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学校国际合作交流发展的可行路径

2024-09-05 00:00:00刘德枢
留学 2024年16期

中等职业学校国际合作交流提升发展的路径,需要在职业教育的改革中不断探寻。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国情,每个中等职业学校也都有自己的校情,国际经验不可以盲目复制。推进职业教育的国际化进程,是新时代培养高素质人才、提升国家教育水平和国际竞争力、实现教育强国目标的重要路径。

在发展中打开国际视野

伴随着教育全球化的进程,中等职业学校不仅要注重自身发展,而且要具有国际视野,主动参与国际合作与交流。服务于国际产能合作和中国企业走出去的要求,中职学校要主动参与职业院校“走出去”行动,与企业“组团出海”,为海外中资企业培养培训本土化技能人才。在这一目标下,主动参与国际合作交流,将成为中等职业学校发展的要素之一。

加强教育的国际交流与合作。中职学校要贯彻中央外事工作要求,加强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加强外事干部队伍建设,稳步推进外事专家制度,进一步完善国内人员出国旅游审批制度,加强教师国际学术交流机制建设,促进外事管理标准化建设,加快中等职业教育的国际化发展。

走特色发展的国际化道路。中职学校要深化以中国元素为重点的职业教育文化交流与合作,完善国际化工作的管理和服务机制,不断强化自身建设,向世界展示我国职业教育的国际化办学品牌,加强职业教育的中外合作与交流,扩大国际交流的范围,系统启动和实施各项中外合作与交流项目。

加强教师国际化体系建设。职业院校的国际化,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教师国际化水平的提高。为促进中等职业学校的国际化发展,青岛中等职业学校将师资队伍建设列入学校发展专项规划,确定了建设教学团队的主要目标,提出了具体的建设任务,包括引进高水平专业教师来青献艺计划等。

部省共建国家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高地。为了培养国际化人才,青岛依托部省共建的省域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新模式,建设职业教育海外“班·墨学院”,打造国际校企命运共同体,建立了符合国际标准的国际专业人才培训体系。国际人才培训体系主要以人才培训项目、国际课程、优质国际课程资源、国际专业认证、国际教学模式、学生海外交流、海外教学实践、国际竞赛活动等为载体。

青岛设立国际合作交流专项基金,支持重要的国际交流合作项目、海外教师项目、专业技能国际推广项目、人才联合培训项目;建立专业建设专项资金制度,确保青岛市支持专业建设资金的安全、标准化使用;积极参与全球教育治理,大力推进“职教出海”品牌建设,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专业技能、发出中国声音。

在实践中拓宽合作路径

务求实效,以技能为纽带巩固“朋友圈”。职业教育对外开放具有天然优势,是最有“走出去”潜力的教育类别。因为技能是中性的,更能给民众带来体验直接、有显示度的福祉,更容易被不同文化接受,更容易在海外落地生根。在“职教出海”过程中,要务实功、求实效,紧贴海外中资企业和所在国需求,通过培养培训本土化技术技能人才,带动相关国家的当地就业和脱贫致富,着力培养心心相印的“一带一路”建设者,扩大知华友华爱华群体,巩固基层民众“朋友圈”。要充分调动和激发中等职业学校参与国际教育交流的积极性,努力提高其国际化水平。

产教同行,以海外企业为依托规划“路线图”。我国是国际产能合作的重要贡献者,目前在境外的中资企业数量已经达到4.6万家,对外直接投资存量达到2.8万亿美元。同时,海外企业也面临着本土劳务人员技术技能水平较低的现实困境,而职业教育作为中资企业人才本土化和构建良好公共关系的有效载体,可以成为境外办学的可靠合作伙伴。职业教育可以突破以往的校校合作模式,基于国际产能合作规划教育“走出去”,产业发展到哪里,教育就支撑到哪里;企业办到哪里,学校就建到哪里,在国际产能合作中找准位置,做大做强。职业院校应积极学习和借鉴国内外先进的教育理念,有效实施“开放发展”战略,以先进的国际教育理念为导向,充分利用国际教育资源,积极推进学校专业技能建设,大力拓展国际教育空间,努力使国际化成为高水平发展的重要动力之一。

强化统筹,打造受世界欢迎的公共产品。职业教育境外办学是我国对外开放的组成部分,相关部门应当进一步加强统筹,用好各渠道资源,在院校布局、办学规范、资产配置、教师待遇、资金投入等方面给予指导和支持,将职业教育升级为促进国际产能合作、提升教育国际影响、服务国家外交大局和新发展格局的战略资源,努力贡献更多跨越地理限制、突破文化差异、融合发展需求的开放式、全球性、共享型公共产品。面向未来,职业教育要探索适合国情、适应时代、备受各国欢迎的对外开放新路径。健全的国际组织结构和运作机制不仅是实现教育国际化战略的重要途径,也是实现中等职业院校内外组织结构积极互动的有效手段,将为中等职业学校的持续创新提供强有力的制度保障。

创造良好的国际运作机制,增强国际机构的合法性。健全的国际组织结构和运作机制不仅是实现国际化战略的重要途径,也是实现中等职业学校内外组织结构积极互动的有效手段,可为中等职业学校与高职院校的国际交流提供强有力的制度保障。如果没有良好的制度环境作为保障,职业院校国际化的相关体系将陷入“合法性危机”。从外部制度环境来看,要进一步扩大职业院校在办学中的自主权。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应进一步转变管理理念,从“管理导向”向“服务导向”转变,逐步给中等职业学校更大的发展自主权和空间,为中等职业学校的国际化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作者单位:青岛烹饪职业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