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语文阅读教学,不仅是为了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更重要的是要激发学生的文学思维,催生学生的文学想象。因此,中职语文阅读教学不能蜻蜓点水、浮光掠影,而应当具有一定的深度。为此,教师要加强对学生语文阅读的指导。在阅读指导中,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的认知,还要关注学生的阅读分析方法、技巧,要致力于提升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发展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在中职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就必须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阅读,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鼓励学生在阅读中质疑。同时,教师还要善于设计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对文本中的相关内容进行猜测、推理。对于文本中的空白点,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补编、续编、创编,从而激发学生的文本思维、想象。这种对文本的定向猜测,让学生的文本解读始终处于一种积极的、主动的、活跃的状态。
如在《红楼梦》整本书阅读教学中,教材中预设了几个学习任务,让学生自主选择。如“把握《红楼梦》中的人物关系”“体会人物性格的多样性、复杂性”“欣赏人物创作的诗词”“设想主要人物的命运与结局”“体会《红楼梦》的主题”等。为此,笔者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深入解读《红楼梦》第五回《游幻境指迷十二钗,饮仙醪曲演红楼梦》,并让学生根据这一回中的相关的人物判词、画册、歌曲等,引导学生猜想人物的性格特征和未来。这样的一种“猜谜式”的教学,充分激发了学生的文本解读热情。如针对《红楼梦》中的林黛玉、薛宝钗的判词“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笔者提出这样的问题:判词揭示了林黛玉、薛宝钗怎样的性格特征?预示了她们怎样的结局?小说中的哪些地方可以表现人物性格?人物性格与人物结局之间有没有必然联系?人物性格对于小说中的相关事件有怎样的影响?导致人物结局的深层原因是什么?这样的问题,充分激发了学生的阅读期待,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投身小说的文本阅读之中。
在语文深度阅读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阅历以及自己的阅读经验积极、主动地质疑,鼓励学生阅读的个性化、差异化、多元化,提升学生的文本阅读效果。
在中职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进行个性化的阅读,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积极主动地调动自己的认知经验、生活经验,积极主动地揣摩文章的脉络和主题思想。
如在教学鲁迅先生的短篇小说《祝福》时,教师就不能让自己的教学仅仅局限于主题思想的解读,而应当引导学生在阅读中追问、揣摩,引导学生展开深入的研讨。如笔者在教学中就设计了这样的一个核心问题:很多人都说是封建礼教杀死了祥林嫂,但是也有人认为是祥林嫂自己杀死自己的,通过小说文本的阅读,你认为祥林嫂死亡的真正原因是什么?通过这样的核心问题,让学生潜入文本,去探寻文本的“密码”,去找寻解密文本的“钥匙”。在小说文本的阅读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超越已有的“结论”“定论”,超越固有的“成见”“偏见”等,与文本对话,与作者交流。如此一来,学生就会超越固有的习惯、定论,进而形成自己的独特见解。有的学生认为生活的恶劣环境导致了祥林嫂的不幸遭遇;有的学生认为祥林嫂是被封建礼教迫害致死的;有的学生认为人们对其人格的侮辱、践踏导致了祥林嫂死亡;还有的学生认为“我”的无力援助导致了祥林嫂死亡。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设计核心问题、大问题、关键问题,激发学生思考;要借助问题引导学生研讨,让学生不仅关注文本中的情节、人物、环境,同时还关注作者的思想情感、文本写作的社会背景。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反复地品味、揣摩文本,才能引导学生潜入文本之中,对文本展开深度探究,对文本形成多样性、丰富性的解读。
在引导学生阅读的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面向文本本身,同时还要善于引入其他相关的文本,引导学生进行比较阅读。俗话说,有比较就有鉴别。通过相关文本的写作主题、写作手法、写作主旨以及写作情感等之间的对比,学生才能体会到文本的多重情趣。
如在教学《赤壁赋》时,笔者就引入了《登泰山记》等文章,引导学生进行比较阅读。又如在引导学生比较《前赤壁赋》与《登泰山记》时,笔者设计、研发了这样的一些问题:苏轼和姚鼐的生活轨迹有怎样的不同?在问题导引下,学生借助互联网,搜集到作者的生平资料,从而了解到苏轼的一生大起大落,而姚鼐始终以教书育人为主,生活相对平稳。因此,苏轼常处于逆境之中,却能从逆境之中寻找到慰藉,能独守清白;而姚鼐尽管也受到了一些打击,但他的应对方式是委婉的等。通过这样的一种比较,学生能深刻地认识、理解、把握《赤壁赋》中表达的那种豁达、超脱之情。比较鉴赏,让学生的文本解读多了几分情趣。
在引导学生比较鉴赏的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搭建平台,引导学生展开个性化的评论;要鼓励学生发表个性化、差异性的文本解读见解;要引导学生通过评论赋予文本新的意义,提升学生的语文阅读水平、阅读品质。教师要深入发掘一些问题,让学生的阅读研讨具有思辨、商榷的空间,鼓励学生在文本比较中从不同的视角全面地鉴赏文本。
总之,在中职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学情选择合适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全面感知文本、思辨文本、想象文本,深入理解文本内容,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作者简介:江苏省江阴中等专业学校高新区校区语文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