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课堂如何变“假探究”为“真探究”?

2024-09-05 00:00:00陈史嘉
留学 2024年16期

目前,虽然科学探究已经被广泛应用在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但“虚假探究”的现象仍十分普遍,“快闪探究”“为探究而探究”的情况经常出现,使得探究学习的质量无法保证。如何开展与素养目标相匹配的,高质量的科学探究教学?笔者以“右手螺旋定则”一课为例,谈谈如何在农村初中物理课堂中开展科学探究教学。

围绕真实情境下的大任务开展探究活动。科学探究时应尽可能把教学内容置于真实的情境、问题和任务中,让学生经历真实的探究过程。以素养为导向的高质量探究活动应该是“真探究”,要围绕着真实情境下的大任务开展。通过科学探究进行物理学习,引导学生像物理学家一样思考与实践,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形成物理观念,培育科学思维,发展探究能力。

“右手螺旋定则”是九年级物理《电流的磁场》中的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磁场的知识,并经历了奥斯特实验的过程,知道了电流周围存在磁场。因此,设计本课时的大任务为:制作通电螺线管,探究它周围磁场的特点。

合理组织学习活动,开展真实的科学探究。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基于学情合理组织学习活动,确保科学探究的可接受性和挑战性并存。农村学校的大部分学生学习基础较差,独立完成科学探究比较困难,所以在设计科学探究活动时,需要教师给予学生引导、助力和支撑。在大任务的统领下,教师可以设计一系列的学习活动,包括科学探究活动。比如在“右手螺旋定则”一课中,可以设计如下四个学习活动。

活动一:制作一个螺线管并思考它有几种绕制方法。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展活动,发现螺线管的两种绕制方法。

活动二(科学探究):探究通电螺线管周围的磁场分布情况。学生可以通过铁粉或小磁针探究通电螺线管周围的磁场分布情况,发现其磁场分布情况与条形磁铁十分相似。

活动三(科学探究):探究通电螺线管的磁极和电流方向的关系。学生可以通过小磁针判断自己制作的通电螺线管的磁极。两种绕制方法不同的螺线管,每种有两种电流方向,共4种情况。根据实验现象,学生分析后得出结论,并交流。

活动四:阅读右手螺旋定则,比较与安培定律的结论是否一致,你觉得哪种结论表达方式更好?学生可以畅所欲言。

梳理整合探究重点,让学生有真收获。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大部分学生在完成科学探究之后,往往不会进行反思和总结,对所学内容没有梳理和整合。因此,教师应当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梳理整合探究的重点,让学生有真收获。“右手螺旋定则”一课后,教师可以借助问题链引导学生对本节课科学探究活动的重点进行梳理,提出“通电螺线管的磁场有什么特点?”“表达实验结论可以用哪些方式?它们分别有哪些优点和缺点?”等问题。还可以利用拓展课或课外辅导布置一些长周期的实践类作业,让学生在完成作业的同时锻炼实践动手能力,加深对通电螺线管磁场的理解,进一步发展核心素养。

(作者单位:上海市奉贤区邬桥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