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学科德育作为学科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应当在教学中充分发掘数学课程内容中蕴含的德育元素,发挥学科育人价值,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基于此,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切实落实“五育并举”,在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同时,发掘数学课程内容中蕴含的独特德育元素,将学科德育落到实处,体现数学课程的育人价值,形成数学学科育人的策略,我们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
学科知识与德育有效融合。根据教材的知识编排体系,教师可以在教学中有意识地设计学科德育。比如在课堂教学中专门设计与数学知识匹配的数学探究活动,引导学生感知数学的审美价值。
传统文化与学科德育有效融合。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五千年传统文化不仅是中华民族独有的文化符号,更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作为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数学课程有机融入,是实现育人价值的有效策略。在四年级上册数学“生活中的负数”单元内容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初步理解负数的意义、感悟负数的本质特征、发展抽象能力等内容的基础上,设计绘制“一幅独特的中国旅游地图”项目式作业,标注旅游地区的最高和最低温度,使学生准确运用数学符号,理解不同旅游城市的地理位置与气温的关系,从而将数学与现实世界密切联系,引导学生体会我国的数学成就及其蕴含的数学思想和方法,增强文化自信。
此外,在完全遵循国家课程设置和教材要求的基础上,数学教学可以进一步挖掘课程资源,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注入教学内容和知识的学习过程中,既做到合理科学的整合与补充,也让知识学习更加丰富与系统化。如在二年级学习数学乘法口诀,特别是9的乘法口诀的基础上,链接《数九歌》,将数学知识与语文、美术、科学等学科相结合,设计“数九咏梅迎春来”的项目式学习活动,让孩子们关注真实的生活变化,在九九八十一天的漫长时间里,体验和感受时间的变化,时令节气的特点,劳动人民的智慧,增加民俗文化知识,同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通过丰富多样的活动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激起他们探索的积极性。
数学学科知识与项目式学习有效融合。学生在课堂上学习到的数学知识具有抽象性和演绎性,只有将其与实际生活相结合才能透彻地理解和领悟数学,形成正确的数学观和数学活动经验。针对即将毕业的六年级学生,学校引领他们亲手设计搭建“教学融汇楼模型”,并将模型作为毕业礼物赠予母校,过程中教师带领学生测量融汇楼的相关数据,再选择合适的比例尺绘制平面设计图,并结合调查数据选择合适的材料搭建模型。此类活动契合实际,与学生的学习生活紧密连接,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起对数学的热爱之情,既提升了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又增进了师生之间的感情,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心理规律。
(作者单位: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雁塔路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