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西兰读博:一段充满挑战与收获的旅程

2024-09-05 00:00:00牛慧丹
留学 2024年17期

2019年,我来到新西兰攻读博士学位。出国留学源于一次偶然的机会,当时导师建议我“世界很大,应该出去看看”,于是我来到了这个美丽、宁静的岛国,就读于新西兰梅西大学。回首三年半的博士研究经历,我发现,这是一段充满挑战和收获的旅程。这段经历让我成长了许多,并对我如今的学习和工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导师的引导

在攻读博士期间,导师John O,Neill对我的影响至关重要。尤其是到新西兰的第一年,面对陌生的文化环境、语言障碍和不同的学术体系,我感到一切都需要从零开始。在此期间,导师不断提醒我要保持“韧性”(resilience),这个词支撑着我度过了最具挑战性的一年。我们每两周举行一次导师指导会,我汇报自己的研究进展,导师会给出相应的指导。我的导师在新西兰教育政策研究领域是一位资深的学者,不仅在学术圈享有声望,是我所在研究院的院长,也是政府教育政策咨询的顾问。在学术上,给予我充分自由的同时,导师也总是给我非常到位和及时的指导,这也是我能按时顺利毕业的原因。例如,在写作文献综述时,每当我有种在海中挣扎无望的感觉时,导师总是能及时给出一根救命的绳子,让我不至于“溺亡”。在他的鼓励和支持下,我逐渐适应了英语环境下的学术研究。

读博期间基本上是自学,没有课程安排,有很多的工作坊(workshops)可以自由参加,学生有很大的自由空间,这也是一个考验自律能力的机会。为了保障学习和研究的进度,我每天(包括周末)早上8点都会出发去办公室,傍晚时再回宿舍。室友曾开玩笑地说我每天像时钟一样准时。我一直相信,时间的保障是质量保障的前提。最终,我的毕业论文入选院长名单(Dean,s List),三个评委(校内、校外和国际评委)一致认可我博士论文的质量,并给出了很高的评价——这为我的博士生涯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应对语言的挑战

语言障碍是我初到新西兰时面临的最大挑战。由于我的语言天赋并不突出,所以需要不断学习和提升。

首先是英文写作。为了提高写作水平,在读博的三年半时间里,我基本上每两周都会向导师提交一份写作报告。尤其是前两年,每周都会有一个1000字左右的写作任务,并预约写作指导——新西兰梅西大学为研究生提供每周1小时的免费写作指导(一对一),我从未错过。因此,我基本上认识了所有的写作指导老师。经过不断练习,两年后,写作中心的老师们对我的进步感到震惊,认为我的写作已经超出了许多以英语为母语的人的水平。

其次是口语方面。现在海外高校有很多中国留学生,社区中也有许多针对中国人的服务。所以,即使在海外,很多中国留学生的朋友圈里也都还是中国人。为了避免这种情况,我刻意让自己的生活圈中多一些当地人或其他国家的留学生。例如,我选择住在学生宿舍,因为宿舍每学年会安排来自世界各地的学生混住,这样我就有机会与其他国家的学生住在一起,了解世界各地的文化,结识新朋友。两年多的宿舍生活,让我认识了来自新西兰、美国、澳大利亚、印度、新加坡、蒙古、南非、印度尼西亚和巴西等国家的人,许多人至今仍保持联系。同时,这也强迫我用英文交流——语言的提升需要一个良好的环境。我养成了每天晚上与室友聊天的习惯,把这当作一个了解不同国家文化的机会。这段经历拓宽了我的视野,提升了我的跨文化交流能力。我学会了尊重不同的文化,并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相处,真正体会到了多元文化的魅力。

直面学术研究的挑战

2017年硕士毕业后,我工作了两年。2019年重新开启学术研究之旅,来新西兰读博。

首先是研究方向的选择。既然来到了一个新的国家,我就希望能做一些国外的研究。这个选择挑战性很大,但我希望能学到一些新的东西。我知道很多中国留学生会选择与中国有关的话题,这种选择有很多优势,比如收集数据可以用本国语言、通过国际对比可以提供中国视野等。选择研究国外话题,我是朋友圈中极为少数的一个。但是,我认为,既然来到了一个新的地方,就要深入了解这个国家的教育政策与实践,获取一手的材料,然后把优秀的经验介绍给国内,这样才是有价值和意义的。这对我个人而言,也是一个很好的学习和发展机会。可以说,博士选题是我任性、执着,甚至有些固执的一个选择。我慢慢发现,其实执着和固执或许是一个事情的不同侧面。毕业后,我陆续发表了一些介绍新西兰教育政策和经验的中文文章,这也算是对我执着于做新西兰研究的一个肯定。

其次是研究方法的选择。以前做教育研究,总是以访谈学生、教师和家长为主,总体来说,访谈效果不佳,有种“走马观花”的形式感。作为初级研究者,在做博士研究时,我尽量避开这样的群体,选择了教师组织的高层管理者作为研究对象,或称为“精英式访谈”,课题方向是研究新西兰教师组织。这个课题具有很高的挑战性,不仅需要我深入了解当地的文化和社会背景,还需要我掌握专业的学术研究方法。在这里做研究面临许多问题,首先是对当地文化环境的了解不够深入。作为外国人,研究新西兰本地的组织很有难度,尤其是接触高层管理者。初始阶段,在导师的帮助下,我访谈了新西兰教师组织现任的主席和秘书长。之后,我慢慢开始自己推进。随着访谈的不断进行,我逐渐建立了专业声誉,访谈进展得很顺利。虽然我只是一个外国的留学生,但在访谈过程中得到了很多支持。每次访谈我都会用心准备,有时会准备两周的时间,一些访谈对象也会为我精心准备材料,我非常感激他们。最后,我访谈了24个教师组织的高层管理者,收集到了大量一手资料——这是我博士论文顺利完成并得到高度认可的关键。

通过在新西兰的生活和学术研究,我对新西兰的文化和社会生活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在与研究对象的接触和交流中,我深刻感受到,作为一个小型国家(人口只有500多万)的新西兰,就像一个小型社区,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崇尚自由和平等,追求高度民主,他们彼此之间联系紧密,人际关系相对和谐、包容和开放。

在我毕业时,导师精心挑选了一种新西兰毛利人的绿色玉石送给我。他说,他把我的性格和经历形容给店主,店主推荐了这个象征力量的玉石,因为觉得这个礼物与导师对我的描述最为贴切。总而言之,读博的经历对我来说是一种成长,让我认识到,生活中可以勇于尝试新事物,执着于内心的选择。可以说,这是我人生中宝贵的财富。

(作者系新西兰梅西大学博士毕业生,现为新西兰太平洋学院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