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化学习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的应用

2024-09-03 00:00章池
新课程·上旬 2024年17期

项目化学习作为一种深度学习方式,强调以实际问题或项目为核心,引导学生在探究、策划、实施及展示的过程中主动建构知识体系,并培养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能力,并以其情境性强、学生参与度高、实践导向明确等优势,在道德与法治教育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基于项目化学习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的应用价值,旨在探讨项目化学习在该课程中的具体设计与实施策略,帮助学生深入学习并实践道德与法治的核心观念,并将其转化为实际生活中的行动准则。

一、项目化学习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中的应用价值

(一)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项目化学习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导向,通过实际项目的设计与实施来推动学生主动探究、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其特点在于将学习内容与实际生活紧密相连,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和实践性,基于项目任务,鼓励学生主动探究、合作交流,激发学生对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学习兴趣,提高其学习主动性,从而增强课堂活力。此外,项目实施过程锻炼了学生社会交往能力和合作精神,促进其问题解决、创新思维以及社会责任感等综合能力的提升。

(二)促进知识的内化与迁移

项目化学习鼓励学生从多角度、深层次地探究主题,有助于其对道德与法治概念形成更深刻的理解,而不仅仅是记忆知识点,从而实现知识内化和长久记忆。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学生需要运用道德与法治的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有助于其将抽象的法律规则和道德规范转化为具体的实践经验,从而加深理解和记忆,培养学生对知识的内化和迁移运用能力。

(三)加强情感态度教育

项目化学习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中的应用,对推动素质教育改革,实现从“教书”到“育人”的转变具有显著的价值。项目化学习强调实践性和情境性。道德与法治课程本身要求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和社会现象,通过设计和实施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的项目,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中的道德伦理及法治问题,帮助其在实践中形成正确的价值观。这种教学方式将抽象的理论知识融入生活场景,让学生亲身体验到道德规范与法律法规在社会生活中的具体应用,从而让道德与法治教育真正回归生活,增强其现实指导意义。

二、项目化学习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中的应用路径

(一)整合教学内容,明确项目主题

明确的项目主题是项目化学习的核心。一个清晰、具体、有意义的主题能够引导学生深入探究道德与法治知识,增强学生的参与度和体验感。教师应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将道德与法治教材中的知识点进行梳理和分类,将相关知识点进行整合,形成具有内在联系的项目主题,确保项目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以八年级上册第六课“责任与角色同在”为例,教师需深入剖析课程内容,理解和解析本课的核心知识点,即角色与责任的关系。

第一步:教师引导学生理解每个人在生活中都会扮演不同的角色,如作为学生、子女、朋友、公民等。每个角色都有其特定的社会期待和行为规范。

第二步:教师解析责任的概念,让学生明白责任是对自我、对他人、对集体乃至社会应尽的义务,同时强调自觉承担责任的重要性。

第三步:教师引导学生深入剖析“责任与角色同在”的核心理念,即不同的角色对应着不同的责任,角色的变化意味着责任也随之变化。如身为学生,就有努力学习、尊敬师长的责任;身为子女,就有孝敬父母、承担家庭责任的义务。

第四步:根据课程内容,教师可以设计一个贴近生活、富有实践性的项目主题,如“校园生活中的角色与责任”,让学生通过实地调研、角色扮演、案例分析等方式,探索并展示自己在学校生活中(如学生、班干部、团队成员等不同角色)应承担的责任以及如何履行这些责任,形成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同时将所学知识与现实生活进一步联系起来,实现知行合一。

师:同学们,你们在学校是什么角色呢?

生:学生。

师:那么你们的主要任务是什么呢?

生:学习。

师:如果让你们当班干部,除了学习还应该承担哪些责任?

生:还要做老师的帮手,协助老师管理班级。

(二)基于项目目标,设计项目任务

项目化学习应以任务为导向,作为核心的实施策略,以此来强化教学效果,加深学生对知识探究的深度,进而提高其学习效率。教师需全面评估学生的现有学习水平,深入理解其学习背景和知识基础,观察学生的学习习惯和方法,紧密围绕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目标,有针对性地设计合理的教学任务,从而实现最佳的学习效果。

在“校园生活中的角色与责任”这一项目化学习中,项目目标为学生理解并明确不同校园角色的职责和应承担的责任,提高学生对自身角色的认知,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公民素养,通过实践操作,让学生学会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基于此,教师可以设计多项任务,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层次理解和实践“校园生活中的角色与责任”,实现项目化学习的目标。

任务一:“角色大调查”。各小组选择一种或几种校园内的角色(如班长、课代表、值日生、团队队长、志愿者等)进行深入调查,梳理出这些角色的主要职责和对应的责任。整理调查结果,制作成图文并茂的角色与责任手册,以直观的形式呈现每个角色的工作内容和应尽义务。

任务二:“角色体验日”。组织一次校园角色互换活动,每个学生有机会扮演不同的校园角色,亲自体验其日常职责,体会责任的重要性和履行责任的不易。参与角色体验的学生需撰写体验日记,详细记录自己在新角色中的经历、感受和反思,深化对责任与角色关系的理解。

任务三:“责任剧场”。根据所学内容和角色体验,创作关于校园内角色与责任的小品或短剧,展示角色如何正确履行责任或者因忽视责任带来的后果。学生分组排练并演出这些短剧,通过表演的形式让其他同学更生动地理解和接受课程内容。

任务四:“我的责任我担当”。每位同学结合自己的校园角色,制作一份个人责任清单,明确未来一段时间内将在哪些方面更好地履行责任。在班级会议上公开自己的责任清单,并邀请同学、老师监督实施,增强自我约束力和执行力。

(三)加强互动探究,拓宽学生的思维视野

互动探究强调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则转变为引导者和协助者,鼓励学生主动参与,通过问题导向、小组讨论、实践活动等方式进行深度学习,共同分析问题,提出解决方案,促使学生从多元化的视角深入剖析问题,拓宽思维,从而深化学生对问题的认知与理解。

在“校园生活中的角色与责任”这一项目化学习中,教师可以提供一些关于校园角色与责任的具体案例,如“当课代表面对不愿意完成作业的同学时应如何处理”,让学生分组讨论并提出解决方案,以此锻炼其问题解决能力。教师也可以设计一些争议话题,如“课代表是否有督促同学完成作业的义务”,组织正反双方进行辩论,让学生从多角度理解和探讨角色与责任的关系。教师鼓励学生根据各自对校园角色与责任的理解,共同参与制定班级公约,明确各类角色的权利与义务,提高学生的自主管理和团队协作能力。教师通过开放性的提问和多元观点的碰撞,鼓励学生主动思考、深入探讨,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其沟通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注重成果展示,深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成果展示是学生对学习成果的总结与展示,需要学生将所学的道德与法治知识整合、提炼,并以恰当的形式呈现出来,巩固学生的知识,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沟通技巧,促使其学会从他人的视角审视自己的作品,发现自身的优势和不足。同时,教师通过分享不同的解决方案和思考过程,可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促进学生对道德与法治课程内容的理解和内化。

在“校园生活中的角色与责任”这一项目化学习中,教师积极引导学生撰写关于自己研究的角色及其责任的详细报告。以“班长”这一角色为报告研究对象,学生需要明确阐述角色的定义:班长是教师与班级同学之间的桥梁,负责协助教师进行班级管理,组织和协调班级各项活动,也是同学们的学习榜样和团队领导者。学生要列出班长的具体责任清单,如维持早读晚修的纪律,检查班级卫生;策划并组织各类班级集体活动,增强班级凝聚力;收发作业,向教师反馈学生的学习问题,组织学习小组互助学习等。学生结合实例进行深入分析,分享在研究过程中的个人感悟,如在一次班级户外活动中,作为班长是如何提前规划行程、分配任务、协调同学意见,以及在活动中解决突发问题,确保活动顺利进行,并通过这次活动增强班级的团队精神。此外,教师要鼓励学生运用多媒体技术制作富有创意的演示文稿,以图文并茂的形式生动展示其研究成果,有效提高信息的传达效果。更进一步,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短剧或微电影的拍摄,以更生动活泼的方式展现不同校园角色如何履行其职责,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让其在实践中深化对校园角色与责任的理解。

(五)构建多元评价,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多元评价体系是指从多个维度、多个层面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价,包括知识掌握、能力发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在道德与法治课堂项目化学习中,教师需关注学生的形成性评价,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展,发现学生在知识、技能、态度等方面的具体问题,为教学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使教学评价真正发挥其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作用。

在“校园生活中的角色与责任”这一项目化学习中,教师应深入观察学生在讨论环节是否积极参与,能否从不同角度理解并阐述各类校园角色(如学生、教师、管理者等)应承担的责任,并能根据实际情况提出建设性意见;在分工合作阶段,教师应记录每位学生执行任务的情况,评估其是否能合理分配和承担任务,对遇到的问题能否主动寻求解决方案,以此来衡量其责任心和团队协作能力。同时,教师可以结合书面报告、PPT演示、微视频等多元化的成果形式,从内容的深度、广度、创新性以及表达清晰度等维度进行全方位的评价。为了促进学生之间互相学习和交流,教师可以设计学生自评和同伴评价表单,鼓励生生互评,关注他人的观点、成果质量以及展示技巧等。多元评价既能客观公正地反映学生在项目化学习中的表现,又能有效引导学生在实践中不断提升自己的核心素养。

综上所述,项目化学习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紧密贴合课程标准的各项要求,将立德树人目标与实践相结合,通过创设社会情境、解决现实法律道德问题等形式,有效引导学生进行综合性学习,促进知识体系的构建,让学生在实践中内化道德规范和法治精神,显著提高学生主动探求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其社会责任感和公民素质,有力地推动了课程内容的活化和教学效果的优化,从而有效提升学生的道德素养和法治意识。然而,教师在实施过程中需注意适时调整项目难度,兼顾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持续完善教学评价标准,以期在未来教学实践中推广和完善项目化学习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应用。

(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宿迁分校)

编辑:陈鲜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