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史料实证素养培养的初中历史课堂教学

2024-09-03 00:00戴兴华
新课程·上旬 2024年17期

史料实证素养是指学生对史料的解读方法以及对史料的运用能力,培养史料实证素养,能够促使学生形成尊重历史的态度,并且发展学生的辩证思维。在“社会生活的变迁”教学中,为促进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发展,教师融入了对学生史料实证素养的培养,让学生对改革开放有更加深刻的认识。

一、加强学情分析,整合教学资源

在史料实证素养培养的背景下,教师要立足学情,选择适合的史料资源,并且辅以适合的媒体资源、实物资源、人力资源等,从而为学生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社会生活的变迁”是初中历史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内容。这节课的主要教学目标:

1.了解改革开放前后人们生活发生的变化,借此来认识改革开放的意义,知道改革开放对于中国经济、文化等方面发展的重要影响,懂得这是一次成功的社会主义道路探索。

2.借助历史资料的引入,知道个人的命运和国家的命运是密切相关的,学会在尊重历史、探索历史的过程中优化自己的行为方式、思想观念,助力正确价值观、历史观的形成。

3.以多样化的方式探究史料,增强教学的实践性、体验性,让学生将感性认知上升为理性认知。

4.将史料和生活体验融合在一起,以此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基于上述分析,在本次的教学中,教师从以下角度来实现资源整合。

1.选择当地的某些史料,引导学生将历史上当地的景象和当前的景象展开对比,在对比中体会改革开放带来的影响。

2.组织学生展开生活实践探索,引导学生从人们口中得到关于改革开放的相关信息,体会改革开放的重要意义。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当补充一些历史资料以及其他教育资源,助力学生对历史进行深入探索。

二、借助历史信息,创设学习情境

学习情境的创设有助于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兴趣。在史料实证素养的培养中,教师要对学生的认知规律、兴趣特征进行分析,灵活运用问题情境、实物情境等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

在本次教学中,学生需要比较改革开放前后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发生的变化,以此来理解改革开放的重要性。结合教学内容的特点,教师创设了如下情境。

1.使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当地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一些照片,包括某些学校的照片、车站的照片、大街的照片等。同时,提出问题:你是否可以辨认出这些地方属于哪里?这些照片中的事物对于学生来讲是很陌生的,很多学生无法说出来。

2.向学生展示这些照片的对比图。通过新照片,学生很快了解了第一批照片拍摄的是哪里的景色,进而也产生了好奇心。此时,教师鼓励学生思考:为什么同一个地方会发生这么大的变化?

3.直接提出问题:家乡对我们而言意义深远,你是否了解家乡的过去和现在?通过刚才的照片我们可以了解到,当地从过去到现在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种变化导致我们都无法认出来这是同一个地方,那么,你知道这种变化是怎么出现的吗?这节课,我们将回到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从那个时代开始“往前走”,看看当地具体都经历了哪些改变!

4.鼓励学生展开交流讨论,让学生想一想自己可以从哪些角度、使用哪些方式来探索当地发生的变化。有的学生认为可以直接从经济这一角度展开调查,了解当地的经济在几十年间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有的认为可以从思想的角度进行调查,了解人们精神上发生的变化……在学生产生了更多的问题解决思路之后,教师引出这次教学的关键词——改革开放,为学生接下来的学习提供科学指引。

总之,教师要重视对情境的使用,努力借助情境来拉近学生生活和历史之间的关联,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三、实施任务驱动,促进史料分析

任务驱动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主性,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到史料分析中。教学中,教师要立足对学生认知规律的了解,设计具有递进性、探究性的任务,引导学生对史料展开分析,使学生的思维获得充分的锻炼,从而提升学生的史料实证素养。

本次教学中,教师可引导学生逐步完成如下学习任务。

◆任务1:新生活,新气象

要求①:学生阅读教师提供的文字资料,了解爷爷奶奶那辈人的生活。

借助对史料的分析,学生可以发现当时的人们没有肉吃,炒菜的时候也没有油放,偶尔得到一些猪油会很珍惜,当时的人们追求吃饱即可,现在强调吃好、吃得健康……

要求②:采访家里的老人,或者利用网络、书籍等了解他们小时候的生活情况,并记录下来,和现在的生活进行对比。

这一任务的实施,可以让学生在对历史资料的收集、辨析、判断的过程中构建自己对历史的解读和理解,认识到改革开放前后,当地人们的生活水平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初步体会改革开放的意义。

在这个任务的探索中,教师注重使用图片史料,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认识,让学生知道在改革开放之前,农村大多是土坯房,但是城市却是我们可以见到的老式楼房,避免让学生出现认识的片面性。

◆任务2:新发展,新体验

要求:对家中的老人进行调查,或者使用其他途径收集资料,了解20世纪五六十年代人们主要的交通方式,结合当前的体会分析经济发生的变化。

在学生完成任务之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成果展示活动。学生对通过各种途径收集到的史料展开分析,总结出了如下的结果:

一是交通方式变得更加多样了。在改革开放之前,人们的出行方式主要有步行、骑车,坐公共汽车、火车等,很少有人家里有汽车,当需要出远门时,才会坐一次绿皮火车。

二是速度的变化和交通规模的变化。现如今,人们在出行时有汽车、走路、自行车、摩托车、火车、高铁、飞机、轮船等不同的选择,不仅交通工具多样,速度还很快,极大地缩短了人和人之间的距离。

最后,教师引导学生对相关历史资料进行归纳总结,让学生系统理解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在交通事业方面取得的伟大成就,并且正确理解交通的发展对人民生活的重要意义,促使学生形成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不断奋斗的意识。

◆任务3:新技术,新成就

要求:学生使用网络展开调查,了解改革开放之前人们经常使用的通信手段以及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使用的通信技术都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在调查中,重点了解每一代通信技术的特点,如在某段时期,人们习惯使用BP机来进行沟通,但是这种沟通方式是单向的,沟通起来十分麻烦。

在学生完成了对相关历史的探索之后,教师引导学生介绍学习成果,让学生知道在改革开放的影响下,中国的通信行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人和人之间的联系变得更加密切,通讯方式越来越简单。

借助学习任务让学生亲自参与到史料的整理中,不仅能让学生对本次教学的主题形成深刻的认识,而且能够促进学生史料实证素养的发展。

四、引导认知迁移,完善历史认识

在培养学生史料实证素养的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展开认知迁移,让学生学会运用自己的史料探索经验解决更多类似的问题。

在本次的教学中,在学生完成对三个任务的探索之后,教师引导学生对学习过程进行整体梳理,并且让学生尝试实现认知迁移。

1.提出问题:你认为改革开放给中国的发展带来了怎样的影响?(学生通过对获得的史料进行系统性的分析可以看出,在改革开放的影响下,中国迎来了重要的转折点,在经济、科技等领域都获得了重大的发展。)

2.使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记录改革开放的纪录片,让学生在生动的画面、动人的音乐帮助下更好地了解在改革开放的影响下我国人民生活发生的重大变化,加深学生的印象。

3.提出问题:你认为,改革开放是一项怎样的政策?除了上述调查的方向之外,改革开放还从哪些角度影响了我们的生活?作为个体,在改革开放的背景下,我们可以去做哪些事情?教师引导学生借助这些问题展开认知迁移,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改革开放的重要意义。

在探索上述问题的过程中,教师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营造开放的课堂互动氛围:有的学生从文化的角度展开了认知迁移,认为在改革开放的影响下,人们的思想更加开明。有的学生联系自己的实际生活,认为国家的强盛才让自己有了现在的美好生活,自己今后也要成为一个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

最后,教师引导学生对掌握的历史资料进行全面的归纳总结,并且鼓励学生在课后使用更多的方式探索更多与改革开放相关的历史资料,养成自主进行史料分析的良好学习习惯,进而实现对学生史料实证素养的进一步培养。

五、实施过程评价,实现素养培养

在史料实证素养的培养过程中,教师要深入分析学生的学习过程,了解学生获取并且分析史料的能力,诊断学生在素养发展方面存在的问题,借助评价的方式帮助学生完善认识。

在“社会生活的变迁”的教学中,教师从以下角度对学生进行评价。

1.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对历史资料的搜集中,包括可以使用采访的方式来了解改革开放前后的不同之处、利用网络调查改革开放的内涵,等等。学生在资料搜集中可以做到去伪存真,选择正确的信息。

2.可以使用关联的视野来分析改革开放给中国发展带来的影响,在对改革开放前后历史的对比中认识到改革开放的重要意义。

3.能够形成从不同角度展开分析的意识,在学习中主动发表自己的意见,提出对改革开放的理解。

在本次教学中,教师通过学生在学习任务探索、问题驱动等当中的表现,从以上角度来实现对学生的有效评价。同时,教师引导学生展开自评,促使学生在反思中优化自己的思想观念和学习方式。

在评价过程中,教师注意关注学生的差异性,客观了解学生当前史料实证素养方面存在的不足。如部分学生理解能力较差,在对史料进行分析时,无法形成正确的认识。教师在借助评价指出学生错误的同时,采取激励性评价,增强了学生的学习自信。

最后,教师基于“教学评一体化”的思想,结合评价结果对学生进行辅导,帮助学生获得更大的进步。如有的学生对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教师提供微课视频,引导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查漏补缺,提高学习效率。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素养,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在教学中,教师要灵活整合教学资源,采取情境创设、任务驱动等教学手段,促使学生形成用史料来验证观点的良好学习习惯,实现对学生史料实证素养的有效培养,提升初中历史教学质量。

(作者单位:钦州市第一中学)

编辑:常超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