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如今,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国是不少中国学生留学的首选目的国。在紧随其后的非英语国家中,德国等德语国家地位稳固。随着国际格局发生深刻变化,德国高等教育界日益感受到自身与哈佛、斯坦福等国际顶尖大学之间的差距。为巩固自身地位,德国高等教育界积极改革,希望通过求变图强,不断增强德国高等教育的国际竞争力。
理念创新,学术水平领先
18世纪末19世纪初,当时的德语区大学结合其民族特点,创造性地在高等教育领域提出了“教学与研究相结合”的理念,促进了现代研究型大学的诞生。此后带有普鲁士邦国特点的“洪堡模式”使大学冲破了单一教学职能的藩篱,以“讲座制”的学术组织体制有效地保障了大学教授的学术权力与自由,极大地提高了德国大学的科研生产力,使得德国大学迅速发展为近代学术的热土。
19世纪末,在完成了第一次工业化进程后,德国的大学以强大的国家实力为依托,通过“教学与研究相结合”的现代大学发展模式,成为20世纪“小科学阶段”的“无与伦比发现的主要生产者”。在魏玛共和国“黄金1920年代”,仅柏林大学一所高校就培养了29位在化学、医学、物理和文学等领域的诺贝尔奖得主。同时,大批海外留学生的到来体现了其对“讲座制”模式的认可,以研究为导向的高等教育新模式得以在国际上扩散,逐渐被其他工业强国借鉴。在延续了一个多世纪的辉煌后,德语国家在科学领域的卓越地位在战争中被摧毁。
二战结束后,部分高校教授陆续重返祖国,德国大学开始逐步重建。20世纪60年代起,政府开始支持研究型大学扩张,高等教育秩序迅速得以恢复,德国成为全球第三大学术产出国。与此同时,高校等科研机构的独立性和分散性导致德国的顶尖科研探索逐步被以马普所为代表的校外高水平科研机构虹吸,但就数量而言,德国高等教育机构依然是科研产出的主要承载力量。自此,德国大学逐渐走出废墟,再次成为欧洲高等教育界的主要支柱。
随着国际排名的出现,留学生群体逐步将“大学排名”作为留学目的地的主要参考指标,众多国际大学的排名结果都指向了“德国拥有优秀的大学,但没有卓越的大学”。课堂语言的通用性也是选择留学国别的重要考虑因素。作为非英语国家,德国的学术成果获得及发表过程无疑存在着天然的语言障碍。20世纪起,虽然德语出版物在文学、政治学等领域仍占据重要地位,但不可否认的是,相较于英语出版物,其研究人员数量相对较少,科学产出也往往很难获得较高的引用率,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术成果的国际影响力。面对这一局面,德国高校与机构再次主动求变,以适应新的变化。
推动国际化发展,获得改革新动能
2015年至2022年,德国应用科学大学从233所缩减至205所,综合性大学由110所增至120所。不同类型高校数量的起伏揭示了当前德国高等教育体系正处于调整转型期。近年来,德国高等教育转型的五大主要领域值得关注—
推动“卓越计划”政策。德国政府希望通过增加投入来革新德国高等教育体制,希望德国的大学能在全球大学排行榜上占据一席之地,重振德国高等教育国际地位。从各国的经验来看,美国有着强大经济体与多元化资助途径的支撑,英国集中化的大学资助体系为其科学研究提供了保障,而中国则通过政府拨款的方式对大学研究提供支持。目前,德国科研研发投入在GDP中的占比仅列全球第10,2019年,德国研发投入仅占GDP的3.19%,2020年下降至3.14%(约1070亿欧元)。一来研发投入不足,二来大部分资金用于支持资源丰富的科研院所研究,大学仅获得少部分。因此,为改变现状,德国掀起了一场旨在重塑高等教育国际地位的“卓越计划”改革,希望在德国培育至少一所可与哈佛和斯坦福等竞争的世界级顶尖大学。
数字化转型。面对科技革命和数字化转型浪潮,不论是德国联邦政府、国际、社会机构,还是高校,都推出了顺应数字时代变革的政策与倡议。2014年,由德国联邦教育部资助,德国大学校长联席会和德国高等教育中心联合发起了德国数字时代高等教育论坛倡议活动,致力于高校教学数字化工作,通过一系列计划为高校提供战略咨询服务,并培养高等教育专业人员的数字化关键能力。在此之后,德国联邦政府制定了2014至2017年的国家数字议程,教育领域的改革涉及从中小学到高等教育的所有层次。政府将数字化视为知识转移和科学创新的重要途径,同时希望公民具备数字素养,以便充分参与教育和社会活动。2016年,德国发布了“数字化战略2025”,明确将数字经济所需知识作为教学内容,满足各行各业更新迭代的数字化需求。
高校大面积更名。近年来,占德国高等教育半数以上的德国应用科学大学出现了集体更名的现象。根据德国大学校长联席会2022年发布的德国高校名录,德国现有高校423所,其中综合性大学120所,应用科学大学205所。应用科学大学更名是在“博洛尼亚进程”下德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动向之一,更是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的结果,由政府推动、应用科学大学积极响应,是应用科学大学对其“大学身份”的集体再塑造,以期在资源获取上获得与综合性大学同等的待遇。
强调德语的学术地位。德国的大学校长认为,民族语言对于国家科学发展的重要性不容忽视,主要德语国家德国、瑞士和奥地利等国的高校应进一步巩固德语作为科学语言的地位。对于非英语国家而言,要想实现高等教育学术的持续发展,不仅要在国际高水平期刊上发表文章,还要建立本土高水平期刊。因此,德国在学术发展过程中,需要创造以民族语言为载体的真正高水平的学术发表平台。
国际化发展。德国“双元制”模式享誉全球,为了推动“双元制”走出国门,德国政府推出了教育科学国际化两大战略举措:一是将德国打造成非英语国家最大的留学生接纳国;二是优化“双元制”使其成为德国教育海外服务品牌。为此,政府先后于2013年成立了德国职业教育与培训国际合作办公室以及职业教育国际推广平台,2017年设立了职业教育国家留学计划“职教生走遍世界”,2018年出台了职业教育4.0国际化战略。随着社会对技术技能型专业人才需求的不断增长,2019年德国政府实行应用科学大学国际化项目,推进应用科学大学的教学、管理、科研等走向国际化。因此,德国越来越多的应用科学大学将制定国际化战略、培养国际化人才、加大国际学生招生力度、提升国际排名与知名度等纳入中长期发展目标,国际化已成为该类大学的发展新趋势。
近年来,通过积极参与跨境办学,赴海外开设高等教育项目和机构,应用科学大学形成了培养实践型和应用型人才的特色定位,这对于很多发展中国家而言极具吸引力。当前,德国高校在海外的100多个合作办学项目和机构中,大部分是由应用科学大学举办的。比如,2020年,德国比勒费尔德应用科学大学在中国海南自由贸易港独立办学,这是中国境内首个境外高校独立办学项目,也是德国公办高校在国外的首个独立办学项目。
(作者曾在德国留学,现为中国跨文化日耳曼学研究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