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问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有重要作用,尤其是在培养学生思维、连接新旧知识以及知识迁移和应用方面。
在教授《岳阳楼记》的过程中,教师可通过精心设计问题来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明确需了解、理解和掌握的知识,进而提高学生的整体学习成效。借助提问导向学习,学生可深化对《岳阳楼记》的理解,培养文学鉴赏能力和思维能力,进而深度分析和应用文本,激发语文学习的思维活力。下面我们进行具体探讨。
一、设计生成性提问,达到预期目标
(一)明确语文提问方向
通过有效的提问引导学生的思维发展,首先需明确提问的目的。提问内容应融合不同方面,起到宏观导向作用。此外,问题的预设还应了解课堂提问的多重功能,如吸引学生注意、检查知识掌握程度、发现学习问题、引导知识梳理和迁移应用等,最终推动学生进行高层次的思维活动。同时,问题的预设也需考虑学生的知识背景和学习习惯,以调动学生的知识储备,促进其思维的深化,进而实现对文本的深层理解。
在《岳阳楼记》的教学中,教师可基于文本理解、情感体验与鉴赏评价等核心素养目标进行提问预设。在预设问题时,教师应围绕教学目标,针对《岳阳楼记》的具体教学内容细化提问方向,基于知识理解、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技能方法等,将其融合成互相影响的整体。如表1所示。
提问可以引导学生深入探讨《岳阳楼记》,实现教学目标。
(二)关注语文思维动态
提问时,教师应关注学生的思维动向。课堂教学是动态生成的过程,教师的提问可以引发学生多元思维的碰撞,促使他们对文本产生新的理解。因此,教师应及时捕捉生成的教学资源,追踪学生的思维动向,实现学生思维的深度发展。
在《岳阳楼记》教学中,假设学生已对《岳阳楼记》有初步了解,教师可以设定问题:岳阳楼“高”在哪里?除了物理高度,还有什么样的“高”?
具体教学片段如下:
教师:在《岳阳楼记》中,范仲淹提到了岳阳楼的“高”,大家认为这里的“高”仅仅是指岳阳楼的物理高度吗?
学生:不仅如此,岳阳楼的“高”还应该有更深层次的含义。
教师:非常好,那么我们来探讨一下,除了物理高度,岳阳楼的“高”还包含哪些方面的含义呢?
学生:它还代表了岳阳楼作为历史文化名胜的地位之“高”。
教师:正确,岳阳楼不仅仅是一座建筑,它还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和历史价值。范仲淹在文中提到“北通巫峡,南极潇湘”,不仅描述了岳阳楼的地理位置,还暗示了什么?
学生:这句话通过地理位置的描述,展现了岳阳楼承东启西、连南接北的重要地理优势,暗示了它在历史上的战略地位之“高”。
教师:很好,那么文中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又体现了怎样一种“高”呢?
学生:这体现了范仲淹高尚的人格魅力和政治家风范,即他的思想境界和精神境界之“高”。
教师:非常棒,通过讨论我们可以发现,《岳阳楼记》中的“高”不仅仅是物理意义上的高度,更是岳阳楼的地理位置、文化历史地位以及范仲淹个人品德和政治理想的高度。这些“高”共同构成了岳阳楼的独特意义和价值。那么大家觉得,范仲淹为何要在这篇文章中强调这样的“高”呢?
学生:想通过岳阳楼的“高”来表达他对国家和人民的深厚情感,以及他对理想社会的追求和向往。
教师:非常好,这样的讨论帮助我们更全面地理解了《岳阳楼记》的深层含义,也让我们感受到了范仲淹深邃的思想和高远的抱负。通过这样的学习,我们不仅理解了文本内容,还学会了如何深入探究和思考文学作品背后的丰富内涵。
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探讨岳阳楼的文化、历史意义,分析“高”字的多重含义,便生成新的学习资源。教师需及时引导,帮助学生挖掘《岳阳楼记》的深层意义,实现对文本的全面理解和思维的深化。
二、提问引领构建,深化语文思维层次
(一)问题驱动解析阅读内容
《岳阳楼记》的文本内容复杂,涵盖了丰富的历史背景、人文思想以及文学技巧,使学生理解起来可能会有难度。为此,教师可以通过问题分解教学内容,转化成学生易于接受的知识点,驱动他们完成对文本的有效解析。《岳阳楼记》本身是一篇文学、历史与哲学交织的文章,教师应通过问题逐步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主旨,体会作者的情感,掌握文章的写作技巧,深化他们的学习。
在《岳阳楼记》的教学中,教师可将课堂探讨分解为以下问题:
1.《岳阳楼记》中有哪些句子反映了作者的历史观和人生哲学?
在《岳阳楼记》中,范仲淹通过多处精妙的句子展现了他的历史观和人生哲学。例如,他在文中提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句话凝练了范仲淹深沉的忧国忧民情怀和崇高的政治理想。此外,他还写道:“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这句话表达了他对责任和忠诚的深刻理解,无论身处何地,都应心怀国家与人民,体现了他的人生哲学和政治家的风范。
2.范仲淹如何通过岳阳楼的景物描写表达他的思想情感的?
范仲淹巧妙地利用岳阳楼的景物描写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文中描述:“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这一景象的描绘不仅展现了岳阳楼的壮观景色,也象征着作者胸怀宽广、气魄非凡。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写,范仲淹传达了他对自然和生命的热爱,以及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深刻思考和责任感。
3.“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句话对你有什么启发?
这句话提醒我们,在享受个人幸福和快乐之前,应先关注国家和社会的安危与发展,体现了超越个人私利的崇高境界。在当今社会,这句话启示我们应关注社会责任和公共利益,鼓励我们在面对国家和民族的重大问题时,应挺身而出,贡献自己的力量。同时,也鼓励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关心周围的人和事,培养宽广的心怀,不仅关注个人的发展,也关心社会的进步和和谐。
(二)问题链接丰富思维认知
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往往建立在已有的语文知识基础上。换言之,他们需要在新旧知识之间建立联系,以获取新知识。因此,教师可通过问题帮助学生联动知识,丰富他们的思维认知。
在《岳阳楼记》的教学中,教师可通过问题引导学生联系之前学过的文学知识,如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以及历史背景知识,然后让他们探究《岳阳楼记》的文学魅力和历史价值。问题包括:《岳阳楼记》中运用的哪些修辞手法让文章的表达更为生动?范仲淹为什么要写《岳阳楼记》,他想通过这篇文章传达什么信息?
(三)问题扩展实现知识整合
在《岳阳楼记》教学中,教师可通过深度的提问引导学生从范仲淹的历史地位和个人品质两个维度全面理解文章的内涵和价值。首先,探讨范仲淹的历史地位不仅要了解他作为宋代政治家、文学家的身份,还需要结合他的政治改革、对朝政的贡献以及在文学史上的影响进行,帮助学生理解范仲淹所处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环境,以及他如何通过《岳阳楼记》反映自己的政治理想和对国家、社会的深刻关怀。例如,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提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反映了他是如何实践自己的政治理念的?以此引导学生链接历史知识,深化对范仲淹政治主张的理解。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深入探讨范仲淹的个人品质是如何通过《岳阳楼记》展现出来的。范仲淹不仅仅是一位政治家,他的文学创作同样展现了他高尚的人格。通过分析文章中对自然景观的描绘、对人民生活的关怀以及对未来理想的展望,学生能感受到范仲淹作为一位文学家的情怀和境界。例如,通过探讨问题“范仲淹在描写岳阳楼壮观景色的同时,是如何融入自己对社会、对人民的关注和期望的”帮助学生认识到,范仲淹的文学作品不仅是为了展现自然之美,更借助文学的力量传达了他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思考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这就实现了知识的整合与深化。
三、提问精确到位,深化核心价值引领
(一)重点、难点自由穿梭
教师通过课堂提问的方式来突破《岳阳楼记》教学的重难点,加深学生对文本的深层意义的感知,强化他们的思维感受。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能够打开思维,聚焦文本的重难点,在获得思维能力发展的同时,实现对文本的深度解读。
以《岳阳楼记》的教学为例,教师可围绕文章的重难点提出问题,如对文章的历史背景、人物思想及其通过自然景观表达的深层次情感进行探讨。例如,面对教师提出的问题“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提到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句话反映了他什么样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鼓励学生去探索范仲淹的深层思想情感。通过讨论,学生认识到,这句话不仅体现了范仲淹深沉的爱国情怀和对社会责任的强烈担当,也映射了他的人生观,即国家和民族的兴衰都应置于个人私利之上,强调了个人与社会的密切关系,提倡先考虑国家和民众的利益,再考虑个人的得失。学生通过讨论,不仅深化对范仲淹思想的理解,也思考如何将高尚的情操和责任感融入自己的生活和学习中,如何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秉持一颗关注他人、服务社会的心,实现个人成长与社会责任的和谐统一,加深对《岳阳楼记》的理解,也促进价值观的形成和人格的发展。
(二)思维受限提供方向
学生在学习《岳阳楼记》时,可能会遇到思维受阻的情况,如对古文词汇的理解、对文中深层次意义的把握等。教师需要敏锐地察觉到这些情况,有针对性地提出问题,帮助学生有效突破思维障碍,顺利开启后续的深入学习。
在探讨《岳阳楼记》时,教师注意到学生对文中的某些修辞手法和句式理解尚浅,特别是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理解。于是,教师提出问题“这句话怎样体现了作者的胸怀与情感”引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经过讨论,学生不仅深化了理解,也更加明白范仲淹的人格魅力和作者通过文本传达的深层次意义。
(作者单位:甘肃省庆阳市镇原县孟坝初级中学)
编辑:常超波
新课程·上旬2024年1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