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识字教学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2024-09-05 00:00:00刘祎娜李雯
留学 2024年16期

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它具有表音、表意、象形等特征,其自身的结构承载着丰富而深刻的文化元素,反映了汉民族的文化特质。“文化之根在文字,字中有乾坤,字中有古今,字中有大道,字中有人生。”可以说汉字是中华文明的起源和重要标志,也是中华民族一切文明存在的基石。小学语文教师在低年级学生的识字教学中,应注重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让识字学习变得更具趣味性,同时帮助小学生树立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借助构字规律,挖掘文化内涵。按照汉字的特点进行识字教学是最传统的识字教学方法,2022年版课标中首次明确提出运用“字理识字”的方法。因此,在低年级的识字教学中,教师应站在“汉字文化”的高点,引领学生积极参与到识字活动中,让他们感受一个汉字就是一幅画,一笔一画间都是故事的文字底蕴。在识字活动中,学生最先认识的是像画一样的象形文字,虽然结构简单,但它却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例如:学生识字“月”字时首先对照图片和古代象形文字,然后链接生活,了解月亮有阴晴圆缺,其中“满月”为少数时间,“弯月”为大多数时间,最早的汉字“月”就用一个弯弯的月牙来表示。“月”字经过漫长的演变,意思也从之前的“月亮”扩展为“时间”,如常见的“朝”“望”“朔”等汉字。此外,“月”还表示月份,在汉语中只要在“月”字前加上数字就表示相应的月份。此外“月圆人团圆”,古人对“月”有着特殊的情感,未来积累的诗句中常常可以见到这个汉字。学生在层层递进的识字活动中,了解汉字的构字原理和含义,同时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

了解演变过程,感受传统文化。中国汉字经历了6000多年的漫长演变过程,由商代的甲骨文到金文、篆书、隶书、楷书、草书和行书等阶段,形体上逐渐由圆形变为笔画,由象形变为象征,由复杂变为简单。在课堂学习活动中,引领学生走进“汉字王国”,从探寻汉字演变的过程出发,清晰、直观、形象地感知汉字发展的过程,也是学生感受中国传统文化不断扩展、累积、丰富的过程。

《贝的故事》一课展现了“贝”字的起源和演变,“贝”字的作用以及字形字义。通过学习这篇课文,学生能够感受到汉语言文字的无穷魅力和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通过视频等资料的介入,学生进一步了解到古人把贝壳当作交换的中介物钱币来使用。随着“贝”字的演变,从“实物—汉字”,从“甲骨—文小篆—楷体”,学生深入探究发现用“贝”作偏旁的字大多与钱财有关,“赚、赔、购、贫、货”。这一学习路径清晰地展示了从了解一个字形义的演变,到识记一类同偏旁且意思相近的汉字,学生的学习内容逐渐丰富,同时潜移默化地学习了中国钱币文化、汉字文化的发展。

作为一名低年级语文教师,要强化学科育人的思想,让学生在认字、识字、用字过程中探寻文化之根,这样才能将知识积累与文化传承紧密结合,让优秀传统文化的种子厚植在学生们心中,生根发芽长成参天大树,让中华千年优秀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代代相传。

(作者单位:北京市东城区定安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