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共治,实现“美美与共”

2024-09-05 00:00:00杨绪磊
留学 2024年17期

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本质不是“严管”“严控”,而是“多元共治”。新泰市平阳小学(集团)在党委引领下,围绕培育好学生、成就好老师、引领好家长、治理好班级、打造好学校的“五好”目标,开展全学段、全班级、全要素参与的教育“微治理”研究和实践,坚持把学生、班主任、任课教师、家长作为治理主体,探索建立共治、共育、共享的教育微生态,实施全员、全面、全程立德树人。

班级自主,实现“微德育”特色发展

自主管理。在班级管理中,秉承“让每一个生命在班级岗位中‘拔节’”的理念,创建基于角色体验的小岗位管理模式,让每一位学生都成为班级的管理者,从而完善自我的行为习惯。在执行小岗位管理模式的过程中,一是强化责任意识,帮助学生深度理解每一个角色的关键作用,从而更好地胜任每一个小岗位;二是循环体验,推动小岗位组内和组间轮岗,让学生体验各种角色,促进他们全方位地发展与提高。

班级融合。每一名学生的成长,都是班主任、副班主任、任课教师集体努力的结果。为充分发挥各学科任课教师在教育学生上的积极作用,平阳小学(集团)实施“在场负责制”,即:把一个班的所有教师组建成以班主任为核心、任课教师为成员,既有分工又有协作的教育团队,让他们教育责任共担、教育学生共管,形成同商班级大计、共参班级活动的良好氛围。

校班一体。平阳小学(集团)以“六新学校”建设为目标、以“新三风”(即新学风、新班风、新教风)建设为平台,创建“校班一体”特色育人体系,通过“一班一品牌”建设,让每一个班级、每一位学生都有值得骄傲的闪光点。一是育人系统“一管到底”,学校的德育工作和班级建设实现一张蓝图绘就、一套方案总管、一个中心聚焦、一个体系建设、一条主线推进;二是常规管理“从一而终”,学生发展中心、教科研、体卫艺、少先队四方联动,共管共治;三是教室空间“风景各异”,班主任、学生和家长共同成为教室空间的自由“设计师”,丰富育人场景;四是班级建设“一班一品”,班班有活力,班班有故事,班班有课程,班班有特色;五是队伍建设“共同成长”,在班级建设中学生和班主任共同发展。

全课程融通,开拓微智育发展路径

平阳小学(集团)坚持“五育并举”,积极发挥课程建设培根铸魂、启智增慧的作用。在具体实践中,探索以全员项目化课程建设为导向的新型课程建设方式,以项目化课程、探究性学习、助力性评价、教学评一致课程理念为指导,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建立以项目式学习为核心的教、学、研体系,构建将知识学习、人生规划与能力展示等各方面融合在一起的综合性课程体系。各校区根据实际,深入开发校本课程,打造具有本校特色的课程名片,并把项目化课程实施纳入教师发展性评价,激励人人参与项目化实施,创新推进校区项目化课程建设。

其中,校本部在“笃行达雅、勤学致真”文化理念下,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目标,构建起适合学生生命成长、素养提升和未来社会发展需要的“七彩平阳”课程体系,涵盖红色德修养、橙色智创新、黄色耘劳动、绿色健体魄、蓝色爱生活、靛色悦成长、紫色融共育七大类课程。平阳实验学校校区以“聚焦核心素养,关注融合、实践、创新、教学评合一”的课程理念助推教学实践,构建了“七色阳光”课程体系,从“红橙黄绿蓝靛紫”七个不同课程维度实施了52项项目化课程,并配套构建“品德、学业、身心、艺术、劳动与实践素养”五维五基的“雅真美少年”综合素养评价体系,形成立体闭环式课程结构,让每一个学生在综合化、动态化、个性化的评价中不断成长。滨湖小学校区在“和雅启真”文化的引领下,坚持拓新、多元、适需,概括出了滨湖学子应具有“和德、和智、和健、和美、和勤、和创”六大特质,将“六和文化”具象在促进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和关键能力上,搭建起了“和融”课程体系。

五育并举,搭建微舞台展示平台

多彩社团,五育并举。平阳小学(集团)各校区将落实“双减”任务与推动社团工作高度融合,在统筹谋划、规范建设、师资配置、课程开设等方面不断推进,各校区积极创建品牌社团,如校本部开设戏曲社团、实验校区开设“轻音乐”社团、滨湖校区开设“管乐”社团等,真正为广大学生搭建起个性成长、素质拓展、全面发展的广阔舞台。

丰富活动,敦品塑美。平阳小学(集团)重视活动开展,各校区每学年都会组织丰富的艺术和体育活动,如定期举办校园艺术节、春季田径运动会、秋季体质达标运动会、智力运动会等大型活动,不仅锻炼了学生的身体素质、提高了学生的审美水平,而且培养了其团队协作精神和创新意识。

微舞台,大梦想。“微舞台,大梦想”是学校艺体活动的一种创新形式,旨在为学生提供一个展示才艺、追求梦想的舞台。每个班级每学期都有一次演出机会,班里有才艺的学生可以在这方舞台上施展才华。这种活动形式,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表演欲望,还能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表达能力,为其未来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个关注,重视教师微成长

关注成长。一是“三个工程”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青蓝工程”,发挥骨干教师“传帮带”的积极作用,为青年教师提供全方位的支持体系,包括资源支持、培养计划、荣誉奖励和组织交流等;“雁阵工程”,发挥“领头雁”的带头作用,培养“青年雁”“骨干雁”;“教学策略推广工程”,通过“于圣华作文教学策略”和“李明振六位一体思维训练策略”的持续推广示范,助力教师成长。二是“五大平台”为教师提供展示平台。“周周清”研讨平台,及时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三环”教研平台,教科研中心、核心教研组、年级教研组三环教研团队引领,探索“基于学习方式变革”推进项目,开展研究性学习、项目化学习;“名师工作室”教研平台,利用名师工作室辐射引领学科教师,深化教学设计研究,推动教学评一致性发展;“平阳讲坛”平台,分享优秀教师的创新教法和教育智慧,引导教师向研究型教师迈进;“专家团队”指导平台,依托专家指导,积极探索课程改革,加速推动素养导向的教学。

关注心理。平阳小学(集团)通过开展培训讲座、建立心理健康支持网络等举措关注教师心理健康,帮助教师群体维护和提升心理健康水平。例如,定期为教师提供心理健康培训和讲座,内容涵盖心理压力管理、情绪调节、心理健康自我评估等方面。此外,平阳小学(集团)还根据教师的特长成立了球类、合唱、阅读等多个活动团队,并组织开展“茶话会”“读书沙龙”“教职工运动会”等活动,以此丰富教师的业余生活,促进教师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增强团队凝聚力。

关注家庭。关爱教职工家庭是集团提升满意度、增强归属感的重要举措。例如:为教职工子女提供幼儿园、托管、补习等配套服务,解决教师子女教育问题,让教师能够更专注于工作;为上大学的教职工子女提供物质奖励,增强教师的归属感和荣誉感。

联动工程,夯实家校共育基石

三大机制保障家校共育有效运转。一是创办家长学校,针对幼小衔接期、入学适应期、成长提高期、毕业过渡期等重要节点,开发“关键期”系列课程,定期组织公益性家庭教育指导服务和实践活动,帮助家长理解不同阶段孩子的身心发育特点。二是开展家长授课行动,邀请家长讲师进入课堂为学生授课,内容涵盖生活技能类、兴趣爱好类、成长励志类等。三是开创家长驻校机制,让家长由观望者、议论者变为参与者、理解者,营造良好的家校沟通环境。

三支队伍助力教师团队成长。家校共育需要家长的鼎力支持,更需要教师的不断成长。平阳小学(集团)以专家讲师队伍、骨干教师队伍、家长教师队伍三支队伍为支撑,结合学校“青蓝工程”“雁阵工程”,全方位、立体化地提升教师队伍,尤其是青年教师的家校协同能力。

两大平台展现雅真少年风采。平阳小学(集团)搭建“线上+线下”双平台,变作业为“作品”,变学校为“展台”。线上,依托公众号和视频号等网络媒体开展短视频大赛、雅真少年展播等一系列活动;线下,利用家长开放日,邀请家长参加“微舞台,大梦想”、路队比赛、诗歌朗诵等活动,让家长看见孩子的成长与进步。

两座桥梁贯通家校联系渠道。一是设计家校联系卡,通过电话、小程序等多种方式,及时收集家长与教师之间容易出现的问题,从学校角度去协调沟通。二是定期举行全员家访、重点家访,形成教育合力,将学生容易出现的问题及时消除在萌芽状态。

【作者单位:山东省新泰市平阳小学(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