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今教育环境下,幼儿园应致力于构建一种既植根于中国文化土壤,又高度关注儿童全面发展,同时强调关系赋能的学习环境。当前,幼儿园在课程设计上拥有很大自主权,然而,这种自主权的扩大也带来了一系列值得深思的问题:课程是否真正具备发展性,能否适应并满足幼儿不断变化的实际需求?因此,我们必须认识到,课程建设是一个与儿童成长紧密相连、持续深化的动态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幼儿园的课程必须始终以儿童为中心,关注他们的兴趣、需求和发展。
潍坊市实验幼儿园周边有丰富的教育资源。独特的发展历史和地理位置孕育了“悦润”的文化理念。基于这一理念,我园结合红色教育和传统文化,构建了“悦之旅”课程体系,通过“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方式,力求将孩子们培养成为“慧玩、善思、悦行、乐创”的合格小公民。
深化内容,全面实现课程目标
幼儿园课程以“幼儿一日生活”为基础,在课程内容中融入传统节日及地方民俗,着重关注“师幼共同生活的过程”,结合环境、兴趣、节日这三个方面,让幼儿的学习“有趣又有意义”,旨在回归幼儿真实的童年生活,并着眼于其未来的发展。
环境创设:秉持“儿童发展为本”的理念,全力打造一个开放、全面的教育环境。幼儿园在环境创设上严格遵循“与课程相融、与幼儿共享”的原则,通过安全有趣的环境场域、适宜互动的创设材料、丰富多元的内容设计,尊重不同年龄阶段幼儿学习与发展的需求和特点,满足幼儿进行自主游戏和探索活动的需要,让每一处环境都变成幼儿的学习乐园,例如,设计独具匠心的绘本楼梯,将“绘本阅读”的特色融入其中,在楼梯上展示不同题材的绘本,以连续故事的形式吸引幼儿的目光,同时,设置可操作的故事场景,让幼儿与环境产生互动,随时随地沉浸在“悦润”成长的乐趣中,从而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
兴趣导向:以尊重为前提,看见幼儿的兴趣点,让课程内容更具价值。幼儿在一日生活中的问题或兴趣点,是课程开启的起点。以兴趣为导向的课程有以下发展阶段:从单一的集体教学活动到实施具有主题背景的活动;从主题背景下独立的领域性集体活动走向多形式的整合性活动;从封闭的主题走向以幼儿为本的开放性主题探究。在课程内容建构中,基于幼儿的兴趣点,以“圆环”状铺展,以五大领域、四大板块为实施途径,将课程内容多元化、生活化。在主题实施过程中,教师充分尊重支持幼儿的想法,以问题为导向,在与环境、材料的积极互动中,围绕兴趣点推动幼儿的深度学习。
节日体验:以传统节日为契机,注重幼儿真实体验,让课程内容更具地域特色。我园设计了以传统节日、节气为内容的“四节四令”课程内容,在课程内容及实施中,为幼儿创设适宜的体验情境,让幼儿在真实体验中,丰富认知,深入对节日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背景的了解。以国庆节为例,我园深入挖掘红色文化教育的内涵,将其与幼儿的日常生活和实践活动紧密结合,组织了一系列富有启发性的实践活动,如“重走长征路”“小兵训练营”等,让幼儿在亲身体验中感受革命先烈的英勇无畏和坚定信念。
贯通培养,构建有温度的教育
我园与周边学校建立贯通培养机制,以“共享”推进区域协同发展建设,形成了“区域内贯通培养四步曲”,从而构建了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大贯通链条”,达到了“资源共享、共同提升”的效果。具体而言,我园采取了以下四种方式:
一是建立基地,衔接开场曲。携手周边学校成立“幼小贯通培养基地”,通过打造模拟教室、体验小学课堂及作息时间等方式,使幼儿做好充分的入学准备。二是课程联动,衔接发展曲。根据幼儿发展规律及特点构建“贯通培养课程体系”,建立“师资共融”“运动融通”机制,深度推动贯通联动。三是接接送送,衔接特色曲。建立“送一程再送一程,接一程再接一程”的贯通衔接机制,通过大班毕业班教师续接一年级“衔接班主任”,委派一年级授课教师走进幼儿园的方式,实现从幼儿园到小学的“零过渡”。四是联合教研,衔接交响曲。组建“贯通培养联合教研教师团队”,主要聚焦“课堂实练+问题探讨”内容,通过“同课异构+双向互通”的方式,建立小学与幼儿园教学方式的融合链接。
资源融合,强化课程的“在地感”
有价值的课程资源是课程实施的有力抓手,我园周围有工业建筑遗址、红色教育基地、科技创新工厂、未来体验众创空间等丰富的课程教育资源,在课程实施过程中,要让幼儿与课程资源形成有效互动,支持幼儿探索有益经验,培养其探究能力、创造力和社会责任感。
园内资源:在建构课程中,教师可以将园所共同环境纳入到课程资源中,让幼儿建立对幼儿园的“归属感”,例如,通过参观新园所、设计班级装修图、设计班牌等活动,让幼儿充分了解新园所环境、新班级布局。
社区资源:幼儿园可以“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将社区资源融合到课程中,“走出去”如参观工厂、参与传统节日活动;“请进来”如邀请革命老红军、非遗传承人等走进幼儿园,以此将适宜的社区资源转化为课程资源。
地域资源:幼儿园要从儿童的现实生活出发,从本地资源中寻找适合幼儿的内容,并将之转化为课程,让幼儿感觉到这个课程与“我”有关,是“我”熟悉的、喜欢的,如在“中秋节”活动中,我们将潍坊特有的“蒸月”习俗纳入到课程中,通过讲解“蒸月”的由来、怎么蒸“月”、念“月”等,让幼儿将传统节日与地域习俗联系起来,让课程凸显“在地感”。
(作者单位:山东省潍坊市实验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