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音乐欣赏课“听、说、唱、动”教学实践

2024-09-03 00:00缪滢滢
新课程·上旬 2024年17期

初中阶段的音乐欣赏课对提升学生的音乐核心素养、增强学生的审美意识与审美能力具有特殊价值。音乐欣赏作为一种听觉艺术,授课时教师应明确展示出欣赏过程的独特性,本着动静结合的理念,有机结合听、说、唱、动等多种学习行为,以此有效激发初中生学习音乐的热情,让其在激励和支持下积极参与到感知理解,并能投入探索实践场景。本文以《卡门序曲》一课教学为例,说明听、说、唱、动相结合的音乐欣赏课教学要点。

一、教学目标

1.从审美感知角度,使学生在多次聆听《卡门序曲》的A、B、C主题中,初步了解和感知管弦乐的魅力,激发其形成对西洋管弦乐的兴趣。

2.从艺术表现、创意实践角度,使学生在听赏《卡门序曲》过程中,以拍手、跺脚等动作回应音乐感受,使学生在类似的音乐体验活动中通过独特的语言形式表现本作品的音乐要素,进行相应的探究与体验。

3.从艺术表现和文化理解角度,使学生认识《卡门序曲》的作者乔治·比才,认知音乐的回旋曲式结构,同时养成良好的音乐倾听习惯。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使学生反复聆听管弦乐《卡门序曲》的A、B、C三个主题,借此初步了解与感知管弦乐所具有的音乐魅力,激发其对西洋管弦乐的兴趣。

在听赏《卡门序曲》的同时,借助拍手、跺脚等动作主动投入音乐体验活动之中,并进行音乐要素的分析、探究。

教学难点:欣赏《卡门序曲》时的动作配合体验,以及对作品内涵的分析。

三、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大镲、三角铁和红布等。

四、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1.教师播放管弦乐合奏《春节序曲》视频,要求学生一边欣赏一边思考:在视频中你可以看到哪些认识的乐器?

学生进行倾听与思考,发现其中包括大提琴、小提琴、长笛、双簧管、铜管、定音鼓、小鼓等乐器。

2.教师介绍西洋管弦乐器的分类,使学生进一步形成对西洋乐器的认知。

教师对学生的倾听与思考结果表示肯定,并基于学生的回答进行汇总整理,明确《春节序曲》是一首融合了民乐旋律与西洋乐器编曲的优秀作品,其中所使用的西洋乐器可以分为以下几组——弦乐器,如大提琴、小提琴等,这些乐器用来演奏旋律;管乐器,如长笛、双簧管和铜管等,这些乐器的功能是表现不同的音乐情绪与节奏。如果细分还可分成木管组和铜管组;定音鼓、小鼓等则属于打击乐器。

3.出示《音乐会邀请函》,激起学生参与课堂的兴趣。

(二)新课讲授

教师让学生初听《卡门序曲》,同步思考问题并将思考结果说出来:本段音乐是欢快热烈的还是抒情优美的?通过聆听本段音乐,你认为音乐表现的是教堂场景还是斗牛场景?

学生作答后,教师让学生自主了解《卡门》的基本情况:歌剧中有三个主要人物,分别是卡门,一位烟草女工;唐·霍赛,卫队下级军官;埃斯卡米洛,斗牛士。唐·霍赛钟情于卡门,并和卡门一同走私烟草,然而卡门和埃斯卡米洛相恋,埃斯卡米洛在一次斗牛活动中获得胜利。在群众欢呼之际,唐·霍赛把卡门杀死并自杀。整部歌剧塑造了卡门这一人物形象,她的死充满了悲剧色彩。

教师讲解:歌剧《卡门》属于法国歌剧史上的经典之作,其是现实主义歌剧形成的重要标志,也是乔治·比才取得最高成就的作品。《卡门序曲》是《卡门》的前奏曲,包括四个音乐主题内容,第四个主题同前三个在音乐情绪上有巨大差别,本次教学暂不涉及。

在此之后,教师与学生共同进入分段欣赏环节,以听为主,以说、唱、动为辅。

1.主题A的学习

教师要求学生听音乐,体会音乐情绪,想象音乐所表现出的场景氛围。

学生被音乐带入西班牙特色的斗牛场之中,身临其境,自觉思考作品的速度、力度、节奏以及情绪等方面的特点。

然后教师出示乐谱,模拍节奏,要求学生回答:第一小节出现几次?再模仿鼓声念节奏型,哪个字最有力度?并要求学生哼唱旋律,在各乐句开始处、结尾处添加拍手伴奏。

在此之后,经过又一次完整视听,教师要求学生明确:这一主题音乐中出现了哪些乐器?运用了何种打击乐器渲染热烈的气氛?

学生作答后,教师继续提问:若你以一种颜色进行主题A色调的表达,你会选择哪种颜色,为什么?

学生给出自己的思考。

最后教师引出接下来的教学内容:大家有没有注意到A主题中间还有B和C?它们的主题情绪又是什么样的呢?

2.主题B的学习

教师要求学生听主题体会情绪、想象情景,分析本段音乐与A段是否相同。

学生感受到音乐中所表现出的场内公牛奔跑以及观众人潮涌动的情形。

接下来学生一边聆听,一边观看教师所出示的图形谱,然后随音乐共同做响指、拍手的律动。

教师提出问题:音乐中出现了哪些乐器?音乐采用什么样的音符来表现,是不是顿音和跳音呢?当表现斗牛场内场景时,音乐是否有有力的、规整的节奏变化?这种变化表明要有重要人物出现,他是谁呢?

3.主题C的学习

学生可在倾听中留意艾斯卡米洛出场时所唱的《斗牛士之歌》,并思考教师所提出的问题:这首音乐表现出的是什么样的斗牛士精神?

学生思考回答:这首音乐有一种既轻松又得意,同时像一位凯旋的英雄式的感觉。

此后教师要求学生试唱旋律,感受一下艾斯卡米洛出场时的心情,并要求学生思考:我们是否可以去掉谱中的附点?接下来大家用跺脚来感受他雄壮、威武的步伐,并随乐哼唱。

(三)巩固提升

1.游戏:情景配对

情景配对游戏以教师为主体展开。具体言之,本课前述三个主题主体教学部分,师生共同感受斗牛过程和音乐创作意图,以及节奏和旋律带给人们的听觉刺激。在本环节,教师可带领学生进一步体会音乐所描绘场景。

教师(模唱旋律):请大家配合教师的模唱,做出欢腾跳跃等动作。

学生做动作。

教师:大家可以跟随音乐做出不同的走路姿势,并分析音乐和哪种步伐是相匹配的。

因为有教师的带动,学生在游戏活动中渐渐放开,尽情发挥。

在此之后,教师提出:大家可以饰演斗牛士或斗牛场中跳舞欢唱的群众。饰演时可进入四种场景,大家可以讨论一下,场景有哪些?

学生回答,教师完善:一是欢腾热闹的斗牛场;二是妇女和儿童唱歌、舞蹈;三是英姿勃发的斗牛士出场;四是悲剧的出现。现在大家可分组自由选择情景、道具,再进行相关场景的配乐表演。

通过这种支持集体参与游戏的做法,学生得到了巩固音乐知识的机会,同时情绪体验也更为愉悦。

2.完整聆听

为了达到理想的欣赏效果,教师可把完整聆听环节分三个步骤进行。

(1)完整倾听序曲并做音乐知识的重新思考

在此教学行为中,教师提出:大家可一边做相应肢体动作一边完整聆听,并在聆听完成后标注主题出现的顺序。

学生遵照教师的要求完成任务,并借此进一步深入了解回旋曲式。

教师(板书总结:a+b+a+c+a):请大家观察这一主题结构图式,思考哪种主题出现的次数最多。

学生:a。

这将让学生明确回旋曲式是主部和不同插部相互交替的表现手法,其结构最少要有互相平衡的五个部分。在回旋曲式之中,各主部在出现之时均不会有过于显著的戏剧变化,很多时候只做变奏方式的调整。如《卡门序曲》中,主部便有三次出现,且仅在第三次有了减缩变化。

在完整聆听的同时,教师还可要求学生同步完成《音乐会邀请函》。

(2)从歌剧角度感受《卡门序曲》

教师提出:刚才,我们比较完整地欣赏了《卡门序曲》中的几个段落。接下来大家来听一听音乐家们如何在歌剧《卡门》中演奏《卡门序曲》,看看它与音乐会上的演奏有何不同。

(教师播放视频)要求学生一边倾听,一边结合板书提示,寻找音乐主题。接下来教师提出问题:歌剧版最后增加了一个主题,这给人带来什么样的感受?

学生:情绪突然间发生了变化,因为有了弦乐的“震音”,我发现了这一点。

教师:是的,大提琴与管乐显现出了悲剧性主题,那么歌剧《卡门》中为什么要加入这段音乐呢?它起什么作用呢?

学生:可以起到暗示剧情以及引导听众进入欣赏状态的作用。

(3)带领学生拓展性欣赏《卡门》中的著名唱段

例如,教师可让学生感受《哈巴涅拉舞曲》的艺术魅力。《哈巴涅拉舞曲》是歌剧《卡门》第一幕的咏叹调,是卡门出场时所唱,作品旋律深入人心,能够体现出卡门的奔放且富有神秘色彩的一面。这样的延伸欣赏,将使学生进一步了解朗诵调、宣叙调以及重唱和合唱等,使其音乐欣赏能力得到更好的提升。

3.介绍乔治·比才

教师通过技术手段向学生介绍作品作者乔治·比才(Georges Bizet,1838—1875),知道其代表作品除本课所学的《卡门序曲》外,还有管弦乐组曲《儿童游戏》《C大调交响曲》等。

当介绍完乔治·比才之后,教师让学生出示邀请函,进入视频音乐厅完整欣赏本作品。

当教学结束后,教师安排供学生选择完成的课下作业。作业可包括以下几方面:一是搜集我国的一些经典管弦乐合奏作品,如《红旗颂》等,然后同学间彼此进行分享;二是聆听更多乔治·比才创作的音乐作品;三是通过网络搜集等形式了解还有哪些作品属于回旋曲式。

五、教学反思

学习西洋管弦乐是初中生音乐学习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次《卡门序曲》的教学中,教师本着拓宽学生视野、增强学生音乐能力的考虑,进行了融听、说、唱、动于一体的活动,并尽力避免各项行为相互割裂的问题,使各项行为彼此穿插,有机融入课堂,总体取得了较好效果。但本次教学仍有需改善之处,如教师应保证音乐情境更适应学生心理,应设计更利于思考的多维度问题,应支持学生多完成情感互动活动等。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在短短的45分钟的课堂上生成更多利于学生发展的教学元素,从而全面锻炼学生的音乐鉴赏、音乐评价与音乐感知能力。

(作者单位:福安市溪潭中学)

编辑:陈鲜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