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无边界立体课堂”,培养学生创新素养

2024-09-05 00:00:00陈青洪婷
留学 2024年17期

伴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越来越受重视,成为提高国家综合国力的关键因素。但综观目前的课堂情况,在培养学生创新素养上存在种种问题:分学科教学“长期割裂”,难越“知识进阶”;跨空间学习“各司其事”,难越“场域边界”;社会化合作“放任自流”,难越“资源疆间”;智能化实践“浅尝辄止”,难越“创新环节”;等等。为此,杭州市新华实验小学尝试打造“无边界立体课堂”,突破学校、学科、时间、空间等界限,充分挖掘、整合、利用家校社教育资源,推进教与学方式变革,构建社会参与类课程体系,拓宽学生视野,探索家校社联动育人新机制。

进阶式自主课堂:“短时+长程”内容递进,发展学生学习力。短时课程注重纵向延伸,在坚定学科本位的基础上,抓住要解决的重点和难点问题,通过引入相关学科的知识,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增加学习深度,实现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地。长程课程注重横向延展,鼓励跨学科知识的整合和应用,通过组织和实施具有挑战性的任务,使学生能够在一个真实的环境中运用数学、科学、语言艺术、社会研究等多个学科的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拓展学习宽度。

全息式校园课堂:“共生+共栖”场域重塑,培养学生想象力。学校把校园里的每一个角落、每一个空间都变成学习的场域和学生活动的空间。例如:打造时光邮箱、时光隧道和漂流瓶等时空场所,集思广益,延展学习空间;建立新芽农场、康韵百草园、“童心港湾”英语角等实践基地,挖掘资源,开辟学习空间;搭建绘本平台“阿佛的洞”,设置沟通交流的场域,形成了一个特别有安全感的美好世界。

协同式家社课堂:“携手+协同”聚集资源,提升学生综合能力。家校社携手,能够最大化地整合、利用教育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加全面、更加深入的教育体验。学校以校园2公里圈社会资源为依托,多方参与、密切配合,打破家校社育人边界,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例如:通过“红领巾小讲坛”引导学生走进社区,分享自己的智慧;开展“百家讲坛”系列活动,邀请家长走入学校,为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爸爸妈妈学堂”;等等。

智能式空中课堂:“自主+专题”交互学习,增强解决问题能力。智能式空中课堂把课堂搬到了网络平台上。学生可以在留言板上与同学交流自己感兴趣的知识和主题,遇到兴趣一致的小伙伴还可以互相留言。

以上四种“无边界立体课堂”的实践模式,突破已有的教学定式,实现了教法、学法、学堂的无边界,使学生的学习真正成为一种关乎知识世界、生活世界和个体经验情感世界的整体性学习。

(作者单位:杭州市新华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