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真实的语文实践活动,引导学生感受文学作品的魅力,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念,提高审美品位,是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使命之一。面对丰富多彩的文学作品,教师在组织学生对单篇课文聚焦阅读的同时,还要注意同类文本的对照、对比阅读,因为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来了解世界上的一切的。
在教学中,笔者立足大单元主题教学视角,基于学生审美创造素养提升,借助单元内多篇课文引导学生进行对比阅读,让学生在学习任务群的驱动下,获得丰富的审美经验,提升感受美、发现美的能力,用语言文字去表现美、创造美。
统编版语文教材以主题单元的编排方式,围绕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将相关联的课文放在一起,它们之间或者互相印证,或者互为补充。学生在这样的群文阅读中,往往能够很好地培养感受、理解、欣赏、评价语言文字的能力,提高审美鉴赏能力和创造能力。在进行单元教学时,笔者往往设计一定的情境任务,让学生在多文本的对比阅读中,围绕语文要素创设具体的探究实践主题,通过多种多样的语文实践活动提升审美鉴赏能力。
以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为例。该单元围绕“花鸟情怀”,安排了《白鹭》《桂花雨》《落花生》《珍珠鸟》四篇课文,语文要素是“学习借助具体事物抒发感情的方法”。教学时,笔者创设了这样的大情境:“人们常说:‘一花一世界,一树一菩提。’意思是说,自然界的万物都有着属于自己的那一方世界,有着自己的生命的精彩。今天,我们走进作家笔下的花鸟世界,感受文字里流淌着的真挚情感。”接下来,笔者根据课文的语境,继续创设大情境下的具体情境,比如,“这节课,我们对比学习《白鹭》《珍珠鸟》,感受作者笔下的白鹭、珍珠鸟的美,理解他们表达自己情感的方法,然后向放学来接你的妈妈介绍可爱的白鹭、珍珠鸟。”在此基础上,笔者创设了探究主题“说说这两篇写鸟的课文,在表达情感的方式上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
新课标在课程实施部分要求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创设真实而富有意义的学习情境,凸显语文学习的实践性”。在上述案例中,笔者引导学生捕捉课文字里行间跃动的情感,而后体会作者表达情感的方式,这样的审美与鉴赏实践,对于锻炼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大有裨益。如在阅读《白鹭》一课时,学生发现作者是通过抓住白鹭的外形特点和生活习性,以典型画面的方式,赋予白鹭如诗如歌一般的美,由此抒发心中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在对比阅读、确定探究主题后,教师接下来要做的,就是引导学生进一步欣赏、发现、归纳不同课文中的相同抒情方法,以及存在的不同之处。如此同中求异,异中寻同,学生对课文中“语言表达的例子”就会有更真切的感悟,然后根据自己个性化的理解,构建属于自己的表达方式。
仍以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为例。在分析、体会白鹭和珍珠鸟的外形描写时,学生阅读文本后发现郭沫若和冯骥才都运用了关于色彩的词:“雪白的蓑毛、铁色的长喙、青色的脚”构成了如“水中仙子”般的白鹭;“红嘴红脚、灰蓝色的毛”让小珍珠鸟显得格外活泼可爱。在体型方面,郭沫若采用了对比的手法(与白鹤、朱鹭、苍鹭进行对比,突出身段的适宜),冯骥才则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好像蓬松的球儿)。对于活动的描写,两位作家均以场面描写的方式,通过描写鸟的行为,将我们带进温馨、美好的画面之中。在写鸟的活动场景时,相关的动词运用显得非常贴切。
对于《桂花雨》和《落花生》两课表达情感的方式,教师依然可以通过对比阅读的方式,引领学生去感受、欣赏作者的语言风格、审美视角,归纳总结出相同或相异的表达方式。如此一来,学生聚焦“表达情感的方法”深入阅读这两篇写植物的文章,发现它们不是像两篇写鸟的课文那样,以典型的画面来刻画事物的特点,融入自己的情感,而是将所写的对象融入具体的事件之中,在故事情节的发展中表达作者内心的情感变化。在《桂花雨》一课中,作者采用情景交融的写作方法,直抒胸臆,激发读者的共鸣;在《落花生》一课中,作者则以冷静的分析,逐步将落花生的特点一点点地介绍清楚,并引出落花生“不图外表、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品质,告诉我们做人也要像落花生那样“不一味讲体面,要做有用之才”。
基于以上分析,学生的审美情趣得到激发,审美经验得到丰富,用语言文字来表现美和创造美的策略也得以形成,从而成功的构建属于他们的个性化的表达方法。
在学生通过对比阅读,形成了一定的审美体验和经验,建立了自己的个性化表达方式后,教师就可以顺势在课堂上花上几分钟的时间,让学生在口头上说一说,或者在纸上写一写自己喜爱的动植物或者其他物品,从而在真正的表达实践中内化迁移,锻炼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如在学生了解了从“外形+行动”去捕捉动物典型的特点进行描写的方法,并以此抒发心中的情感,记录生活中的美好后,教师可以播放一些他们熟悉的小动物的活动视频,然后让他们试着用文字记录下视频中的美好的画面。学生在学有所依、表达有法的语用实践中,轻松出发,主动创新,呈现出诸多精彩的片段描写:“刚出生的小鸡像极了一只玩具卡通球。粉红色的小嘴像立体的三角,鲜黄色的绒毛间点缀着形状不一的黑色斑纹,浅之一分则嫌淡,深之一分则嫌艳。”“这只兔子正静静地坐在绿色的草地上,悠闲地眺望着远方。红红的眼睛,雪白的长毛,再加上长长的耳朵,短短的尾巴,真像嫦娥捧在手心的玉兔。”
同样的,在故事情境中借物喻人的方法也被学生活学活用,他们从“松竹梅、蜂蝶灯”等事物联想到生活中具有高尚品质的人:“冬天的清晨,我缩着脖子,抱紧双臂,快速行走在去学校的路上。忽然,路边一棵苍翠的松树吸引了我。只见它的树冠层层叠叠,一根根松针成扇形笔直地向外面伸展。凛冽的寒风呼啸而过,它只是上下抖了抖身子,很快就恢复了坚挺的模样。‘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陈毅的这首咏松诗又一次浮现在我的脑海里……正当我浮想翩翩时,耳边忽然传来‘唰唰’的扫地声。我循声望去,只见一位穿着橘黄色环保服的老奶奶正在晨曦中一下一下地打扫着道路。这些城市的美容师,不就像雪松一样,在寒风中更显坚强,给人更震撼的力量吗?”
“一枝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在阅读教学中,教师既要关注单篇课文的那“一枝”,更要充分发挥“单元多篇”的教材编排优势,组织学生围绕明确的探究主题,在对比阅读中进一步拓展思维,丰富审美经验,培养他们发现美、感受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
作者简介: 甘肃省张掖市肃南裕固族自治县红湾小学语文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