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归学者韩晶岩:项目与论文之外的教育求索

2024-09-05 00:00:00姜乃强
留学 2024年16期

有一类人体血管,它的直径只有一根发丝的1/20粗细,它叫微血管。血液在这些肉眼不可见的微血管内的循行,被称作微循环。如果人体微循环出现了障碍,就会有头痛、头晕、血压高等表现,甚至会引发心梗、脑梗等疾病。目前,在世界范围内对微循环疾病的治疗都没有很好的办法。

从海外深造到留学归来,一位海归博士致力于中西医结合改善人体微循环,从发病机理的研究到相关障碍的治疗,他让中医药走上了“微循环”的世界舞台。他是韩晶岩,北京大学医学部教授,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中西医结合教研室主任、医学部天士力微循环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大学医学部中西医结合研究院院长。

夙愿:让中医之光闪亮世界舞台

2023年秋,由国际微循环联盟主办的第十二届世界微循环大会在中国北京举行。来自北美、欧洲、亚太地区15个国家的750位报告者与会。这是世界微循环大会首次在中国举办,也是中国微循环领域专家在世界微循环舞台上的首次集体亮相。而它的推动者是北京大学的韩晶岩教授,他是这一届世界微循环大会的主席。

作为国际微循环领域唯一的权威学术组织,国际微循环联盟成立以来,每四年举办一次世界微循环大会,之前已在多伦多、拉荷亚、牛津、东京、路易斯维尔、慕尼黑、悉尼、密尔沃基、巴黎、京都、温哥华等地举办了十一届微循环大会。让这样的会议在中国举行,是韩晶岩多年的夙愿,因为他想让世界了解中国在微循环领域的努力与成果。

“前几届世界微循环大会,在会上交流的中国学者都是个位数。2023年的这届大会,169位中国学者做了专题报告和一般报告,155位中国学者做了壁报交流。这届大会在中国的成功举办,让中国研究团队在国际微循环领域集体亮相,而中国报告者所谈涉及最多的内容是中医药改善微循环。”谈起这届大会在北京的举办,韩晶岩教授自豪地说。

从1996年开始,韩晶岩教授参加了国际微循环联盟举办的历届世界微循环大会,关注着世界微循环领域的进展:美国主要以技术创新为主,对血管扩张、内皮损伤、渗出与出血的机制进行研究;欧洲一些国家主要做了微循环病理基础的研究;日本主要通过设备观察分析各种疾病与微循环障碍的关系……

如何在微循环领域彰显中国的中医特色?这是韩晶岩教授多年来一直思考并为之努力的课题。在他看来,中国在微循环领域开展研究与相关疾病治疗最大的优势,是中医药与中西医结合的特色。他提出,可以结合微循环障碍的发病规律,在中医血瘀及活血化瘀理论指导下,以中西医结合的方式改善微循环。

“中国用了美国1/15、德国1/8、日本1/7的医疗支出,解决了14亿人口的健康问题。西医、中医、中西医结合的医学体系,在维护中国民众健康和减少医疗财政支出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韩晶岩教授认为,充分发挥中医药优势,建立适合我国本土的、中西医结合的医疗体系,将有助于“健康中国”的建设。

作为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常务理事兼微循环专委会主委、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监事会副主席兼气血专委会会长、中国微循环学会副理事长、国际微循环联盟的执行委员,韩晶岩教授带领他的研究团队,在改善微循环障碍的机理及诊疗方面不懈努力,做出了重要贡献。

深耕:专注微循环研究二十余载

2001年的初冬,在日本微循环领域小有名气的韩晶岩教授到访北京大学医学部。时任北京大学常务副校长、医学部主任的韩启德院士热情接待了韩晶岩。谈起北京大学医学部面向未来重点发展的领域,韩启德院士介绍了三个方面:干细胞领域,心血管领域,中医药领域。

“除了干细胞领域外,心血管和中医药都是我所涉猎并正在研究的领域。”韩晶岩饶有兴致地参观了北大心血管研究所等机构,之后他建言韩启德院士:“我在北医没看到能动态观察微循环的可视化设备,这个应该补上。北大要做中医药与心血管研究,天士力集团研究改善心脑血管药物,双方可以联手。”在韩晶岩的建议之下,北大与天士力一拍即合,达成了合作意向。

经过努力,北大与天士力合作在北大医学部建立了微循环研究中心。之前的心血管研究都是平面的,观察到的组织、蛋白是静态的。而在微循环研究中心,可以看到流动的血液、活体的组织。双方的合作,把微循环的研究从平面提升到了立体、动态的四维研究水平。而这一技术的实施,在当时是与世界最高水平的研究同步的。

祖国的发展与北医的微循环事业,牵动着韩晶岩的心。2004年,韩晶岩回国,任北京大学医学部微循环研究中心主任。20年来,韩晶岩带领团队采用现代科学手段,对中药的作用机制进行研究,揭秘和阐述了微循环领域的血瘀与活血化瘀的科学内涵,打开了了解中医中药“所以然”的大门,为祖国医学的高质量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中医发展最大的问题,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用动态可视化技术,破解中医的血瘀内涵,是韩晶岩教授近20年努力在做的事情。心脏收缩无力,血行不畅,是气虚不行血;生气,动脉异常收缩,为气滞不行血;热毒损伤,血管损伤、渗出和出血为血热血瘀;寒冷,血管收缩,血流不畅,叫寒凝血瘀;介入、外伤,叫外伤血瘀……韩晶岩教授带领团队,从中医角度揭示了微循环障碍的发生机理。

冠心病的发病率很高。在欧美,对于心肌损伤和心功能低下这类疾病,多使用“地高辛”类强心药物治疗。强心药虽可增强心功能,但会消耗心肌的能量,提高致死率。而中药的独到之处,在于补气行血。韩晶岩教授带领团队进行的“芪参益气滴丸补气行血作用机理”研究,获得了2018年度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家里水管漏水,修理的办法是把水管补上。但在医疗领域,很少有医生会在血管周围水肿时,想到补‘水管’,普遍的治疗方法是排放液体,即利尿;或给血液增加蛋白,提升血管内的渗透压。但是,在没有修复微血管损伤的条件下,增加的蛋白都会渗漏到微血管外。中医研究如何把‘水管’补上,即固摄,通过修复血管,强化微血管防渗漏的功能。”韩晶岩教授带领团队原创的“基于微血管屏障的气虚不固摄和补气固摄的科学内涵被初步揭示”,入选2021年度中医药十大学术进展。

韩晶岩教授团队在微循环领域的研究受到广泛认可,其“基于脑微循环可视化技术,揭示养血清脑制剂作用机理”的研究,获得2019年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二等奖;“基于动态可视化系统对芪参益气滴丸和养血清脑制剂改善微循环障碍机理的揭示”,获得2020年世中联中医药国际贡献奖-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他主编的《缺血再灌注损伤与中医药》一书,入选建国70周年百部科技新书,获得了2023年世界中医药学会国际贡献奖-著作奖一等奖。

睿见:项目与论文之外的教育思考

出身于中医世家的韩晶岩,1982年从辽宁中医药大学中医系毕业,在母校任教和获得硕士学位后,于1991年赴日本庆应义塾大学医学部深造,并在那里获得了博士(医学)学位。在日本留学期间,他师从土屋雅春教授、石井裕正教授等多位日本微循环领域的知名专家,系统地学习了微循环理论,开启了微循环领域的探究之旅。

留学经历使韩晶岩感悟到:要做有用的研究,解决临床尚未解决的问题;眼见为实,要注重运用可视化技术;注重多学科交叉,可以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解决问题;注重产学共建,可以解决实际问题并持续地获得研究经费。他的这些感悟,为其日后的发展与研究奠定了基础。

中医的理论比较深奥,不仅学习现代医学的学生没有系统地学过,好多学中医的学生也缺少这方面的领悟。讲明5b85ivdJFZr1gk4GXJUsRA==中医理论,传递中医的科学内涵,要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地讲清楚。自1992年在日本微循环学会总会做了第一次报告后,韩晶岩教授每年都会在各种微循环和中医药领域的大会发声,阐述自己的观点及研究成果。

从日本到美国,从欧洲微循环大会到世界微循环大会,他带领北医的研究团队成员与研究生走上微循环的世界舞台,做报告、做交流为中医药发声;他带领师生应邀前往多个国家和地区进行交流,向世界介绍中医药改善微循环的机理;他把一批优质论文推向国际主流期刊,在SCI期刊发表了109篇中医药研究论文和综述。

谈起团队与学生,谈及教书育人,韩晶岩教授提出要注重人才培养的技、术、道三个方面。技,传授知识与研究方法;术,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道,进行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每每给学生上课,他都不忘围绕这三个方面进行。在开展常规教学的同时,韩晶岩注重将研究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将血瘀与活血化瘀研究成果汇总成研究生课程,制作了16集的“血瘀与活血化瘀”慕课,该慕课入选了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在线示范课。

韩晶岩教授提出要做“四有”教授。一是有品位,要品德高尚、学风端正、懂规矩、讲礼貌。二是有品牌,创新一个能够解决临床问题的理论、引领一个领域的发展。三是有朋友,在国内外学术界、产业界要有自己的朋友。四是有影响,在所在领域、所在行业要有影响力。

除了拿项目、发表高水平的论文外,高校的教师该如何教书育人?对此,韩晶岩教授有着自己的独特思考。他认为,作为北大医学部的教授应该考虑:说清楚、讲明白了哪些医学理论的科学内涵?将研究成果融入教学了吗?研究成果被教科书采纳了吗?研究成果支撑临床指南的制定了吗?学生们成为教授了吗?退休前选好继任者了吗?在国内外有影响力了吗?而这些,也是韩晶岩对自己工作的考量。

从海外学习,到归国奉献,韩晶岩在研究、育人、科普等方面不断求索奉献。他以血瘀与活血化瘀的研究提升了中国医学在世界的影响力;活跃在世界微循环舞台,他在国内外学术会议上做报告三百余次,应邀到国内外大学讲课百余次;引领学生走上世界医学交流的舞台,他让学生获得了成就感;在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健康网、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新华网等舞台上,他宣讲医学科普,以通俗的语言向大众普及医学知识,为健康中国的建设贡献了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