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悠乡愁,以“诗”咏怀

2024-09-03 00:00何发明
新课程·上旬 2024年17期

群文阅读是与传统单篇阅读不同的一种新方式,是一种突破性的阅读教学实践活动,指向学生对多篇文本的组合阅读,可有效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思考能力,可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学生的阅读效果。本文以初中语文思乡类古诗词《次北固山下》《天净沙·秋思》《水调歌头》群文阅读教学为例展开对古诗词的群文探究。

一、群文阅读:体现主体性

群文阅读要以学生为主体,要将学生置于群文阅读与探索的主要地位,使学生在积极参与中获得良好的认知和体验。

(一)归纳要素,寻找相似内容

群文阅读是由多个文本,在同一议题或多个议题的引导下开展的阅读,这就意味着群文之间具有某些共性。所以,在《次北固山下》《天净沙·秋思》《水调歌头》群文阅读中,教师应归纳要素,明确“思乡”的议题,寻找相似的内容,积极开展对应活动。

古诗字数较少,在初步开展群文阅读的阶段,我决定先让学生阅读归纳群文中的要素,寻找相似内容。为此,我提出具体的阅读要求:寻找《次北固山下》《天净沙·秋思》《水调歌头》中相同的要素和内容。

教师提出阅读要求后,学生便展开对古诗内容的初步阅读,其间有学生表示:《次北固山下》中有淡淡的乡愁,最明显的一句就是“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学生从中提取出“乡愁”之后,进一步表示:《天净沙·秋思》中诗人也在“思乡”,他是远离了家ZJ6rLK77FhfxSe+rscL+qA==乡的游子。《水调歌头》写了中秋节的明月,而中秋节正是团圆的时候,诗人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句中表达出思乡之情。在学生一步步将自己梳理的内容表达出来后,我先是对此表达了认可,然后才说:“同学们都非常聪明,大多数人在阅读中知道了这三篇古诗词都在围绕‘思乡’来写,也都在用自己的方式抒发思乡的愁绪,那大家最喜欢读哪一首呢?”在新问题的驱动下,学生迅速从自我感受与体验出发,选出了自己最喜欢的一首古诗,一些学生还对此表达了自己的想法。有学生提到:“最喜欢《次北固山下》,因为里面有很多漂亮的景色。”显然,基于归纳要素的过程,学生对古诗词内容也有了初步的认识,尽管不够深入,但也能对其包含的信息有浅层次的理解,这使得学生初步将群文内容集中到一起,并在对比中找到了自己最喜欢的一首古诗词。

(二)聚焦其一,展开针对探索

群文阅读中,为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教师可先聚焦其一,展开对群文中一篇文本的探索,以获取学习方法和学习体验。如探索《次北固山下》,教师便可以对思乡类古诗词的探究形成认识,继而推及其他古诗。

经由先前对“最喜欢哪一首古诗”问题的思考,学生初步将注意力集中到其中一篇上。为了突出学生的主体性,教师可利用大屏幕呈现出“思乡”的议题,随后呈现《次北固山下》《天净沙·秋思》《水调歌头》三首古诗词,接着让学生展开对其中一首古诗的探索,并基于群文的相似点,为学生呈现具有共性又有差异的学习要求。如下:

1.综合要求

(1)结合注释和词典,翻译句子,了解大致内容。

(2)体会诗人寄予诗中的情感。

2.单独要求

(1)《次北固山下》学习要求

作者看到“归雁”的时候,在想些什么?

(2)《天净沙·秋思》学习要求

诗歌描绘了怎样的景、怎样的人、怎样的情感?主要体现在哪些地方?

(3)《水调歌头》学习要求

以“月”为中心,总结诗人对“月”做了什么?

基于以上要求展开对群文中其中一篇内容的探索时,学生能找到阅读的方向,把握古诗阅读的基本方法,深入所选文本之中,形成对古诗更进一步的理解和认识。首先,基于对综合性要求的践行,学生能初步把握所选古诗的内容。其次,面对单独的要求,学生又能展开对特定古诗内容的思考,形成个性化的认知和感悟。经过这样一个独立学习与探索的过程,学生既能掌握基本的阅读古诗的方法,又能聚焦其一,体验探索古诗的过程,形成良好的学习体验。

(三)以一带多,进行阅读迁移

在对一篇文本内容展开探索后,教师便可引领学生进行阅读迁移,沿用掌握的阅读方法展开其他内容的探究。学生完成对《次北固山下》的阅读探索后,便可将《次北固山下》《天净沙·秋思》《水调歌头》集合到一起,在“以一带多”中展开群文阅读。

为了体现学生在群文阅读中的主体优势,教师可在学生完成对所选古诗内容的探索后,引领学生基于阅读经验,展开对剩余古诗的探索,并在先前的基础上提出新的要求,搭建了《次北固山下》《天净沙·秋思》《水调歌头》三者之间的联系,具体表现如下:

1.《次北固山下》学习要求

(1)作者看到“归雁”的时候,在想些什么?

(2)如何理解“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2.《天净沙·秋思》学习要求

(1)诗歌描绘了怎样的景、怎样的人、怎样的情感?主要体现在哪些地方?

(2)你能从诗中的景物、人物、情感中联想到怎样的画面?

3.《水调歌头》学习要求

(1)以“月”为中心,总结诗人对“月”做了什么。

(2)诗人对人生的感悟体现在哪些诗句上,你如何进行理解?

通过将群文组合到一起,引领学生“以一带多”的过程,学生能够依托先前的学习经验完成对群文古诗内容的初步探索。面对新的学习要求,学生不仅要对已掌握的诗歌展开更深的探索,还要将其他诗歌纳入其中,展开“由浅入深”的学习,从而构建群文性的学习环境,并最大程度发挥出“1”的效果,继而使学生顺利掌握课程知识,形成对《次北固山下》《天净沙·秋思》《水调歌头》三篇古诗内容与情感的把握。基于自主学习与探究的过程,学生的群文阅读积极性也得到了调动,并在一步步探索古诗内容的过程中增强了自信心,提高了学习效果。

二、群文阅读:体现交互性

群文阅读教学中,教师除了引领学生展开自主性阅读之外,还要体现出交互性,基于不同互动形式引领学生展开更具针对性、更有效的群文探索。

(一)师生交互,进行阅读引领

师生交互能够在群文阅读中起到阅读引领的优势,使学生找到群文阅读的方向,提高阅读的针对性。对此,教师一方面要主动提出问题,另一方面要及时引领对话,通过交互使学生逐步深入群文阅读之中。在思乡类古诗阅读中,教师应主动结合古诗内容,促成师生交互的落实。

经过自主学习与探索,学生能够对群文内容形成初步认识,知道各首古诗所表达的基本思想与感悟。基于此,为引领学生进一步深入其中,教师可从“交互性”入手,进行阅读引领。在学生提到《次北固山下》中“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这句被千古传颂的名句时,有学生从整体入手,认为这句诗给人非常乐观、积极、向上的力量,但并未从细节处进行分析。对此,教师可主动与学生互动,提出:“那你觉得‘日’和‘春’两个字象征什么?”听到教师的问题后,学生回答:“它们都是很美好的事物。”教师对此进行补充:“没错,它们都是美好的事物,并且还代表着新生,这又能说明什么?”学生回答:“说明非常积极向上。”教师应对此表示肯定,并让学生从字词入手再次分析。经过以上引领,学生开始关注“生”和“入”,认为这里用了拟人的手法,把“日”和“春”写活了。教师经过主动与学生交互,引领学生对古诗中不同的细节展开了针对性的思考,使学生由整体的认识转向对细节的思考与探究,促使学生对三首古诗内容有了更深入的把握,并基于群文阅读的优势,实现了学习方法上的迁移,提高了群文阅读的效果。

(二)生生交互,体现合作优势

群文阅读中的生生交互主要以小组合作的形式体现,重点在于学生个体认知的表达。在《次北固山下》《天净沙·秋思》《水调歌头》群文阅读中,教师可安排学生展开合作学习,并设计相应任务,引领学生展开互动。

师生交互重在引领,生生交互就应体现出合作优势。因此,在展开对群文情感内容的探索时,我安排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合作探究,并安排了以下学习任务:

1.合作探究三首古诗词各选择的情感表达方式。

2.合作探究三首古诗词在情感上的差异性。

3.合作探究三首古诗词中,哪一首的情感表达更加浓厚?

教师出示任务后,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探索,教师应关注各小组互动状态的调动和维持。此阶段,教师应一边观察各小组的情况,一边引领互动性较差的小组展开合作与讨论。其中,有一组学生表现极佳。他们先是选出小组长,小组长非常尽职尽责,维持着整个互动环节的稳定。学生先是明确了各自最熟悉的古诗,然后循序展开对学习任务的探索。第一项内容的探索中,学生相继提出《次北固山下》用了比较直接的表达方式,让大雁传递家书;《天净沙·秋思》融情于景,借秋天萧瑟的景色表达了乡愁;《水调歌头》借景抒情,将情感以“对月”的形式表达出来,体现出思乡之情。

(三)人机交互,融入智慧教育

在思乡类古诗的群文阅读中,教师可依托信息技术手段与智慧平台,引领学生体验应用信息技术获取资源与表达自我的过程。

在群文阅读探索过程中,教师要重视智慧教育的融入,以充分体现出人机交互的优势。对此,教师可依托电子白板呈现电子教材内容,安排学生找出各首古诗中的“关键句”,在将诗句标记出来的同时,使用电子白板批注功能,表达自己对句子的理解。此阶段,教师可将电子白板的操作权交给学生,让学生上台进行内容的直观呈现,最后将不同学生所得的结果进行综合呈现,引领学生表达自己的看法。除此之外,在探索“群文景物描写中所表现出的情感”时,以《天净沙·秋思》为例,教师可给学生播放微课视频,呈现出自己对“枯藤”“昏鸦”这些景色的分析过程,进一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起到较为有效的示范作用,为学生接下来的探索奠定基础。在此基础上,教师还通过信息技术智慧平台进行丰富资源的在线提取,呈现古诗相关的图画,让学生进行对应,并找到其中的“景”,体悟其中的“情”。相较于直接教学而言,人机交互的形式不仅能为学生呈现更直观、形象的内容,还可激发学生的课堂学习兴趣和参与积极性,使学生更主动投身于课程知识的探索中,获得对课程内容的深入把握。

三、群文阅读:体现探究性

群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学生对群文内容的深入探究,循序把握群文的内涵。为此,教师要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并引领学生找准具体的目标和方向,提高教学效果。

(一)设疑激思,提高探究兴趣

教师要想让学生对群文内容感兴趣、肯参与,就要做到设疑激思,以提高学生的探究兴趣。在《次北固山下》《天净沙·秋思》《水调歌头》群文阅读中引入激疑性问题,可以让学生对古诗的探究兴趣更浓,继而主动参与其中。

群文阅读重在探究,为激活课堂中每位学生的探究兴趣,教师要重视设疑激思的践行。所以,在展开群文阅读阶段,呈现以下问题:

1.三首古诗词中,诗人的情感有没有不一样的地方?

2.再次阅读群文,想一想诗人“思乡”,却不回家乡的原因。

3.总结单篇阅读和群文阅读的不同,说一说你更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以上问题具有较强的激疑性,可启发学生思考,使学生找到探究群文的方向。此阶段,教师应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进行思考,并展开对群文的再次阅读与分析。在最后的成果展示阶段,面对第二个问题,有学生回答:“因为当时最快的交通工具是马,如果路太远,一来一回需要好久,所以没办法一想家就立刻回去。”还有学生回答:“因为诗人有自己的事情要做,所以就算想念家乡,也只能用写诗来抒情,而不能立刻回家。”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将自己置于特定背景环境之下,对诗人所处情境进行了分析。除此之外,第一个问题指向学生对群文中不同诗人“思乡”情感在细节上的差异,第三个问题指向学生的学习体验,旨在让学生感受单篇阅读与群文阅读的差异,而依托学生的反馈,教师也能了解自身的教学情况和教学效果,为下一次课堂教学奠定基础。

(二)分享交流,促进思维碰撞

在群文阅读与探究的过程中,教师不能忽视学生对群文内容的分享与交流,更不能忽视学生间的思维碰撞与融合。在思乡类古诗词群文阅读中,教师可通过“分享会”“讨论会”的开展来达成目标,使学生既能在分享与交流中经历探究过程,又能及时在互动中进行完善。

经过一系列自主学习、交互学习、探究学习的过程,学生对群文阅读的认识也更加全面、深入,因此,教师开展了一场小型的“分享交流”活动,具体要求如下:

1.你认为三首古诗词中,哪句诗写得最好?你能解释给大家听吗?

2.古代诗歌中,表达“思乡”情感的有很多,你还知道哪些?

以上的活动能够推进学生的自我表达,促进学生间的思维碰撞。活动开启后,有学生提到了《水调歌头》中的“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表示自己非常喜欢这句诗,并分享道:“这句诗的意思是人本来就有悲欢离合的时候,就跟月亮有阴晴圆缺一样,这是没有办法的事情。这说明诗人离开家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并且人都会有离开家的时候,所以我们也不用太悲伤。”这时,就有学生表示:“我们现在比之前好太多了,以后就算出远门,想回家也能很快回去。”还有学生细数了比较快的交通工具,表示:“我们可以坐飞机、坐高铁,都非常快!”在分享欲对比中,学生也感受到了当前生活的幸福。在第二项内容的探索中,学生相继提到了之前学过的古诗,如《静夜思》《春望》《泊船瓜洲》等,而教师则挑选出大家提及较多的古诗,将其与课内群文阅读相结合,让学生结合已有知识储备和群文学习经验进行古诗的鉴赏,为学生提供了集体鉴赏与分享讨论的过程,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对古诗词的学习兴趣。

(三)评读深究,推进思路迁移

群文阅读涉及的内容较多,学生需要在学习中更加深入。在《次北固山下》《天净沙·秋思》《水调歌头》群文阅读中,教师要推进多元化评读的落实,引领学生于评读中找到更深入的探究方向。

群文阅读进入尾声之后,为了了解学生的阅读情境,教师还要积极推进评读深究的落实,可以沿用先前的小组合作,提出以下要求:

1.回顾小组合作过程,评价小组成员的阅读情况。

2.以小组为单位,分享并评价组内群文阅读的情况。

3.回顾整体学习过程,明确还有哪些可供深究的内容。

以上内容指向学生之间的评读以及自我评读,关注学生的群文阅读体验和阅读效果。经过此过程,学生能意识到自己对诗人的情感认识只停留于表面,对诗人情感的区别并没有很深刻的认识,所以应该更关注细节,找到需要深究的内容。通过此次评读深究,学生经历了对整个群文阅读进行反思与总结的过程,既认识到自己对群文知识的获取情况,又找到了自己在学习中的不足,并由此展开了深究,这对提升学生的群文阅读能力能起到积极作用,也能促进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养成。

综上所述,群文阅读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实施,切实起到了重要作用。学生在参与群文阅读的过程中,能更关注群文之间的联系,更重视对“议题”的深究,更能获得丰富的学习体验,形成整体性的阅读意识和阅读思路,继而使自身综合素养与能力得以提升。

(作者单位:福建省武夷山市成人教育中心)

编辑:赵文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