的道路。

学校中课堂,为“生—班—校—家”提供活动平台。学校层面利用主题月、团队活动、国旗下讲话等,为学生提供思想教育的平台。一是“和爱”主题课程。学校每月设定一个主题,如“阅读月”“美育月”“体育月”“心育月”等,围绕这一主题,开展读书会、海报展、运动会、家长会等形式多样的活动。二是“和爱”团队课程。学校结合青年节、儿童节、建党节等重要节日,开展团总支、少先队活动,借机对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等。

社会大课堂,推动听障学生走上融合之路。融合教育的背景下,听障学生走上社会、融入社会的需求异常迫切,为此,我们提出了“打开围墙办特教”的理念,全面联合残联、共青团、关工委等组织开展研学旅行和融合活动。一是“和爱”研学课程。组织学生走进滨海实践基地,在真实情境中增强主体体验;对接华艺雕塑公司,借助跨艺术门类的体验课程让学生感受美育的力量;等等。孩子们的脚步越走越远,本领越来越大,未来他们走进社会,我们也就越放心。二是“和爱”融合课程。为了学生们能够更好地融合,学校从学前教育阶段开始开展融合教育课程,将语训康复部开在普通学校中,定期和普通幼儿园开展联谊活动;利用非遗课程吸引普校孩子进校体验;让学生带着自己的作品走进普通学校参与游园会,在展现聋校学子精神风貌的同时,也把他们推到了社会大课堂之中。三是“和爱”家校课程。家校携手是德育的重要一环,但在活动中我们发现,家长普遍存在康复技能不足、与孩子沟通交流不畅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学校开发了《家长康复指导手册》《亲子阅读指导手册》等,定期开展家长培训,不断提升家长素质,为家校更好的合作提供保障。

建设“和爱”德育资源包。学校牵头拍摄了“手语说史”“手语读诗”“国旗下讲话”“红歌剧场”“指尖传承”及“晚安之声”绘本阅读等德育视频,为各班、各年级开展活动提供素材,也为家长培训提供参考。

(作者单位:山东省潍坊聋哑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