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安全与健康是人和国家、社会发展的基本要求,党和国家高度关注每个公民的生命安全与健康,尤其是未成年人的生命安全与健康权益的保障,高度重视对广大青少年的生命安全与健康意识的培养和教育。笔者从事多年初中生物学教学,发现初中生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物欲诱惑时,尤其需要树立生命安全与健康意识,而初中生物学教学恰好能够满足这一要求。
一、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加入初中生物学教学的必要性
2016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印发的《“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将健康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把健康教育作为所有教育阶段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提出在中小学教育过程中大力推进健康教育。
2021年11月,教育部印发《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在课程教材、教育教学等育人环节较为细致而全面地提出了对于中小学课程教材目标内容及学科覆盖的建议。
2022年4月,教育部制定了《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对于课程总体目标中学生要培养获得的核心素养内涵和目标要求,特别提到树立健康意识,主动宣传关于生命安全与健康的观念和知识,成为健康中国的促进者和实践者。
基于以上指导性文件要求,再关注学生的安全事故,以及未成年人因忽视健康问题而造成的那些难以挽回的惨痛事实。笔者认为,在初中阶段就加入有关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的内容是十分重要且非常必要的。通过长期的初中生物学教学实践发现,初中生物学课程含有大量与之相关的教学内容,有可能实现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与初中生物学教学的完美融合。
二、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在初中生物学教学中的实践
教师依据教育部相关的指导性建议,并结合苏教版初中生物学的日常教学实践,开展了以下实践尝试。
(一)食品安全教育
案例1:教师在讲授“膳食指南和食品安全”一课时,对“食品安全”内容作了如下处理:
教师展示:(1)抓拍的学生购买校园周边路边摊食品的照片;(2)一张学生喜欢的食品的说明书;(3)《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规定。
教师播放视频:路边摊食品安全现状,让学生在直击路边摊食品安全问题中认识食品安全。
师生总结:(1)不吃腐坏变质与已过保质期的食品;(2)对维生素与微量元素强化食品慎重选购。
师:你认为该采取哪些措施杜绝不合格食品?
学生尝试说出具体措施,师生总结如下:(1)政府加强食安监管;(2)提高鉴别不合格食品的能力;(3)配合政府举报“造假”等。
案例2:教师在讲授“食品保存”一课时,作了如下处理:
教师展示各种食品变质的图片。
师:(1)食品为什么要保存?(2)食物腐坏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讨论:食物在什么环境与条件下易腐坏?
学生分组讨论,汇报成果。
教师展示:(1)新鲜牛肉和牛肉干;(2)室温中和冷藏中的食物;(3)敞口于空气中的与煮沸后封口保存的肉汤。
师生总结:食物腐坏的主要原因和食物保存的原理。
教师讲授:食品保存的物理方法、化学方法和生物方法。
教师展示:区分传统的和现代的食品保存方法。
学生讨论:食品保存中的安全风险。
学生分组讨论,汇报结果,师生共评。
(设计意图:案例1中,教师采用丰富多彩的视频、图文来“创设情境”,将抽象的概念转化为生动具体的情境再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甚至开启了学生的知识储备,效果很好。尤其是,导入时展示抓拍的学生购买校园周边的路边摊食品的照片,引起了学生极大的共鸣;再播放有关路边摊食品安全的视频,令人触目惊心,引发学生产生强烈的认知冲突。案例2可视为食品安全的延伸和原理探究,教师采用了大量图文并茂的生活实例,帮助学生认识到食品腐坏的主要原因和保存方法,进而提高学生对食品安全的辨别能力和防范意识。)
(二)用药安全教育
案例3:教师在讲授“关注健康”一课时,对“用药安全”和“家庭药箱”这部分教学内容进行如下教学:
教师展示几种常见疾病(感冒、腹泻等),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提出自己的治疗方案,分组讨论、总结汇报、师生共评,从而引出用药安全的话题。
教师通过课件展示《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中对药品的相关要求。
讨论:认识药品标签和说明书。
学生分组,一起阅读药品说明中的信息,对照课本中的提示,说出合格的药品标签和说明书中应该包含哪些信息。
教师展示有关“超级细菌”的图文或视频资料,引导学生认识“超级细菌”的危害和成因,并意识到抗生素的作用和滥用后的危害。
讨论:家庭药箱中的常备药品。
学生交流家庭中应该常备哪些药品,分组汇报,师生共评。
教师先讲授家庭药箱中的存放分类(医用器具、外用药、内服药等),再让学生自行分类刚才提到的家庭常备药品等,最后师生共评,帮助学生辨析和正确分类。
师:所有药品是否都可以自行购买和服用?
生:……
教师引出处方药和非处方药,分析差异,试着让学生将之前展示交流的药品归类。
(设计意图:案例3在教学中让学生结合已有的生活实践经验和课前准备、课堂讨论,认识安全用药和家庭常备药品等知识。先由教师合理发问,让学生试着说出初步答案后,再由教师引导辨析,让学生形成认知冲突,进一步在思考探究中得出正确的答案。这样做能让学生对用药安全理解得更深入,从而增强学生的安全用药意识。)
(三)急救方法教育
案例4:教师在讲授“关注健康”一课时,对“急救方法”的知识点作了以下处理:
师:在我们的生活中存在危及生命的情况吗?
学生思考并各抒己见。
教师展示有关溺水、触电、中暑、煤气中毒等危及生命的图片,引发学生共鸣,让学生说说当别人身处危险时如何展开急救。
教师播放有关“人工呼吸”和“胸外心脏按压”的视频。
学生分组尝试对假人模型进行“人工呼吸”和“胸外心脏按压”,总结操作要点如下:
人工呼吸时:(1)清除呼吸道内的异物,保持呼吸道畅通;(2)每次吹气时捏住鼻,对口内吹气;结束后,松开手,让患者呼出气;(3)吹气频率:15~20次/分钟。
胸外心脏按压时:(1)一手手心叠放于另一手手背之上,放于上方的手扣住下方的手;(2)按压时,位于胸骨的中下部,双臂不要弯曲,使用腰腹力量按压;(3)胸外心脏按压频率:100~120次/分钟。
师:在急救的同时,还应拨打“120”,寻求有效和及时的救治。
案例5:教师在讲授“威胁健康的主要疾病”一课时,对“心血管疾病”的知识点作了以下处理:
教师播放有关心血管病突发的视频,让学生猜想发生缘由,引出心血管疾病。
教师展示心脏中BCQsBrCi4631iFnQ65ZM3A==冠状动脉以及管腔变窄的示意图,引出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冠心病的常见类型、主要症状和防治措施,引出心绞痛—心肌梗死—猝死由轻到重的发展三阶段,强调普及冠心病人的常备药物“硝酸甘油”,正确使用方法是发作时立即含于舌下,切记不可吞下。
师生根据病因共同分析冬季冠心病多发的原因,总结出预防冠心病的有效方法,增强防治意识,正确及时自救和就医。
案例6:教师在讲授“人体的血液循环”一课时,对“血管和心脏”的知识点作了以下处理:
教师展示三种出血状态图片:慢慢渗出(毛细血管破损)、缓缓流出(静脉血管破损)、喷射状大量快速流出(动脉血管破损),从而引出三种血管,让学生阅读课本中的相关描述,引导学生总结三种血管的结构和功能(如管壁、管腔、弹性、分布、血流速度、出血状态和功能等方面),教师点拨指导。
教师可以让学生思考下列问题:在这三种出血情况下,可采取何种措施止血?
师生共同得出:(1)慢慢渗出(毛细血管破损)—创可贴;(2)缓缓流出(静脉血管破损)—静脉的远心端按压;(3)喷射状大量快速流出(动脉血管破损)—动脉的近心端按压。我们可以采用碘伏消毒后,以消毒纱布和棉垫盖在伤口上适当施压缠以绷带,即可止血。学生分组尝试学习缚绷带止血方法。
(设计意图:案例4中,首先,师生互动交流和图文展示创设危及生命的情境,尝试让学生提出可行性方案,借此激发学生的兴趣。其次,教师播放有关“人工呼吸”和“胸外心脏按压”的视频。最后,教师借助教具,让学生尝试学习“人工呼吸”和“胸外心脏按压”的正确操作方法。案例5中,教师播放一段心血管病突发的视频,引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再揭晓视频中的本质现象——心血管疾病,以图文并茂的方式生动描述冠心病常见类型、主要症状和防治措施,强调普及冠心病人的常备药物和正确的使用方法等相关防治措施。案例6中,以三种类型血管出血的不同状态和现象,引起学生的思考和讨论,再由教师用丰富的图文展示进行有关血管的知识学习,最后让学生为之前的三种出血情况找出抢救办法,借此教授学生正确的出血急救方法。)
(四)传染病防控教育
案例7:教师在讲授“传染病”一课时,作了以下处理:
教师展示古今有文献记载的几次传染病流行发展史,引出新课。
1.常见的传染病
(1)讨论:学生分组讨论、辨析下列疾病是否为传染病。
水痘 贫血 蛔虫病 近视眼 骨折 普通感冒 流感 艾滋病 肺结核 足癣 非典型肺炎 细菌性痢疾
师生共评,教师点拨。
教师引导学生找出传染病的共同特点,进一步得出传染病的概念和特征。
(2)传染病的分类
教师展示不同传播途径的传染病图片,引导学生得出传染病按传播途径可分为的四大类型及特点。
2.传染病的传播和预防
(1)传染病的传播
教师展示校内可能引发甲型肝炎传播的图片,引导学生分析甲肝传播的三个基本环节:①传染源:患甲肝的同学或带有甲肝病毒的贝类。②传播途径:同盆取食或取食带有甲肝病毒的贝类。③易感人群:对甲肝病毒缺乏抵抗能力的同学。
(2)传染病的预防
教师通过展示对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等传染病传播的三个基本环节采取有效预防措施的图片,得出预防的三项措施:①控制传染源:如对患者隔离治疗、销毁带有甲肝病毒的贝类等;②切断传播途径:环境消毒、分餐制等;③保护易感人群:增强体质、保持个人卫生等。
(设计意图:案例7以人类历史上几次重大的、极具代表性的传染病发展史为开篇,再由学生辨析展示出的疾病中的传染病,开始传染病的定义、特点和分类的学习。之后,通过传播甲肝的案例分析,学生能认识传染病传播的三个基本环节,进而通过对相关预防措施的图文展示,帮助学生学习有关传染病预防的三项措施,提高学生对传染病的防控意识,以达成学生生命安全和健康教育的目标。)
(五)禁烟忌酒教育
案例8:教师在讲授“远离烟酒”一课时,作了以下处理:
教师展示有关吸烟和酗酒危害的视频或图片,引出本节内容。
1.酗酒对人体的危害
学生探究:酒精对水蚤心率的影响。
学生通过对本实验的探究可以观察到:酒精浓度越高,心率越低。得出结论:酒精对水蚤的生命活动有危害。
总结:(1)过量饮酒会使人体的部分组织、器官和系统受到毒害;(2)酗酒对肝的伤害是最直接且最大的,可引起脂肪肝和酒精性肝炎,甚至出现肝硬化;(3)酗酒会使人的中枢神经系统过度兴奋或抑制,对社会危害极大。
2.吸烟危害人体健康
教师可以让学生课前查阅资料,找到香烟燃烧的烟雾中含有的成分。
师生总结:香烟燃烧的烟雾中含有尼古丁、焦油、一氧化碳等有毒有害物质。
教师展示吸烟者与不吸烟者的癌症死亡率比较数据。得出结论:吸烟者的癌症死亡率明显高于不吸烟者。
师生总结:吸烟对人的循环系统、呼吸系统、神经系统、生殖系统等都会造成不同程度的损伤。
教师讲述:(1)“世界无烟日”;(2)青少年吸烟的危害。
(设计意图:案例8中采用了典型案例和实验研究数据、学生探究实验等,通过教师引导,学生能认识到酗酒和吸烟的危害,以期达到远离烟酒的目的,促使其养成健康生活的习惯。)
(六)禁毒防艾教育
案例9:教师在讲授“拒绝毒品”一课时,作了以下处理:
教师给学生展示有关涉毒明星的图片,再让学生说一说毒品在我国的历史,引出本节内容。
1.认识毒品
教师讲授我国法律对“毒品”的定义,并展示几种传统毒品与当下新型毒品的图片以及有关吸毒者的图片和案例。
师生共同总结毒品的特点:(1)成瘾性;(2)非法性;(3)危害性。
2.拒绝毒品
教师给学生展示近几年青少年的涉毒情况,并给学生讲授防毒措施,使学生加深认识,提高防毒意识,还向学生宣传“世界禁毒日”的有关常识。
案例10:教师在讲授“传染病”中“艾滋病的传播与预防”时,作了以下处理:
在师生共同完成有关“常见传染病”和“传染病的传播和预防”的学习之后,教师展示近年来全球和我国的艾滋病流行情况,以及我国对此的重视和已做出的努力,再让学生试着说出对艾滋病的认识,教师点拨。
学生巩固提升:判断哪些行为会传染艾滋病。
师生共评,解决疑难问题。
(设计意图:案例9中,以当下已经查处的明星涉毒事件导入,激发学生的兴趣。在教师简述毒品成瘾的原理和青少年染毒案例的基础上,让学生认识到毒品的危害,提升自身防毒的意识。案例10中,在师生共同完成有关传染病的学习后,针对当下艾滋病的严峻形势,展开对艾滋病的传播和预防知识的普及,以期达到让学生预防艾滋病的目的。)
三、总结
在初中生物学的教学过程中,我找出了以上10个教学案例,它们都与学生日常的生命安全和健康教育息息相关。从以上的教学实践中可以看出:只要方法得当,学科教学目标和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目标是可以实现完美融合的,教学成效也是十分显著的。这样既避免了初中生的额外课业负担,又有助于培养初中生的健康素养,对健康中国的建设也大有裨益。
(作者单位:兰州市第五十四中学)
编辑:赵文静
新课程·上旬2024年1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