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基础教育何为?

2024-09-05 00:00:00漪江邵丽娟
留学 2024年16期

2020年,教育部决定在部分高校开展基础学科招生改革试点,实施“强基计划”。与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相结合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政策的出台,要求基础教育要有系统化生态化的发展思维,进行前瞻性探索性的改革。如何营造开放、宽松的教育环境,引导和激励学生走出唯分数论的误区,促进“大中衔接”创新人才培养政策的落地?本期教育家期刊社线上圆桌论坛,我们特邀相关校长进行了交流分享。

以志趣培养,引领学生走出唯分数的误区

李薛平:当前,我国教育正处在一个全新的历史发展时期,由以外延式发展为主转变为以内涵式发展为主,由对国外教育的模仿借鉴转变为基于中国社会实践的自主创新,由局部的教育改革转变为系统性教育改革。在这样一个关键阶段,大家一起讨论“创新人才培养,基础教育何为?”很有意义。

永康外国语学校创办于2016年。学校的办学愿景是办一所“轻负高质,过程快乐”的学校,办一所“差异教育,适性成长”的学校,办一所“管理人性,全人发展”的学校,培养“人格健全、素养全面、能力卓越”的高素质英才,让孩子拥有积极的人生态度、和谐的人际关系、健康的心理素质、正能量的价值取向。

我们追求的教育理想是通过唤醒孩子的潜能,启发孩子的心智;通过开展全面的素质教育,提升孩子的综合素质能力,从而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与效率的全面提升,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全面发展,让孩子们“做更好的自己”—更自知、自律、自信、自强。为此,我们坚持了以下做法。

在教学上:坚持改革创新,打造高效课堂,确保每位教师提升课堂“激趣”意识,培养每位学生的方向感,找到每个孩子的合理定位;倡导差异教育,开展分层教学,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的教育;注重人文教育,拓展志趣课程,构建包含基础志趣、拓展志趣、探究志趣的三级课程体系,为学生提供不同的志趣课程选择。

在教育上:推行人本管理,确保每个孩子有时间、精力参加合适的志趣活动;倡导唤醒教育,开展多元活动,提供志趣平台,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在学校获得成就感;坚持素质教育,搭建评价体系,破除唯分数论,让孩子有充分的机会展示自我。

最后,教育一定要摆脱“唯分数论”等错误价值观,重新审视什么是好的,什么是对的,什么是应该有的教育。教育工作者要坚持自己的初心,让教育是绿色的、环保的、可持续的。

走出唯分数的误区,激发学生的内在潜能

李艳:在传统教育观念里,分数往往被视为衡量学生成功与否的唯一标准。然而,这种唯分数论的教育观念完全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内在潜能。如何走出唯分数论的误区,立足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的理念,激发学生的内在潜能?以下是我们加强学生志趣培养的“七个锦囊”。

锦囊一:敢于求知,探索未知。要俯下身子陪伴学生成长,鼓励学生积极探索未知领域、勇于尝试探索新鲜事物,培养其好奇心和求知欲,让他们见证日新月异的科技进步,从个人“圆心”出发拓展认知世界的“半径”。

锦囊二:倡导个性化教学。利用教学观察、谈心谈话的契机,充分了解班上每个学生的兴趣和特长,找到集体教学授课与学生个性发展的“平衡点”,从道德品质、学业发展、身体素质、审美鉴赏、社会实践等多个维度,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发展支持。

锦囊三:探索项目式学习。要想真正走出唯分数论的误区,需要教育工作者坚持素质教育理念,通过项目式学习,引导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学习知识,培育团队合作精神与创新能力。

锦囊四:提供积极的正面反馈。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不能只看到学业成绩这一结果,更要看到学生的过程性努力,要对学生的点滴进步给予积极反馈,增强他们的自我效能感,避免学生陷入习得性无助的情绪。

锦囊五:培养批判性思维。批判性思维是一种必备的思考能力,也是21世纪最重要的技能之一。教师在课堂上要通过引领提问、组织小组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锦囊六:重视情感教育。教师应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主动了解学生想要什么、需要什么;要高质量上好班会课、思政课、活动课、心理课,教会学生自我调节的技巧,培养其尊敬师长、团结同学、乐观向上的意志品质。

锦囊七:搭建家校合作桥梁。家庭是学生成长的第一课堂,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学校教师要与学生家长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携手走出唯分数论的教育误区,共同关注学生的成长发展,为学生提供更有针对性的成长指导。

从技出发以赛促教,走出唯分数论的误区

辛相宁:玉林市机电工程学校积极探索“以趣为引,从技出发,以赛促教,以教强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学生技能与志趣的培养,引导学生树牢职业意识、树立远大理想、弘扬工匠精神,走出唯分数论的误区,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以趣为引,焕发学生的自信与担当。教育首先要做的就是认知学生,中职学校的学生大多不擅长文化课学习,但这并不代表他们就是差生。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职业教育的使命就是培养德技双馨的人才,教师要善于发掘学生的优势和特长。玉林市机电工程学校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努力让每一位学生学会一门手艺、拿到两本证书、培养三个以上的兴趣爱好,努力让每一个学生在阳光下茁壮成长、收获成功。

从技出发,夯实学生的本领与能力。近年来,学校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以技能大赛为突破口,不断夯实学生的本领与能力,学生在各级各类大赛中取得了诸多优异成绩。如在第七届中华职业教育创新创业大赛广西区赛荣获金奖;在2023年一带一路暨金砖国家技能发展与技术创新大赛获二等奖2项、三等奖2项;在2024年玉林市中职学生技能大赛中获一等奖7项、二等奖11项、三等奖12项……

以赛促教,激发学生的斗志与勇气。学校在各项技能大赛中取得的骄人成绩,激发了全体师生的斗志与勇气。学校坚持升学与就业并重,组建了“职教高考升学班、技能教学强化班”;根据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一对一、一对多的分科辅导;联合大航科技公司同玉林市、贵港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合作开展退伍军人无人机操作培训;与广西科技大学、柳州职业技术学院等签订成人高等教育函授协议……

以教强校,办人民满意的职教强校。学校坚持以教强校,深化产教融合,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先后获评国家重点中职学校、自治区中职示范校、自治区绿色学校、自治区文明学校、自治区卫生学校、自治区依法治校达标校、玉林市平安校园、玉林市青少年科普实践基地、玉林师范学院教育实践基地,成为玉林工科类中职学校的一张亮丽名片。

以志趣培养,激发学生自我成长的驱动力

辛颖: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与学生的志趣培养密切相关。就学生的志趣发展与培养,结合稻香湖学校的教育实践,我谈一谈自己的观点。

教育宏观视角下的学生志趣发展。提起拔尖创新人才,人们很容易想到少年班的“超常儿童”。事实上,有的学生因参加学科竞赛而过早地把自己限制在某个学科领域,整体的科学素养反而下降了。志趣培养能够帮助学生在自己热爱的领域中释放出巨大的创新潜能,让学生成为积极的学习者和探索者。因此,在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过程中,教育者和家长应尊重孩子的志趣发展,鼓励孩子在兴趣的引导下自由探索,培养其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非仅仅追求分数和奖项。

学校微观实践中的志趣培养路径。稻香湖学校在对学生的志趣培养、潜能激发和促进创新方面,进行了具体实践。

在教育环境方面,为学生提供开放与包容的探索空间。学校拥有先进的教学设施,包括多功能的学习和活动空间,如千人音乐剧场、室内高尔夫球场、科技中心、古生物化石博物馆等。在丰富的学习资源和软硬件设施的支持下,学生能够实现跨学科探索,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创意。

在教育模式方面,学校采用个性化与创新相融合的方式。针对小初年级学生,学校实施项目式学习和探究式学习,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发展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针对高中年级学生,通过一对一的导师制度,学校教师深入了解每个学生的兴趣特长,提供定制化的学习计划和职业发展指导。

在专业发展方面,设立特色项目支持学生多元化发展。在音乐、体育、艺术设计、科技创新等方面,学校成立了专门的项目支持团队培养学生的兴趣和才能。例如,音乐创新人才培养项目通过世界级演奏家的指导,为学生提供专业的音乐教育课程和丰富的表演机会。

我认为,对于学生的志趣培养要关注五个方面。首先,保护好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第二,不断探索创新教学模式。第三,关注学生的兴趣和特长。第四,注重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发展。第五,要让有潜质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拘泥于分数,离学术更近一些,离创新更近一些。

以学生的思维发展,助力学生的志趣发展

苏科庚: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离不开基础教育的奠基作用,但唯分数论的应试教育,在很大程度上严重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发展和志趣发展,导致人才的培养面临巨大的挑战。兴趣在人才培养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如何才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兴趣?

我认为,首先要让学生的好奇心循环起来。当好奇心一旦被激发,学生的思维就会遵循“提问—假设—实验—论证”的路径,从“想搞懂什么”到“怎么搞懂这个”再到“搞懂了什么”,像科学家一样有了专家思维。而当学生一旦构建了专家思维,就会在学校教育和现实世界、现在和未来之间搭建出桥梁,实现从学校教育向现实世界的有效迁移,最终实现问题的解决。

两年前,我所在的广雅中学地理科组织学生进行研学活动。研学过程中,师生利用物理、化学、生物等相关学科知识对地理问题进行了实地考察和分析。回来以后,他们又举行了一次别开生面的研学汇报会,向全年级师生汇报研学成果,提出了很多解决问题的建议和方案。此后,这些活动让学生对科学研究产生了浓厚兴趣,不少学生入选广州市和广东省英才计划,甚至有学生在毕业后的一些科研创作中取得优异成绩。

思维的激发和引导,对学生志趣的发展有着良好的牵引作用,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要在激发学生兴趣的基础上,着力拓展学生思维的深度、宽度和广度。思维打开,视野就能打开,创新就有可能。教师要精心呵护学生的想象力,敢于让他们“异想天开”,敢于让他们表现创新热情,给予他们探索的勇气和空间。

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呼唤高阶思维能力的培养,思维发展才能助力志趣发展,从而为学生成为拔尖创新人才奠定基础。人才培养还需要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协同合力。广雅中学在这方面也进行了实践探索,2023年我们与大湾区的部分重点中学和重点高校建立人才联合培养机制,申报的项目“粤港澳大湾区背景下中学拔尖创新人才高中-高校贯通式培养的路径研究”,获批教育部重点课题立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