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国高度重视全民科学素质的提升,尤其注重培养青少年群体的科学素养。202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在教育“双减”中做好科学教育加法,激发青少年好奇心、想象力、探求欲。同年,教育部等十八部门印发《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的意见》,为进一步提升中小学科学教育质量,培育具备科学家潜质、愿意献身科学研究事业的青少年群体提出了行动指南。在此背景下,我国各地、各校纷纷围绕科学教育的发展路径展开探索。时至今日,已取得一定的成效。但与此同时,也面临着科学教师培养路径不明、科学教学评价形式单一、科学教育政策体系不完善等诸多问题。中小学科学教育如何实现更高质量的发展,亟待深入思考。
事实上,对中小学科学教育的重视可以说是一种全球的普遍趋势。在科技竞争日益激烈的当下,科学教育作为一个国家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提升全民科学素质的基础,对于提高国家的国际竞争力和综合国力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为此,世界各主要国家纷纷采取各种措施推动中小学科学教育的发展,包括:制定与科学教育相关的国家战略,如德国将MINT教育列为教育发展的重要目标、美国提出要加强STEM基础素养培训等;加强科学教育师资培训,如英国成立“国家科学学习中心”,旨在帮助科学教师明确专业发展需要,获得专业成长;成立科学高中,如日本自2002年启动“超级科学高中”计划,在20多年间,学校数量已增至250所,占全国高中的5%;拓展科学教育校外资源,如芬兰在国家战略中明确提出教育机构和企业有责任共同提高学生的STEM技能,德国很多博物馆会针对不同的中小学生目标群体设计具有针对性的科学教育课程和活动;等等。
虽然不同国家在开展科学教育的过程中,也呈现出许多阶段性的问题,但了解各个国家的科学教育模式,对于我国科学教育的纵深改革,依然具有一定的价值。为此,本组专题特别选择了在科学教育方面走在世界前列的美、英、德、芬四国,从理念、规划、路径等多个方面,介绍了其在科学教育方面的先行经验和相关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