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有人问我,如何最简约地概括牛津?那么,我可以说,“钟声里的巍峨”。环绕牛津这座古镇,约有大大小小二百所教堂。每当整点,无论是清晨还是深更,无论是暖春还是寒冬,钟声扬起,清脆铿锵,余音袅袅。极目远眺,但见尖顶林立,群楼逶迤,巍峨肃穆。这,才是真实的牛津。
古老而典雅的人文环境
牛津的历史有多久?从有确切记载的公元九百一十二年算起,有一千多年了。一千多年给牛津刻下了多少印记,斑驳的城墙、古老的教堂、幽深的小巷、卵石的街道、青石的运河……还有公元八世纪的修道院、公元十世纪老爱德华国王的前哨、英语世界中的第一所大学。一千年也许对人类的历史来说不算长,但对牛津来说,却足够演绎一个永不衰落的神话。
牛津的建筑有什么特色?巍峨庄严,纯粹典雅。看那些学院的尖顶,都挺拔高耸;看那些楼宇的立柱,都浑厚圆实;看那些内院的走廊,都高深阔敞。牛津大部分建筑的颜色都是淡雅的橙黄色,少有杂色,在晚霞的映衬下,呈现出与自然融为一体的金碧辉煌。一般来说,展览馆和会议厅多为希腊的多立克式结构,圆实的立柱加上宽敞的大厅,体现的是科学与理性的精神;学院和教堂则多是哥特式的结构,突兀挺拔的尖顶加上叶眉形的窗扇,展现出崇高与庄严的信仰追求。
牛津的四季如何?春天是花的海洋,各色的花,说不出名字,但悦目耀眼。艳红的如烈火,洁白的似天鹅绒,奶黄的像蛋糕,纯蓝的如苍穹。花之动人,除了颜色和香气,还在于它们默默地绽放在墙边,守候在院落,迎接在门厅,列队在街旁。夏天则是绿叶的世界,细长的、阔圆的,多种多样;微风吹来,或柔身漫舞,或斑斑驳驳,或摇曳多姿。浓郁是夏天的牛津,阳光普照,蓝天白云,古老而宁静。秋天是凉爽的季节,也是果实丰收的时期。但见人家院内,苹果累累,压弯枝条,有的苹果树大,伸出围墙,直达街边。一夜秋风过后,满地苹果竟无人捡拾,主人多会收集放置于路边,任行人拿取。有雪的冬天,牛津真是银装素裹。冬天的雪,下起来如鹅毛满天,落地后如银沙细粒,脚踩上去,发出“扑哧扑哧”的声音。落雪后草地如银毡一般,一块块、一条条,洁白无瑕。
独特而神秘的高等学府
众所周知,牛津大学是享誉世界的著名高等学府,其在人文和社会科学上的卓越成就是其它院校无法取代的,尽管它的某些自然科学也是世界顶尖的,例如化学和fe89948845de30d24bc58d9d6c6676bf9883e2a3a70503992ad328342cf395f6临床医学。英国人有一句话这样说,“牛津出政治家,剑桥出科学家”,典型地反映了牛津大学在人文社会科学方面对社会的影响,仅基督学院,就出了十九位首相,其中包括曾任首相的卡梅伦和“铁娘子”撒切尔等。
牛津大学共有四十多个学院和会堂,它们都是独立的学术和研究机构,从历史来看,是先有学院和会堂,后有牛津大学的,所以学院和会堂都是享有自行权力的古老俱乐部形式的机构,师生不成为会员,就不能充分享受学院和会堂的各种资源。由此,学院和会堂并不是按专业来组建的,而是按会员资格。化学教授和神学教授同属一个学院或会堂,也就不奇怪了,分享知识,避免雷同,这本是有道理的。各个学院和会堂也是发展不平衡的,有些富丽豪华,有些清贫简朴。富裕的学院或会堂竟然拥有田产、土地、商业街区等,师生的待遇极好,但这是人家的秘密,私有制保障着这些权利和福利。
一年实行三学期制创始于牛津,每个学期也就八周时间,期间师生都争分夺秒,高效率运转。这样,假期就很长,其中第二学期与第三个学期间的暑假竟可达三个月,给学生和老师留下了充分自由活动的空间和专心研究的时间。
牛津既是这样古老而著名的大学所在,那有些什么传统活动呢?五一节在牛津是欢迎夏天到来的庆祝节日。这天清晨五点左右,师生和市民汇集在麦克德隆学院的教堂尖塔下,此处旁边有一石桥,横跨查韦尔河,它在前面不远处与泰晤士河交汇,此种水路条件,使牛津在古代曾是运输木材的集散地。由于水面平而浅乃至牛群都能蹚水而过,才形成了牛津的本意。
当然,人们来这里并不是蹚水的,而是来聆听教堂尖塔上的圣歌高唱、赞美夏天,迎接旺盛生命的来临。曾经,热血沸腾的学生将自行车等物扔进河中,或者连人直接跳进尚且清冷的河中狂欢,但现在被禁止了。于是未了的激情转移到了街上的莫尔斯等多种舞蹈中,在高街和宽街(这是横穿牛津的两条大街)以及鲍德林图书馆的空地上,有大群整齐的和化过妆的舞蹈队。鲍德林图书馆是仅次于大英图书馆的古老图书馆,有绵延一百二十英里的书架、二十九间阅览室、近两千五百个读者席位,但这里面的书一本也不能借出来,只能在里面读,门口还有专人检查书包,很传统但很实用的方法。
回到街上的舞蹈,但听风笛声悠扬婉转、对击木棒声整齐清脆、号乐声高昂嘹亮,舞者如痴如醉、观者群情激奋,有些人喝了酒来庆祝,微带醉意,平日矜持的英国人,一下变得热情而开放。
此外,圣诞节自然是最大的传统节日,活动众多。但在牛津过圣诞节的重点在于去教堂听颂歌,这是隆重的节目表演,包含有圣经朗诵、单唱和唱诗班等。唱诗班以男童的清唱最为感人,嘹亮婉转、纯美真挚,最能描摹出人对上帝的虔敬与挚爱。牛津大学许多学院的唱诗班在世界上很有名气,常到世界各地去巡回演出。
深厚而求新的学术氛围
牛津大学的老师与学生有何特点?简而言之,其师生都是世界一流的,既聪明又勤奋,尚博学更专行。无论是学期还是假期,图书馆的读者总是满的,一年中的讲座和报告会等更是没有停歇的,讲者来自世界各地,听者更是座无虚席。
牛津大学至今还保留着一些古老而实用的教学方法,如导师指导研究生论文时,学生是可将论文一字一句地读给老师听的,老师即时指出错误或提出修改意见,这有些类似于中国古代的私塾教育。另外,牛津大学的教育是宁缺毋滥的,一个老师也许就给三到四个本科生上课,一个老师在同一时间里只指导一个学生,而不是同时召集多个学生群听而指点。
牛津大学的师生是常有生活联系的,例如,大部分学生是住在自己的学院或会堂内的,院长或主任也必须住在学院和会堂内,以便监管学生的生活。每个学院和会堂都有自己独立的食堂,师生的日常用餐就在这里。每周末有一次高桌餐,院长带领师生一起用一顿比平日更丰盛的晚餐,无论是学生还是教师,都可以带自己的客人(当然,谁的客人谁付费;师生加入学院成为会员也要付会员费)。带着自己的家人、亲戚或是朋友来参加高桌餐,既增进了感情,同时也扩大了社交范围,还锻炼了口才,因为交谈会话是自然的也是必然的。
在高桌聚餐中,按照传统师生要穿长袍,或是男士西服领带,女士套装礼服。在教师进入餐厅时,学生要起立等候;学生中途离席,要向教师行礼。基于久远的传统,有些学院规定:学生若不行礼,则要被罚款,这在现代社会中是有些奇特了。开席或是散席,需得院长敲槌方能进行,然后分别就座或是依次离开。
与牛津有关的名人及其事件和纪念物是不计其数的,在这里你可以去探视牛顿的望远镜;观摩爱因斯坦的计算黑板;你从苔藓斑驳的Old Parson小咖啡店出来,才知道它曾是王尔德的住宅;你不经意从圣玛利巷口的一家小餐馆经过,而C.S.刘易斯曾长期在这里喝咖啡;你闲暇时从圣安德鲁教堂旁的一条街道上的一幢毫不起眼的小宅经过,只见蓝色的牌子告诉你《魔戒》的作者曾在这里居住多年。在牛津,你或许不时能见到世界各国的政要和首领,聆听到诺贝尔等各类世界大奖得主的讲座,欣赏到世界顶尖的音乐家或艺术家的表演,学习到世界前沿的人文社会科学的理论,更能深深地浸染在渊博的人文传统之中。
牛津大学还有何文化积淀?但凡认识牛津大学校徽上用四个拉丁文字书写校训的人,便能感知到宗教对西方大学和学术的意义,牛津大学的校训这样写道:“神是你的光”。从历史来看,牛津大学的绝大多数学院都起源于中世纪的教会学校,所以学院至今保留着小教堂。教士是学院必需的成员,除负责宗教事务之外,他还负责学生的思想教育、伦理道德和心理咨询。
牛津大学既是属于英国的,更是属于世界的。在牛津,有来自一百四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留学生和访问学者,它是一个名副其实的“联合国小镇”。如果你要学汉语、德语、法语、西班牙语、俄语、希腊语、意大利语、日语、韩语、泰语等,最简单、经济实用的方法是,与这些国家在牛津的人进行交换学习。钱锺书在牛津求学时,谁也没期望他后来会成为中国学界的泰斗;克林顿在牛津求学时,谁也没期待他日后会成为美国的总统;昂山素季在牛津读书时,谁也没料想她以后会成为缅甸的民主政治领袖。牛津是平淡的,它没有把这些人刻在石碑上,却刻在人们的心里。
牛津有其名,因其古老;牛津更有其实,因其创新。当你惊奇于牛津各学院外表之古典庄严时,一旦进入里面,你更会惊讶其内在的精致和充实。这是对牛津最好的直观感受,也是描绘其灵魂的最佳画面,也许,你能凭此来解密牛津为什么能“持续地辉煌”,也能预见明天的牛津。
(作者系湘潭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曾在牛津大学做访问学者,同时是牛津大学摄政公园学院高级公共室的成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