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起青蘋浪成微澜

2024-09-03 00:00:00杨启舫
人民音乐 2024年8期

“风起于青蘋之末”出自战国末期文学家宋玉的《风赋》,原意指风从青蘋草尖上吹过,而后汇集成大风。“浪成于微澜之间”是指原本细小的涟漪经过不断汇流交融后发展为滚滚巨浪。

12年前的2012年5月16日,当第一期全国优秀青年词曲作家高研班(以下简称“高研班”)在中国南海之滨的广东东莞塘厦镇拉开帷幕的时候并没有引发人们太多的关注。来自全国各地的31位学员在6位业界专家的陪伴下开始了为期6天的研修之旅。对歌曲创作的传道、授业、解惑,专家们不遗余力。而学员之间对作品的交流、欣赏、剖析更是每每进行到深夜。对于这种既有高屋建瓴的宏观引导,又有针对每一位学员作品一对一会诊、修改、实操的过程。所有的学员都禁不住在心中庆幸“来着了”。那些天,大家感觉每天24小时的时间根本不够,无论课堂、餐桌、寝室,还是采风途中,优秀歌曲的创作是说不完的话题。人们带着希望而来,怀着梦想而去,就像一缕缕清新的风汇聚在南方小镇塘厦的“青蘋之末”,给中国的音乐创作带来了青草的芳香、晨露的甜润。而这阵清爽的风,也在广东东莞之侧的南海大鹏湾留下微澜,继而成为后来引领全国青年音乐人才创作热潮的巨浪。

高研班是青年音乐才俊的大聚会,是把青春梦想唱成歌谣的孵化器,是中国当代青年音乐人出发与回家的大本营,是发现和推举新时代不同省市地域、不同行业职业、不同音乐风格类型青年音乐人才的大舞台。因而有人把高研班一路走来的12年走过的印记称作“青春足迹”。身为一名歌词创作者,我有幸在第六期(福建漳州),第七期(四川凉山),第八期(江西井冈山)以专家的身份参与其中。这是我四十多年创作历程中一段难忘愉悦的回忆。每一次走进高研班,都会在那些初次见面的问候中发现早已关注到的名字,以及在他们名字后面那一首首熟悉的歌曲。优中选优的高研班无疑是卧虎藏龙的,与他们交流的过程是我学习提高的过程,品读他们的新词总会有种满口余香的感觉,试唱他们的新歌常常令我忍不住击掌。尽管年龄上虚长几岁,但与他们的交流不存在任何障碍,在“炮火连天”“刺刀见红”的作品剖析会上,我会把认为有待提高和修改的作品意见直截了当、毫不留情地和盘托出,也会对那些让人眼前一亮、心头一振的佳作不吝赞美、奉献膝盖。

毫无疑问,高研班的音乐如今已经蔚然成风了。我虽然没能见证到它在青蘋之末的源起,却有幸看见了它从微澜到巨浪的过程。就是在这一路火花闪电地边走边唱边碰撞中,我与他们中的许多人成为了创作上的合作伙伴乃至生活中的益友。这是我参与高研班工作的最大收获,对于这份收获,我要特别地感念高研班的创办者中国音乐家协会,感谢他们高瞻远瞩地实施了这项堪称鸿篇巨制的“中国青年音乐家培训工程”,感念那些为了高研班的发展壮大而12年如一日默默奉献的那一群人。感念为每一届高研班、特陪班精密筹划、亲力亲为、殚精竭虑的熊纬秘书长,以及甘当绿叶、默默奉献、亲和若邻家大姐姐般的班主任于萍。感念中国音协不同部门之间的领导和同事们和谐互助、协调作战的正念和定力。就是这样一群让人见了如沐春风的人,共同坚持做了这样一件让人感觉如沐春风的事。

正如韩新安书记在为高研班十周年纪念画册《青春足迹》所撰写的前言中说的那样:“高研班是中国音协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打造优秀创作队伍、繁荣音乐创作的重要工程之一,也是中国音协践行‘坚持与时代同步、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以精品奉献人民、坚持以明德引领风尚’的具体实践。”在这次久久为功的实践过程里,正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征程开启,高研班可谓生逢其时、生正逢时。而最令人欣喜的是,几乎在近年来每一个重大历史节点和盛大节日庆典的时候,都能够听见他们创作的音乐作品。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讴歌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助力脱贫攻坚的实现,歌唱中国梦的美好,乃至连续几届的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中国音乐金钟奖、文旅部“文华奖”、解放军文艺奖、中宣部第五、六、七、八批《中国梦》主题新创作歌曲、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第二届主题音乐优秀作品以及“中国当代歌曲创作精品工程(2017—2023)——‘听见中国听见你’年度优秀歌曲推选活动”等等国家级重大奖项中,高研班同学的身影从来没有缺席。

12年,古人称之为一个流转。在这个流转中,高研班从塘厦开始,走过重庆、漳州、井冈山、大凉山、遵义、泉州,历经了一个见山见水的过程。给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2021年在四川大凉山举行的少数民族优秀青年音乐人才高研班。这是中国音协打造的高研班品牌中,首次专门为少数民族词曲创作人才开办的培训。来自西藏、新疆、云南、广西等少数民族聚居区的47位学员汇集了彝、壮、回、满、维、苗等多个不同的民族。当天南地北的民族兄弟姐妹用不同特色的民族语言共同唱起同一首歌的时候,对我产生了一种强烈的冲击和震撼。在这一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涵被体现得如此具体和生动。记得那一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刚刚召开不久,而边疆和少数民族地区有着大量、丰富多彩的音乐宝藏。中国音乐家协会的高研班审时度势地把握住这一契机,把关注点投向偏远省份和少数民族地区,不仅给民族音乐提供了展示的平台和通道,同时也让更多内地的音乐人开阔视野,让不同地区的音乐元素在一起碰撞出火花、产生新的灵感。我也特别地留意和关注到,正是从那一届高研班举办开始,许多年轻的少数民族词曲作家开启了更加广阔的视野,积极投身到了关于家、国、民族团结等主题作品的创作中,并且结出了许多优异的成果。

一群人、一条心、一件事、十二年,这种难能可贵的坚持与全心全意的精心投入,让中国音协的高研班从一个探索性的项目成为业界广泛关注、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品牌。一批又一批青年音乐创作人才从祖国的四面八方向这里靠拢汇聚,又从这里源源不断地成长输出,成为中国音乐创作的中坚力量和领军人物。这种带动效应产生的结果远不止是一批新歌、好歌的诞生与流传。它是中国音协在履行“做人的工作”这一核心任务上作出的大胆尝试和有益探索。高研班的成功举办还在于它团结了一大批有利于体制之外的优秀青年音乐人,让他们有了找到组织的归属感和回家般的温暖感受。截至目前,还有一批新兴音乐团体的音乐人通过音协组织的帮助与推荐获评了以往只有在专业团体内才能得到的中、高级职称。而在每一期的高研班上,除了对学员进行业务培训和作品交流,音协组织者还始终把青年音乐人的创作实践与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结合起来,与新时代文艺肩负的职责使命和创作贯通起来。通过准确把握时代主题和历史方位,深刻理解人民多样化、多层次的精神文化需求,努力实现艺术理想与时代召唤的统一。

高研班学员在思想上的升华和家国情怀的注入,也带动了在创作形式、题材、体裁、风格、手法上作出新的突破。而高研班在整体氛围上所追求的和谐、温馨、团结、快乐目标,又让每个人有机会张扬个性、展示自我。在这里,每一张面孔都是生动鲜活的,每一次过程都是独特难忘的。为了表达对这份美好的敬意,我把这种心情写成了一首歌词,题目为《独家限定》:

风起于青蘋,花开有声,

浪成于微澜,水到渠成。

十二年、一流转,音符的脚印,有歌为证。

彼此用心照亮,一路上有人提灯。

投我以桃李,报之春风,

回眸时处处,姹紫嫣红。

再相逢,更大声,世界为我们,侧耳倾听。

今天谈论流行,必定是有你芳名。

当年扶上战马,今天更送一程。

轻轻一声叮咛,不止温暖三冬。

每张青春面孔,都是最佳表情,

每份岁月歌单,都是独家限定。

笔者把歌词在今年5月于北京举办的“新时代词曲创作领军人才高研班”的开班仪式上朗读后,得到了大家的响应。近日,由高研班上的薛永嘉作曲,祝家家、张濛演唱,吴英仲编曲的歌曲已经在QQ音乐等平台上线。歌声里,我又重温了在高研班里那种彼此点燃、相互照亮的高燃状态。

笔者认为,历时了12年的中国音协高研班,应该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音乐界规格最高、历时最久、成果最多、惠及层面最广,以及最具有系统性的音乐创作人才培养和繁荣音乐创作的重大工程。它把一大批已经在业界崭露头角或具有潜质的年轻优秀音乐人才集合到一起,放大到国家平台的高度上定向培养、提升、引领与规范,然后形成合力,以方阵与集群的姿态再次出发,进而创作出一大批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自觉为人民抒写、为时代放歌的优秀音乐作品。

我们有理由期待这股起于青蘋的旋律之风越吹越远,也祝福这朵成于微澜的音乐浪潮更加澎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