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是民族的根和魂,古典文学、历史故事、成语典故等内容可以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和价值观。然而,在现代教育背景下,如何创新应用传统文化元素,初中语文教师需要在教学内容上结合现代文化进行课程内容创新,还需要在教学方法上思考如何进行更加清晰的现代化解读,使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焕发新的活力。
将传统文化中的古诗词元素与现代诗学理论相结合,有助于学生理解古诗词的深层意境。教师可以通过提取古诗词中的关键元素,结合现代诗进行分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古诗词。
比如,杜甫的《春望》,以其深沉的历史背景、优美的意境和丰富的情感著称。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往往侧重于诗句的解读和背诵。在创新应用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探究诗中的象征元素,比如“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中的“山河”和“草木”暗含的历史沧桑感和生命力,它们象征着无论国家经历何种变故,故土的本真和坚韧都永存。
随后,教师可以将古诗中的元素融入现代诗进行分析。教师可以创作一首引用“山河”和“草木”的现代诗歌——“祖国啊,你的山河壮丽,春风吹过,草木葱茏。古道依旧,岁月悠悠,我在时光的河流中,感受你的温暖。高山为你写下坚定,江河为你唱出澎湃。我站在这广袤的土地上,心中涌动着对你的无限热爱。”在这首现代诗中,教师借助“山河”比喻祖国的辽阔和力量,以“草木”代表自然界的美丽与生命力。教师将古诗中的元素运用到现代诗中,一是让学生理解这两个词语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象征意义,二是让学生学会在现代诗中恰当使用这些元素来表达诗歌的意境,这首诗有效地将传统文化元素与现代诗歌结合起来,既展现了祖国山河的景象,也传达了诗人借物抒情的寓意。
接下来,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创作练习,将古诗中的传统元素与现代诗歌相结合,让学生运用“山河”和“草木”等元素,尝试撰写自己的诗歌。比如,学生可以写一首描述现代社会中人与自然关系的诗,将“山河”和“草木”融入其中,以此表现自然之美以及人类应承担的责任。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不仅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古诗中特定元素的意义,还能将这些意义通过现代诗传达出来。
传统文化中的成语元素具有深刻的历史文化内涵,教师通过提炼这些成语元素,将其运用在现代汉语中,不仅可以增强学生对成语的理解能力,还能深化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理解。
在传统文化中,有一些非常具有代表性的成语,教师可以选择这些成语,如“画蛇添足”“亡羊补牢”“班门弄斧”等,先给学生解释它们的传统含义和出处。接着,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这些成语创造性地运用在现代语境中。例如,对于成语“画蛇添足”,在传统教学中,教师会强调其源自《战国策》中的一个故事,意指多做无益之事;在创新应用教学中,教师可以分析在现代语境下如何使用这个成语,比如形容一篇内容已经清晰明了的文章,却因为作者添加了过多不必要的修饰而显得累赘,教师可以造句:“这篇文章本已观点鲜明,可惜作者又加了过多的修饰语,颇有画蛇添足之嫌。”针对“亡羊补牢”这个词语,教师对此的传统解读是指出了问题后及时改正仍为时未晚,而将它运用到现代语境中,这个成语可以用于谈论任何需要及时修正的情况。比如,教师可以造句:“虽然我们遇到了不少困难,但是通过及时调整策略,我们最终还是完成了任务,正所谓‘亡羊补牢,未为迟也’。”
上述案例中,教师通过解读成语、分析成语的具体运用方法,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成语的含义,学会如何将这些成语运用到现代汉语中,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历史人物远离学生的生活,学生往往难以直接理解他们的行为和情感,难以深入感受和思考这些人物的思想。教师可以将历史人物的典故与现代社会环境结合起来进行解读。这种教学方法不仅有助于学生更深刻地领会历史人物的思想内涵,而且能够锻炼他们的思考与分析能力。
教师可以选择一些著名的历史人物,如诸葛亮、岳飞、屈原等,在课堂上首先分析他们的生平事迹和在历史上的影响。例如,诸葛亮是三国时期蜀汉的丞相,以智慧和忠诚著称。在传统教学中,教师会着重讲述他的智谋和忠诚,以及“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在创新应用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探讨诸葛亮的人物形象与现代社会的联系,提出问题“在现代社会强调创新和战略思维的背景下,诸葛亮的智谋对我们有何启示”,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诸葛亮的智谋运用于学习、团队合作甚至未来的职场中,让他们讨论诸葛亮的冷静分析、预见未来的能力以及处理复杂问题的策略,思考这些能力在当今社会中的价值。又如,南宋时期的一位著名将领岳飞,以忠诚于国家和反抗外敌入侵而闻名,在创新应用教学中,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探讨岳飞的忠诚精神在现代社会中的体现,提出问题“在全球化背景下,如何理解对国家的忠诚,以及这种忠诚如何在保护文化遗产、维护国家利益等方面表现出来”,引导学生学习历史人物的品德,思考在现代社会中如何展现个人的责任和担当。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探究传统节日与当代民俗文化,可以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传统文化的魅力和现代文化的特点。
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在传统教学中,教师一般都会介绍春节的起源、传统习俗,如贴春联、放鞭炮、拜年、吃团圆饭等,解释这些习俗的意义;在创新应用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探讨这些传统习俗在当代社会的演变和现状。例如,教师可以邀请学生讨论现代社会春节期间的新习俗,如网络拜年、电子红包、春节旅行等,比较这些新习俗和传统习俗的异同。教师应引导学生思考这些变化背后的社会文化因素,如科技发展、经济条件、生活方式、社会文化的改变。
上述教学方式,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还能培养他们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创新地运用传统文化元素对于提高教学效果和促进文化交流至关重要。教师引导学生探索传统文化中的古诗、成语、历史典故和传统节日等元素,将其融入现代社会语境,开展有针对性的语文实践活动,可以加深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作者简介:安徽省宿松县实验中学人民路校区语文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