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七年级语文上册中的一篇课文,这是鲁迅先生于1926年写的一篇回忆童年生活的散文,是作者儿童时代生活的恋歌。作者通过回忆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故事,表达了鲁迅先生在儿童时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对知识的向往以及活泼、天真、烂漫的感情,并且对旧体制下阻碍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刻板教育制度表现了不满。
【教学目标】
1.在文本品读中形成文化自信。
2.在交流与表达中学会语言运用方法。
3.在分析与归纳中培养思维能力。
4.在鉴赏与感受中进行审美创造。
【学情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刚刚踏入初中,对鲁迅先生的文章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笔者针对七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学习情况设计了针对性的教学方法,以启发教学为主,帮助学生了解本课内容,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1.带领学生学习文章中描写景物的手法,了解如何准确地表达动作、如何有条理地进行写作,了解写景的基本原则和常用手法。
2.通过复述课文,学习本文选材、组材的技巧。
教学难点:
1.带领学生从文章的整体和部分中找到中心思想。
2.理解美女蛇在文章中的作用,了解插叙。
3.思考三味书屋这部分所涵盖的思想内涵,理解这部分的重要字词。
【课前准备】
教学器材: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以启发教学为主,配合问答法和讲授法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播放歌曲《童年》,在歌曲播放的过程中,教师进行旁白解说:童年对每个人而言都是难忘的,童年的小伙伴、童年的梦想、童年的游戏是许多人记忆深处的珍贵宝藏。鲁迅先生是我国伟大的文学家,通过对儿时生活的回忆,鲁迅先生为后人留下了优美的散文,文章字里行间都流露着鲁迅先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生活的热爱。这节课就让我们和着优美的旋律一起走进鲁迅先生的儿时时光,感受鲁迅先生的童年。
二、了解作者及作品
教师:请同学们看投影,这张照片上的人物就是鲁迅先生(播放鲁迅先生的照片),鲁迅先生原名周树人,字豫才,他是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被世人所熟知的小说集有《彷徨》《呐喊》,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本文选自《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朝花夕拾》中的散文,形式多样,笔法灵活,抒情之中见讽刺,叙述之中显深意,严肃的内涵常以幽默诙谐的语言表达,构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三、初步探索
教师:请同学们看一看本文题目当中是否有主语呢?
学生:没有,题目中省略了“我”。
教师:是的,在我们学习之前,请同学们从题目中想一想,作者可能会从哪几个方面去写这篇文章呢?
学生1:鲁迅先生可能想要让我们看到百草园的精彩景象,以及儿时是如何在百草园生活的。
学生2:鲁迅先生可能想要让我们了解三味书屋,并且让我们看到是怎么在三味书屋学习的。
学生3:鲁迅先生想要告诉我们,他是怎么离开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
教师:同学们说得都非常好!那么接下来就让我们进入课文,看看鲁迅先生到底想要告诉我们什么呢?
(播放文章的录音范读)
四、初步朗读
教师:现在请同学们翻开课本,让我们一起来跟着录音听一听这篇文章,请你在听的同时用笔画出不认识的生字生词,并进行标注,再想一想文章分为几部分。
(学生边听朗读,边用笔画出生字词)
教师:听完了录音朗读,相信同学们已经对文章有了初步的了解,老师也在这里标出了一些生字生词,请同学们跟着幻灯片上的拼音标注一起来念一念吧。
(投影播放:确凿、菜畦、斑蝥、人头攒动、攒钱、敛、脑髓、秕谷、蝉蜕、书塾、宿儒、半宿、星宿、倜傥、拗、豁达、豁口、荚,学生跟读)
教师:非常好,那么请同学们现在来告诉老师,这篇文章分为几个部分呢?
学生:两个部分,分别是百草园部分、三味书屋部分。
教师:那么接下来,就让我们看一看这两个部分到底讲了什么吧。
五、拼读设计
(一)分析“百草园”部分
教师:从文章中我们可以发现,“百草园”并不是一个有着精细装饰的建筑,而是一个十分普通,甚至有点荒凉的园子,园子中连花都没有一株。但是,在阅读文章后,我们却并不会感到荒凉,而是觉得乐趣无穷,这是什么原因呢?让我们来看看鲁迅先生是怎么描写的呢?又为什么这样写呢?
教师:请同学们告诉老师,文章中哪些自然段描写了“百草园”?
学生:第1~8自然段。
教师:那么同学们再想一想,鲁迅先生是从哪些方面来描写百草园的呢?
学生:鲁迅先生是按照四季变化来写的,先写了春、夏、秋季,后写冬季。
教师:非常好!那么同学们再想一想鲁迅先生在描写“百草园部分”时,都从哪几个方面体现了百草园是“我”的乐园的?
学生:从乐景、乐闻、乐事三个方面体现的。(教师给予引导)
教师:非常好!看来同学们对文章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想一想第1自然段有什么样的作用呢?在这一段落中说百草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这句话有没有什么矛盾的地方呢?请同学们分组讨论。
(学生分组讨论,教师进行提问)
学生:第1自然段的作用是点题,鲁迅先生想要表明百草园是他童年时期的乐园。说百草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并不矛盾。前一句话是从大人的角度来看的,后一句话是从小孩子的眼光来看的,所以不矛盾。
教师:是的,前一句话中“确凿只有”,明确其中并无动人之处;“似乎”,已经过了许多年,所有的印象也都有些淡薄,表示作者并不确定自己是否还记得清楚。后一句中,对于儿时的鲁迅先生而言,百草园是乐趣无穷的、新奇有趣的,儿童的天真烂漫、无拘无束能够在这里得到体现。因此这两句话并不矛盾。
教师:请同学们继续分组讨论,想一想作者是怎样描写百草园的景物的呢?
(学生分组讨论,得出结论)
学生1:用“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是为了强调下面“单是”的内容。
学生2:视觉上有“碧绿的菜畦、紫红的桑葚、肥胖的黄蜂、高大的皂荚树,何首乌有臃肿的根”等;听觉上有“鸣蝉在树叶里长吟,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触觉上有“光滑的石井栏”;味觉上有“又酸又甜的覆盆子”。
学生3:从作者描写景物的顺序来看,可以发现作者先写了整体的绚丽,后写了局部的趣味,从整体到部分进行互相映衬。写植物的时候,由低到高;写动物的时候,由高到低。
学生4:从作者描写季节的角度来看,桑葚、菜花象征着春季,蝉鸣象征着盛夏,蟋蟀的叫声象征着秋后,和文章中的冬季共同组成了四季。
教师:同学们太棒了!总结得都非常详细,从文章中可以看到那菜畦、桑葚、黄蜂的色彩是鲜亮的,鸣蝉、油蛉、蟋蟀的吟唱是动听的,覆盆子、桑葚的味道是香甜的,还有各种各样的动物,多么有趣。可是同学们,文章又为什么要写美女蛇的故事呢?
学生:美女蛇的故事很吸引作者,也为百草园增添了神秘色彩。(此处略有难度,教师可以给予引导)
教师:非常好!那么下面让我们再来看一看作者是怎么描写“三味书屋”的呢?
(二)分析“三味书屋”部分
教师:请同学们一起读这部分,边读边思考第9自然段所起到的作用,想一想该自然段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学生:第9自然段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它表达了作者对百草园的无限怀念。
教师:非常好!那么现在请同学们进行分组讨论,从文章的描写当中,你认为作者在三味书屋的生活中有着怎样的感受?“三味书屋”部分与n2JJEoKWAFmaJB4/lsUmuw==前面的“百草园”部分是一种怎样的关系?
(学生分组讨论,教师要尊重学生的表达,通过讨论,可以总结文章的主题思想)
若学生讨论后回答不上来,教师可以提出以下问题进行引导:
教师:同学们,作者主要描写了在三味书屋的哪几件事呢?
学生:主要写了拜师、问师和念书。
教师:非常好!请同学再仔细想想,作者在儿时对三味书屋的布置和拜师有着怎样的感受呢?
学生:和在百草园玩耍的新奇感是不同的。
教师:那么作者又是如何理解先生不回答“怪哉”的问题呢?
学生:在私塾学习的过程中,先生一般都要求学生学习固定的书,书外的内容对先生而言是无学习的必要的,并且提问的人是一个刚刚入学不久的学生,先生认为其不务正业,所以先生并不回答并且有动怒之意。(针对学生的这种回答是否正确,教师不需要给予一定的正误之分,学生回答合理即可,教师需要尊重学生的思维发展)
教师:同学们都有着自己的见解,非常棒,那么现在请同学们想一想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呢?
学生:先生方正、质朴、有学问,但是并不愿意回答和书本无关的问题。先生教学严谨认真,不断地增加教学内容。先生相对而言是比较和蔼的,虽然开始严厉,但后来有所好转,并不体罚学生。先生读书也很投入。
教师:是的,鲁迅笔下的这位“先生”个性是丰富的,在过去,私塾先生管理学生大多都用罚跪和打戒尺的方式,但是三味书屋的先生却并不经常用此类方法,可以发现先生对刻板的教育方式也持保留态度。
(三)作业布置
1.复习本课的生字词。
2.仿照“学院捕鸟”的动作描写手法,仿写你玩某种游戏的过程。
3.课后阅读《朝花夕拾》,深入了解鲁迅先生的童年生活。
【总结】
在教学中,笔者根据七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设计了启发教学引导学生进行学习的教学方法,通过实践发现大部分学生能较好地掌握本节课的内容,感悟鲁迅先生热爱大自然、热爱自由的情怀,取得了不错的教学效果。
(作者单位:西北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
编辑:张国仁
新课程·上旬2024年1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