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设真实情境,传承红色基因

2024-09-04 00:00:00李芝
语文世界(教师版) 2024年9期
关键词:狼牙山五壮士革命

在小学语文统编教材中,编者安排了不少革命文化题材类文本。由于这些文本写作的年代与学生的现实生活无论从时间上还是空间上都存在较大的距离,讲述的内容与当今儿童的生活体验也存在较大的距离。例如,《一个粗瓷大碗》中在说到抗战时期,战士们生活艰苦,只能靠野菜、草根、橡子面充饥……其中“粗瓷大碗”“橡子面”等这些事物学生从未见过,课堂上甚至有学生表示想尝尝野菜的味道,因为他的爸爸说过野菜的味道非常鲜美,还有的学生好奇地问橡子面好吃吗?跟方便面有什么区别?这就说明文本背景与学生的生活脱轨了,这种距离使学生难以产生对文本阅读的兴趣,难以通过文字或简单的画面真正走进故事情境,对文本的内涵理解不深入,不容易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

在革命题材课文教学中,教师亟须创设真实情境,帮助学生理解文本内容,传承红色基因。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往往会发现自己即使创设了情境,学生也无法真正入情入境,达到让革命精神扎根学生心中,传承红色基因的最终目的。这又是为什么呢?笔者认为一线教师在创设情境时容易出现以下误区。

1.“生搬硬套”创情境

通过与身边同事交流,笔者发现大部分教师都在教学中生搬硬套网络上或辅导书中的案例,根据课文自创自设情境的教师少之又少。

2.“无中生有”创情境

在教学中,有的教师凭空创设与课文无关的情境。比如,我曾经在上《狼牙山五壮士》的公开课时,利用课文插图(油画作品)创设了这么一个情境:我是历史博物馆的讲解员,今天将为大家介绍这幅油画。学生发言非常积极,都争着来当这个讲解员。但是,听了几个学生的发言后,我就发现他们都答不到点子上,这与我的预设答案相差甚远。我认真反思后,发现是我那个看似创意满满的情境太虚假了。学生不了解油画,所以他们根本就不知道如何介绍,只是想体验一把当讲解员的感觉。

3.“画蛇添足”创情境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依托课文创设情境,将学生带入课文描写的情境中,进而引导学生感知教材,整体理解词句,并将语言训练贯穿于教学过程中。反之,无用不必要的情境就是“画蛇添足”。

那么,教师该如何创设真实、富有意义的情境呢?《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为我们指明了创设情境的方向:“创设真实而富有意义的学习情境。”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总结了以下几点策略。

1.巧设问题情境,激发阅读兴趣

学生从学习动机出发,才是学习真正的逻辑起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预先设计好某些问题,之后在课堂中有目的地引导学生进入情境中,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比如,教学《青山处处埋忠骨》一课,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读出毛主席博大的胸襟,读出“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的道理,再让学生想一想:那一夜,毛主席有何感想?有什么具体的表现呢?有哪些想说却没有说出来的话呢?这样的真实问题情境,巧妙地为学生架设了一座既读懂了课文,又能感受毛主席大公无私的伟岸形象的情感桥梁。在这些问题的引导下,一方面,学生理清了课文的叙事线索,把握了课文的主要内容,把书读“薄”了;另一方面,学生认识伟人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近距离地感受伟人的人格魅力,更加深入和全面地了解中国革命历史,接受红色经典的熏陶,把书读“厚”了。

2.创设表演情境,加强情感体验

在统编教材中的革命文化题材文本中,大多都有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波澜起伏的故事情节和个性鲜明的写作语言,这些都为学生扮演书中角色、再现作品情境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优势。小学生有着极强的表现欲望和模仿能力。教师可以利用这些条件,让学生在通读全书,对书中的故事情节、人物关系、人物的内心世界等基本要素有了一定了解的基础上,根据不同学生的性格特点,选择适合他们的角色,让他们把课文中的情境以表演的形式再现出来。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给予积极引导,让其尽快融入角色,尽可能生动地还原故事情节。实践证明,这种“学而能习,玩而能乐”的教学方式,学生很乐意接受。在课堂上,学生聚精会神,思维活跃,身临其境地参与故事进程的推进,近距离地感受人物的心路历程,既加深了对文本的印象,也提高了他们的理解能力。

比如,在教学《狼牙山五壮士》一课时,笔者给学生布置了课前预习作业,创设了编排课本剧的情境:祖国母亲华诞,学校将举行国庆联欢会。我们需将《狼牙山五壮士》改编成课本剧,在联欢会上表演。作为《狼牙山五壮士》的编剧,你打算分几幕演出?每一幕的主要情节是什么?

通过角色扮演再现当时的革命情境,学生在不知不觉中体会到一种强烈的情感体验,把课文内容“演”了出来,更深刻地感受到了人物的情感和思想。

3.依托影视作品,再现作品情境

近年来,许多革命题材的影视剧,比如,《觉醒年代》《大浪淘沙》《数风流人物》等,走进了大众视野,为我们提供了接受革命传统教育的素材。教师可以在这些录像中选取一些片段在课堂上播放,唤起学生学习革命题材文本的兴趣。

比如,在学习《黄继光》一课后,笔者指导学生拓展阅读《我的战友邱少云》,给学生播放根据抗美援朝这段历史拍的电影《长津湖》的片段。影片中战士们在冰天雪地里埋伏在敌人必经之路上,与邱少云为了战争胜利趴在火堆中一动不动的情节相似。这种不畏牺牲、坚守信念的精神深深触动了学生们:他们看到这些情节时,情不自禁地频频点头,仿佛在心中默默致敬,完全沉浸在革命文化题材文本描绘的情境中。

此外,在革命文化题材课文的教学中,教师还可以利用课前三分钟演讲、课后交流心得、展示读书笔记、做手抄报等形式开展教学活动,通过师生共同努力探索,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作者简介:广东省深圳市龙岗区布吉街道德兴小学语文教师。

猜你喜欢
狼牙山五壮士革命
点面巧妙结合 凸显英雄形象
——阅读《狼牙山五壮士》学习点面结合的写法
油改水革命谁主沉浮
上海建材(2017年5期)2018-01-22 02:58:52
革命人永远是年轻
粉红革命
Coco薇(2016年2期)2016-03-22 16:48:47
巍巍狼牙山传承红色颂
新产经(2015年5期)2015-07-25 08:47:50
妙对
读《革命年代》遐思录
军事历史(1992年2期)1992-08-21 06:19:00
峥嵘岁月——狼牙山五勇士
军事历史(1988年2期)1988-08-20 06:47:42
烈士的鲜血浇灌出民族解放胜利之花——学习“狼牙山五壮士”的革命精神
军事历史(1985年2期)1985-08-21 02:44:04
“狼牙山五壮士”
军事历史(1985年2期)1985-08-21 02:4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