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加强新时代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指出,技能人才是支撑中国制造、中国创造的重要力量,中等职业教育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产教融合共同体通过企业与职业院校的深度合作,共同参与教育教学、人才培养、技术创新、产业升级等活动,是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一种新型组织形式。其特点在于将产业与教育紧密结合,实现教育链与产业链的无缝对接,提升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在产教融合共同体中,企业和职业院校不再是各自为政的独立个体,而成为紧密联系的实体,通过共享设备、师资、技术等资源,企业可以获取更优秀的人才和技术支持,职业院校也能够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通过共同开展科研项目,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提高市场竞争力。然而,在产教融合共同体的新模式下,如何培养出更多适应社会需求的高技能人才,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拓展教学资源,优化教学内容
在产教融合共同体的框架下,企业和中职学校充分了解彼此的资源与需求,不断寻找合作的契合点。中职学校可以提供场地、设备、师资等资源,企业则可以提供实践平台、技术指导、行业经验等资源支持。通过资源匹配,企业和中职学校可以实现优势互补,提高实践教学资源的利用效率。实践教学基地是产教融合的重要载体,企业和中职学校可以共同出资、共同建设实践教学基地,为学生提供真实的工作环境,基地可以设在企业内部,让学生在工作过程中学习、实践,也可以设在中职学校内部,模拟企业工作环境进行实践教学。基地应具备完善的设施和设备,确保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到实际工作中所需的知识和技能。
产教融合共同体中,职业院校与企业共同开发课程和教材,将企业的实际需求与课堂教学紧密结合,邀请行业专家和能工巧匠参与课程开发,帮助课程更好地贴近实际需求,使课程内容更加贴近实际工作场景,从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竞争力。校企双方定期召开研讨会,交流教学经验,共同解决教学中遇到的问题。通过调研和访谈等方式,了解企业对于人才的具体需求和期望,将这些需求融入课程设计中,确保课程内容与企业实际工作场景紧密相关。在课程中增加实践环节,如实验、实训、项目等,让学生有机会亲身参与实际工作,提高实践能力,专家还会为学生提供实践指导和职业规划建议。不仅如此,职业院校和企业应共同关注行业动态,及时调整课程内容,确保教材始终与行业、企业发展保持同步。开发多元教学资源,除纸质教材外,还可以开发数字化教学资源,如在线课程、视频教程、虚拟仿真等。这些资源可以帮助学生随时随地学习,同时提高学习效果。
建双师型教师队伍,多元培养人才
中职学校采用社会聘任、项目合作、特色岗位等方式,引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丰富的行企骨干人才在学校内担任双师型兼职教师或企业导师,开设企业岗位特色课程,将实际工作中的经验和专业技术传授给学生,并深入参与日常教育教学改革,开展以项目为载体的科技研发和社会服务,共同推动教育教学改革和行业技术的进步。同时,中职学校派遣专业教师到企业岗位实践或挂职锻炼培养,以此来掌握行业最新动态和技能需求,积累丰富的教学素材和案例,提升专业实践能力和教学水平,从而更好地指导学生进行实践操作,提高学生技能水平,同时为学生提供针对性的就业指导,满足企业岗位需求。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加速和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也呈现出多元化和个性化的特点,中职学校需要更加紧密地与企业合作,开展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以更好地满足企业的需求。例如,与企业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现代学徒制、项目式教学、企业内训等模式,满足企业个性化需求,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适应性。学生通过参与实际的项目,在实践中学习和掌握知识,培养自身的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需要注意培养模式的灵活性和可持续性,随着企业和市场的不断变化,人才培养模式也需要不断调整和优化,学校需要与企业保持密切的沟通和合作,及时了解企业的需求和意见反馈,不断改进和完善人才培养模式,确保人才培养始终能紧跟时代和企业的发展步伐,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作出更大的贡献。
保障人才质量,完善监控评价体系
中职学校与企业共同制定产教融合共同体人才培养监控与评价体系,根据行业和企业的需求,制定明确的人才培养质量标准,对培养过程进行全程监控,包括课程设置、培养内容、培养方法等。建立学生、教师、学校、行业、企业参与的多元化评价体系,采取问卷调查、访谈、技能测试等评价方法,全面掌握人才培养的实际效果。通过建立反馈机制,对监控和评价结果进行及时反馈,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改进和优化,不断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和培养方法,确保人才培养质量达到预期标准,满足行业对人才的需求。
在新时代产教融合共同体下,中职学校应积极探索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新模式和新路径。通过深化产教融合、共建课程教材、共建双师型教师队伍、构建多元人才培养模式以及建立质量监控评价体系等措施,提升中职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为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提供更多优秀的高技能人才。同时,还应不断优化和完善产教融合共同体的运行机制,推动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单位:山东省汶上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