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指出:教师要善于发现和保护幼儿的好奇心,充分利用自然和实际生活机会,帮助幼儿不断积累经验,并将之运用于新的学习活动中,形成受益终身的学习方法和能力。为了能让孩子们了解小麦变成面粉的过程,我们依据孩子的兴趣设计并开展了“面粉诞生记”系列活动,在和同伴一起收割、晾晒、磨面的过程中,孩子们收获了无尽的喜悦。
芒种将至,麦子即将成熟,我园开展了“芒种节气我想知道”活动,孩子们通过和爸爸妈妈一起查阅资料,提前了解了小麦的收割方法,准备了适宜的收割和运输工具,大家同心协力,成功将小麦收割并运到幼儿园。
小麦成功收割后,第一步是将小麦与麦秆分离,孩子们按照自己的想法分成了手剥小分队和工具小分队,成功将小麦与麦秆分离。将小麦变成面粉的第二步是收集麦粒,孩子们同样按照自己的意愿采取了多种方法,如动手一粒一粒挑选、用嘴吹麦皮、用笸箩摇和用嘴吹相结合等,大家分工合作,很快就将麦粒收集好了。
麦粒收集好后,语涵对大家说:“你们看,我刚才用手把麦壳剥开,发现里面的麦粒黏黏的。”一卓也说:“那是因为里面的水分太多了,咱们得把它晒干才可以磨面粉。”因此第三步是晒麦粒,孩子们找到3个玩具筐将麦粒分装好,放在阳光充沛的植物角,每天早上或“课间十分钟”,孩子们都会来植物角照看麦粒,轻轻翻动它们,使每颗麦粒都能均匀地晒到阳光。在孩子们的精心照顾下,一周过后,麦粒中的水分已蒸发殆尽,经过清洗和二次晾晒后就可以开始磨面粉了。
经过对麦粒的前期处理,孩子们开始探索将麦粒磨成面粉的方式。他们尝试了擀面棍、密封袋,但未能成功,石头捣蒜器可以将麦粒磨成面粉,但效果不佳。于是我们购买了“石磨”,但石磨的操作也不是一帆风顺的,孩子们一开始发现石磨会把放进去的麦粒再推出来,通过查阅资料和反复试验才发现,顺时针转动是研磨功能,而逆时针则是出料。孩子们一起解决了问题后,相互之间的配合更加默契,最后成功研磨出了面粉,并在炎炎夏日,师幼一起使用自制面粉,做出了美味的麻酱面。
幼儿通过讨论、观察、操作等过程,成功完成了割小麦、收集麦粒、磨面粉各项活动,幼儿的学习以实践为基础,能对学到的知识有更深切的感悟和更长久的记忆。教师也可以借此观察幼儿的思维过程,为幼儿搭建与同伴交流和主动探索的平台,打破思维界限,理解幼儿游戏的本质,激发幼儿的深度探究,让教育回归自然、真实、丰富的生活中,让活动真正“动”起来、“活”起来、“玩”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