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费、住宿费、餐饮费,以及留学准备前的语言考试、材料准备等费用是整个留学过程中不可忽视的硬性支出,除了这些“看得见”的费用之外,还有哪些“隐形”消费?在海外就读的留学生通过哪些方式减轻自己的经济压力?以下四位留学生给出了各自的答案。
Yar
英国留学生
独自在外闯荡,个人经济问题是学生步入社会的侧面反映。课本上的内容永远会比真实的生活滞后,如何把脑中的知识化为生活的工具,切切实实地满足自己的基本需求是人生中的重要一课。
现如今,虽然仍有不少人认为留学生都有着殷实的家境,但事实并非如此,绝大多数留学生来自工薪家庭,他们在家长的帮助下获得了前往国外进修的宝贵机会。我目前正在英国攻读艺术类本科,2023年的学费是25000英镑(约22万元人民币),尽管家人总是让我不要担心经济问题,好好读书就行,但在巨额的学费和生活费面前,想帮助父母分担经济压力实属人之常情。在伦敦,租房是一笔不小的开支,最便宜的房租约200英镑一周,一年大约需要10400英镑(约9.6万元人民币)。除此之外,留学生还要支出餐饮和其他生活费用。英国的物价相对偏高,一瓶矿泉水的价格是1-4英镑,餐馆里的普通餐食大约需要8英镑,即便是学校食堂,也要6英镑左右。
来英国后我发现,在国内消费没有任何心理负担的同学们,齐刷刷地化身为“求生大师”;从来没在家里做过饭的同学,看着网络教程视频,竟也能自己做出“高端菜品”;习惯了让阿姨帮忙打扫卫生的同学,变得可以自力更生把家里收拾得干干净净;曾经花钱大手大脚的同学,则养成了每天核对购物小票和记账的习惯;还有同学会去森林里自己采摘蘑菇和野菜,撇开那些经济因素,这倒也不失为一种乐趣。留学生们不知不觉养成了节约花钱的良好习惯,而对于衣物等物资,通常f44jIlBZZ8bVw3dSW5sqCOkPzGbd7J6F6vpWBr/AG34=人们会选择去便宜的商店(比如Lidl、Asda、Primark)里买,二手商店也是不错的选择。
既然有办法节流,那自然也要想办法开源。打工是不少留学生的首选,通常中国留学生会选择在超市和餐厅做零工。一般来说,这些岗位给的都是最低时薪,约11英镑(税前),不过对于在英国生活的留学生而言,这绝对是一笔不小的收入,而且,餐厅的老板通常会准备员工餐,这能省下一笔不小的餐饮支出。不过要注意的是,英国政府对于留学生打工有时长的限制,一周最多20个小时,如果超过限制或被发现逃税漏税的话,后果还是很严重的。
刘佳晖
日本留学生
现如今的留学不再像20世纪90年代那样,是只属于一小部分人群和家庭的话题,大部分的家庭都有负担留学费用的经济能力,并具备进行合理留学规划的能力。留学所需的费用可以从时间角度分为留学前和留学中两个部分,顺着这个逻辑也能大致算出留学各个时期的费用支出。
在留学前期的准备过程中,我认为有两大项支出,第一项是留学咨询费,第二项是语言学习支出费用。日本的学校一般认可日本语能力考试(JLPT),日本大学和大学院对于留学生语言要求是理工科不低于N2,文科类专业不低于N1,该考试等级划分为N1-N5,考试时间为每年的7月和12月,由于我本身是日语专业出身,大学期间就在准备语言考试,所以并没有支出过多的语言学习费用。我当年参加考试的费用是350元人民币/人,2019年12月后,N1、N2级考试费用调整为550元人民币/人,N3、N4、N5级调整为450元人民币/人。虽然相较于英语的托福和雅思要便宜不少,但这部分的支出仍不可忽略。至于留学咨询费,我并没有通过留学机构来申请学校,而是经大学老师介绍,自己准备资料、联系导师。所以在留学前,我支出了约2000-3000元人民币的费用。当然如果选择通过留学机构来申请学校的话,费用则会相对高一些。
当一切准备就绪,拿到入学资格后,便进入了留学准备的中期。这个时期的费用主要分为学费和生活费两部分。日本的学校分为国立、公立、私立和短期专科类院校,每个学校的学费是固定支出,对应专业有不同的学费标准。比如我就读的私立大学大学院,一学年的学费是98万日元,以当时的汇率来算差不多是6万元人民币。由于入学第一年我拿到了60万日元的奖学金,所以两年学费加起来约9万元人民币。除学费外,留学期间的另一项支出就是生活费,通常来说,日本的大学和大学院是不提供宿舍的,学生需要自己租房子或申请留学生公寓。我申请的国际留学生公寓每月房租是55000日元,包含水电费和网费,且不需要支付礼金、押金和中介费用。如果通过房屋中介租房子,除了正常的租金,还需要支付房东一个月的礼金和一个月的押金,以及中介的服务费用。除去以上费用,我还有一些旅游产生的额外费用支出,每年约30万日元。
打工虽然可以减轻留学期间的经济压力,但前提是要了解留学所在国家的打工政策,有一些特定的场所和工作留学生是不可以做的,这条红线一定不能逾越。就日本而言,留学生可以在招工网站找到适合的工作,也可以通过前辈介绍,学校有时也会提供一些打工的机会。我在留学期间每月的打工收入约11万日元,寒暑假每月约21万日元,打工的薪资基本能满足我的日常开销。
还有一些日常省钱的方法可以分享给大家,日本超市每天晚上7:30以后的食品会打折出售,这能节省不少饮食开销。药妆店每周会有10倍积分,这些积分可以抵扣现金,当然,在买东西时可以问一问自己是否真的需要,切勿冲动购买。
留学过程中的费用很多时候并不是一个固定的数值,它灵活多变,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消费习惯,只要支出不会给自身带来太大的负担,让生活不堪重负,那么它就是合理的。
王东岳
澳大利亚留学生
几年前,我在阿德莱德读教育学硕士,两年共花费了67000澳元(约32万元人民币)的学费,每个月的固定生活开支主要为租房、饮食和公共出行。刚到澳大利亚的前两个月,我住在寄宿家庭,每周的费用是220澳元,包含早餐、晚餐。之后我搬到了一间水、电、网费全包的单间卧室,有公共厨房与浴室,每周的房租是150澳元。在这之后直到毕业,我都住在威廉王子街的布鲁加拉青旅,每周的房租是129澳元。青旅的住客大多是世界各国来澳洲打工或旅游的短租背包客,每间屋子有八个床位,大部分租客很有礼貌,选择住在这里的最大好处就是灵活方便,可以随时搬走。
留学的两年总体上来说我过得比较节俭,平时我会选择自己做饭,也会在超市挑选性价比高的食物,比如4澳元一袋的四斤装土豆、1澳元一升的盒装牛奶、1澳元的面包等等。但偶尔也会有一些隐性消费,比如在餐馆吃饭、喝酒。在澳洲举目无亲,加上学业压力大,疲累或孤单时我会出门闲逛,遇见各国风味的精美餐馆,常常忍不住想进去吃一顿,路过酒吧也常想坐下喝一杯。有一段时间,我经常在酒吧点一杯啤酒,坐在角落里写一整个下午的论文。有时也和朋友聚餐,去吃自助烤肉,或是去唐人街吃川菜。但吃喝若过于频繁的话,支出就会明显增加,我会有意识地控制自己的花销,勉励自己过规律、节制的生活。
算起来,我在留学时的生活开支每个月大概是1600澳元,不算多但也绝不算少。光靠节省不是办法,打工才能解决生活成本问题。我曾在Glenelg Beach的一家印度餐馆打工,一小时12澳元,一周干三天,钱少而辛苦,晚上躺下来全身肌肉紧绷,许久才能放松下来,干了两个月后我没有再继续。后来我去了唐人街的一家新疆餐馆当服务员,相对而言轻松了一些。放暑假时,我投奔了在悉尼住寄宿家庭时认识的一位朋友,同时找到了一份在果冻厂打工的工作,先是在传送带上包装果冻粉盒,后来开始干较重的活儿,包括把三十公斤的原料袋搬上楼,再将原料袋与果冻粉箱子装车、卸货,两个多月赚到的钱基本覆盖了我下学期的生活费。住在青旅期间,我还长时间做那里的清洁工,工作任务包括查房、登记退房、整理被褥、清洁房间等,每周五次,每次两小时,以工作抵房租。这样的打工经历在丰富留学经历的同时,也缓解了我的经济压力。
李洋
泰国留学生
提及留学,多数人第一印象也许是“高消费”,事实上,如果合理规划,花销是完全可控的。我在泰国读博士期间的花销80%来自学费(三年约16万元人民币),20%来自衣食住行(三年约4万元人民币),即一共20万元人民币左右。
我在留学过程中,因为提早规划的原因,所以基本上没有产生意料之外的花销。但据我了解,多数同学可能会遇到包括医疗保险费用(每个国家的医疗和保险制度不一样)、书籍和课程材料费用、评审答辩费用(有的学校会临时收取)等意外花销。
我认为,为了合理地控制留学的费用花销,应当首先学会看“势”。平时我会经常关注中泰国际事件,比如从今年3月起,中泰永久互免对方公民签证,通过这类事件来预判机票价格、购物电子券、支付平台在泰国的优惠政策等,从小处省钱。其次就是看“汇”。我会在各大银行App上设置“到汇提醒”,并定期关注相关银行的现汇卖出价,即汇率走向,这有助于我在汇率走低时HhE8NrBbgjnbVD6cOurNJQ==及时“囤积”泰铢,在大处省钱。
不少留学生会在留学期间勤工俭学,需要注意的是,留学的第一要务是“学”。如果所持签证允许,可以在学习之余适当了解并进行半工半读,这能让留学生更好地了解当地的文化民俗,同时赚取一定的生活费用。我有时会在周末兼职做中文培训,主要负责泰国人的短期汉语兴趣班,当然这是我提前咨询过承办方,在确认合法合规后才开展的,留学生切记一定要把“安全”牢记在心,不能因小失大。
无论在国内还是海外,不少人由于没养成良好的消费习惯而容易陷入消费陷阱。个人认为可以借鉴“冰山模型”,从三个方向来规避这个问题。第一,要看懂“冰山之上”的内容。不管是英文、泰文还是其他的文字,首先要确保自己能准确理解字面上的内容,不要因理解不准确而产生错误的花销。第二,要看懂“冰山之下”的内容。中国有句古话:“买的没有卖的精”,留学生要懂得识别消费套路,比如连环消费、隐性消费和留学所在国基本的消费保障等,避免产生不必要的花销。第三,要看自己需不需要“冰山”。国外的产品琳琅满目,带有文化或地域属性的产品值得购买,但如果没有需求创造需求来消费时,还需要多问问自己“我是否真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