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图是益智区的标配玩具,幼儿在拼图过程中能提高观察力、空间感知力和手眼协调性。但在实际操作中,部分幼儿却对拼图等益智玩具没有兴趣,即便这些玩具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和一般喜好,此时若教师能正确分析原因并给予有效指导,就能激发幼儿的兴趣点,在游戏中挖掘幼儿的智慧,在乐趣中传授知识,鼓励他们认识世界、探索未知,培养他们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创造力。
首先,教师需给予幼儿充分尝试的空间与时间。某幼儿开始接触动物拼图时,从筐里随机选取拼块,发现拼块与底板形状不能吻合时放回去再取一块,反复取放后依旧未拼嵌成功。从该案例中可以看出,一些幼儿在操作初期没有目的性,不知如何筛选拼块,也不知怎么与范例卡对照学习,所以随机选取,不停试错。
面对这种情况,教师在初期可以默默观察,不干预、不打扰,让幼儿自主尝试。一种可能性是,经过多次试错,幼儿开始有意识地观察拼图范例卡上拼块的颜色和形状,学会挑选拼块和按顺序组装。但若幼儿出现放弃念头,教师要及时介入,此时可以选择问答的方式引导幼儿,如教师手指拼图范例卡,询问幼儿某一拼块的形状或颜色,从而引发幼儿的注意力并让他们自主思考。
其次,教师可以提供适宜的支持,助力幼儿突破难关。某幼儿玩小兔拼图,最后只剩下肚子部位时,她对照范例图选出正确的拼块,但依旧不能嵌入,反复尝试后,她开始用大拇指按压翘出的拼块边缘,直到游戏时间结束也未完成拼图。第二天这名幼儿再次尝试却依然没能解决问题,当她一筹莫展时,我开始帮她寻找原因并作出指导,原来此拼块的上下边缘是有弧度的,上边缘弧度小于下边缘,但该幼儿未发现这个区别而将拼块上下方向倒置。因此,老师带领该幼儿触摸拼块的边缘轮廓,让她逐渐感受到上下轮廓的不同。最终她意识到需要转动拼块,才能将拼图完成。
再次,教师及时肯定幼儿良好表现,帮助幼儿保持兴趣和树立自信。这体现在以下两方面:第一,教师应当使用与幼儿的认知水平相符合的语言,对幼儿作出肯定性评价。一旦幼儿成功完成拼图任务,教师应迅速且明确地肯定其学习成果,以体现对其努力的认可和鼓励,激发幼儿的兴趣和动力。教师还应该注意在评价中具体指出幼儿的优点和进步,以帮助幼儿建立自信,并激发他们继续学习和探索的动力。
第二,教师应当积极创造分享机会,可以通过设置专门的点评环节,让幼儿有机会在集体面前展示自己的拼图作品。在这个环节中,幼儿可以讲述自己在进行拼图活动时的体验,包括遇到的困难和挑战,以及自己是如何理解这些困难并找到解决办法的。这样不仅能够增强幼儿的自信心和表达能力,也有助于他们学会分享和倾听他人的经验,从而促进幼儿之间的交流与合作。通过这样的方式,教师能够为幼儿提供一个充分展示自我、锻炼思维和语言能力的平台,同时也能够增进幼儿之间的友谊和团队协作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