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我国社会转型速度加快,传统的家庭结构和功能发生了深刻变化,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日益凸显。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办好教育事业,家庭、学校、政府、社会都有责任。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事关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事关国家发展和民族未来。柳州市第三中学作为广西师范大学教育基金会“广西偏乡家庭教育援助行动计划”首批示范基地学校,在家校社协同育人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形成了“135+N”的共育模型。
家校合作:设计多彩课程,提高家长素养
开设“1门课程”。在准备阶段,学校组织导师、班主任、家长参与“共读三步曲”活动,定期开展“共读分享会”,推出12期读书会简报,进而形成“父母学堂”校本课程。在实施阶段,组织“学习沙龙班”,每期招募30—40名家长,完成8次系统课程。
组建“3支队伍”。一是专家队,由教师组成,开展“教室里的正面管教”系列课程培训,形成校级家庭教育指导师队伍;二是榜样队,由家长组成,参与“父母学堂”课程学习,成为家校共育中的榜样队伍;三是点赞队,由学生组成,为自己的父母参加学习后的成长点赞,形成“夸夸爸妈团”。
开展“5个一”特色活动。一次成长:线上家庭教育指导微视频讲座和线下大讲堂,面向家长普及家庭教育知识;一节班会:家庭教育主题班会,面向学生开展;一份美好:优秀家庭成长故事会,分享家庭教育的成功经验;一段回忆:开展“亲子共读一本书”“共看一部电影”“共演一部剧”等活动,增进亲子关系;一回家访:家校共育恳谈会,教师、家长、孩子三方交流,共同探讨教育问题。
校社合作:整合“N项资源”,形成教育合力
我们积极整合学校、家长和社区的优质资源,形成家校共育的良性生态环境。一是“高高合作”,与广西师范大学合作开展家庭教育研究,将研究成果转化为课程内容。二是校社合作,与市妇联、市儿童发展联合会、市教育局等合作开展形式多样的家庭教育公益讲堂。例如,在市妇联主办的活动中,学校涂红涛老师开展了“从合格到优秀——‘双减’背景下的家长高效陪伴策略”主题讲座,得到了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三是医教协同,邀请市人民医院、市妇幼保健院、市中医院医生到校讲学,提高班主任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和能力。四是示范与辐射,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向市内外辐射。学校心理团队在广州、南宁、桂林、北海等地开展讲座300多场,培训区内外校长、骨干心理教师、班主任等4万余人次。
目前,学校已构建起家校社协同育人共同体,通过积极的实践,转变了家长的教育观念,提升了家长的教育能力,促进了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作者单位:柳州市第三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