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在潮汕传统文化的浸染中成长,展现出对潮州锣鼓极高的演奏天赋;他将潮汕人具有的精气神融入鼓槌中,演奏风格潇洒自如,极具艺术感染力;他立足岭南文化,带领广东民族乐团活跃于世界舞台之上,展现中国民族音乐文化的独特魅力。他就是有“南国鼓王”之称的鼓乐演奏家陈佐辉。
陈佐辉是中国当代杰出民乐演奏家,文化部优秀专家,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副会长,广东民族乐团前团长,中央音乐学院、中国音乐学院客座教授。在其艺术生涯中更是有着众多的高光时刻:如早在青年时期就曾获“首届广东音乐全国邀请赛”一等奖(1987年)、“首届山西国际锣鼓节”金奖(1991年)等荣誉,在“庆祝澳门特别行政区成立大会”上领奏鼓乐合奏《龙腾虎跃》以及庆祝澳门回归祖国演出(1999年)中的亮相更是令他引以为荣,此外他还获得“文化部优秀专家”(2014年)、“第七届华乐论坛杰出民乐演奏家”(2018年)等称号。
陈佐辉自幼深受潮汕文化浸润,他以独到的艺术视角与革新精神,对潮州锣鼓进行深度挖掘与重塑,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保持传统文化底蕴的同时,赋予这一传统锣鼓艺术形式以崭新的生命力。虽然凭借潮州锣鼓蜚声中外,但成名后,他不断突破自身演奏的“舒适圈”,通过博采中西方鼓乐演奏技艺,逐渐形成极具个人特色的演奏技法和鼓点气韵,即潇洒自如的槌法与音乐内涵达到形神合一。除此之外,陈佐辉立足岭南文化,带领广东民族乐团活跃于世界舞台之上,诠释中华传统音乐文化的独特魅力,即便退休之后,仍秉承着对优秀文化传承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尽心竭力地进行潮州锣鼓方面的教学,进一步促进和弘扬中国“非遗”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本文将从陈佐辉鼓乐成长的主要阶段、演奏艺术的特色及创新、锣鼓艺术的传承与发展等几个方面来探究其多彩的鼓乐人生。
一、情定锣鼓:成长路上的积累与蜕变
(一)初遇“潮州锣鼓”— 迈向“专业院校”
陈佐辉出生在一个潮汕文化浓重、充满艺术氛围的书香家庭,父母都在当地小学教书。每有空闲,父亲就会奏起潮州二弦、椰胡或是扬琴。在这样自由愉悦的氛围中,陈佐辉也自然地对音乐产生了强烈的兴趣,小学时就会唱潮剧、弹秦琴、敲锣鼓,并在学校组建的潮剧宣传队里打鼓。到了中学,他便展露出出众的演奏天赋,凭借七场现代戏《艳阳天》全剧司鼓一鸣惊人。
此后,陈佐辉得到潮剧团黄祥煌、蔡建臣先生以及罗植藩老师的悉心教导,他们一致认为这是个难得的打鼓苗子,鼓励他报考专业院校继续深造。 1977年,陈佐辉不负众望从三百多名考生中脱颖而出,成功考取汕头戏曲学校(现汕头文化艺术学校)潮剧司鼓专业(三年制共招3名),一边系统规范地学习潮剧锣鼓,一边学习和声、配器等课程。在丁增钦老师的精心教导下,陈佐辉的演奏技术得到突飞猛进的提高,特别是他在舞台上神采奕奕、激情昂扬的演奏状态,尤其令老师欣赏,遂建议其从潮剧伴奏转向舞台表演。于是,陈佐辉又拜入第三代鼓师陈镇锡门下专研潮州大锣鼓。
或许,当时的陈佐辉并不清楚学习锣鼓后的未来发展如何,但早年的兼收并蓄、刻苦磨炼,为其后来的音乐之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兼收并蓄,厚积薄发
1980年,改革开放的春风迎面而来,广州作为迎接时代潮流的前沿,开始掀起新思想、新文化的热潮,音乐文化领域中以港台歌曲、爵士乐为代表的西方音乐等进入到大众生活的视野中。刚刚从汕头戏曲学校毕业的陈佐辉,前往原广州乐团(现广州交响乐团)任职,因乐团缺少打击乐手,他需要同时兼顾民乐队和交响乐队的演奏排练。一下子从民族打击乐领域里的“尖子生”变为西洋打击乐里的“插班生”,这巨大的落差让初入社会的陈佐辉有一种前所未有的危机感。于是,他拜时任交响乐队打击乐首席的黄维生先生为师,研习西洋打击乐的演奏技法,并很快在勤学苦练和大量舞台实践中触类旁通,游刃有余。
白天,陈佐辉全情投入于乐团有序的排练之中,入夜,他则奔走在广州城区最炙手可热的音乐茶座或歌舞厅打爵士鼓,丰富多样的艺术实践让陈佐辉逐渐从专攻潮州锣鼓的专才成长为精通中西方鼓乐演奏的“多面手”,并为其日后的成长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陈佐辉凭借自己的努力将“挑战”化作“机遇”。1988年,年仅2 8 岁的他与西安鼓乐演奏家、作曲家安志顺先生和中央音乐学院打击乐教授、教育家李真贵先生作为国内老中青的代表,一同去日本参加了国际打击乐艺术节。他演奏的潮州大锣鼓《抛网捕鱼》、潮州小锣鼓《画眉跳架》、庙堂鼓乐《四韵调》等作品技惊四座。1991年,他凭借演奏潮州大锣鼓获首届山西国际锣鼓节锣鼓艺术项目比赛“金奖”,开始闻名于国内。在日本期间,陈佐辉受到两位鼓乐演奏家的倾心指导,对潮州锣鼓的演奏技巧有了更加细腻的艺术处理。此后的从艺道路中,他有幸受到众多打击乐名家及前辈的提携栽培,如1989年,他曾得到打击乐演奏家李民雄先生的指点,不仅就打击乐作品《龙腾虎跃》与潮州打击乐演奏技巧区别等问题得到指点,先生更毫无保留地将自己的演奏体会和技法传授给陈佐辉。深得先生真传,加之无数次地练习和感悟,1999年,陈佐辉以磅礴气势领奏《龙腾虎跃》,为祖国庄严宣告澳门回归的盛世强音,那一刻,他手中鼓槌挥打的不仅是欢庆回归的雄浑乐章,更是中华儿女心中那份对国家统一的自豪与希冀。
潮汕文化滋养了陈佐辉坚韧不拔、不惧挑战的艺术品格。凭借自己多年的探索和努力,他大胆创新,借鉴西方打击乐演奏技法,逐渐成为中国代表性的鼓乐演奏家!
二、鼓声飞扬:艺术之路上的探索与创新
陈佐辉在坚守鼓乐传统的同时,将自身独到的见解和创意融入其中,逐渐塑造出别具一格的演奏风格。同时,他大胆探索中西打击乐器的交融互鉴,既尊重历史积淀,又不失创新意识,创作和演奏出众多体现时代精神的鼓乐艺术作品。这种融合创新主要表现在:其一,他创造性地将运槌技法融入鼓点节奏之中,通过系统性规范司鼓指挥动作达到形神兼备,使潮州锣鼓更具艺术观赏性;其二,他积极参与不同类型作品的创作,并擅长运用传统锣鼓演奏曲牌、中西打击乐器结合等多种形式,不断丰富和拓展中国民族鼓乐作品。
(一)遐迩一体 心手相应
潮州大锣鼓作为听觉与视觉艺术的结合体,意味着作为“乐队指挥”的司鼓的动作既不能夸大所渲染的音乐氛围,又不能使鼓点与音乐相互脱离,否则易成为“花拳绣腿”,降低艺术观赏性。而潮州锣鼓的传统运槌法较为繁琐,且缺乏较为明确的分类及整合,导致司鼓者在学习和演奏中难以全面掌握及灵活运用。因而,在传统演奏中常出现鼓点与音乐旋律的结合不够连贯,且忽略指挥动作与身段步伐的协调性的问题,从而很难达到演奏技法与音乐表达融为一体。凭借个人丰富的实践经验,陈佐辉创造性地将繁复的运槌技法归纳整合为摇槌类和摆槌类两大类别,共包含十个动作,并将这些运槌技法融入鼓点演奏之中,使鼓点节奏与音乐旋律的连接更加深入和连贯。同时,他强调指挥动作的“合理化”,即追求肢体的自然协调与线条美,避免过度装饰,力求实现视觉美感与音乐表现的和谐统一。他主张采用左脚前右脚后形成的丁字步,这种步法既可以实现身体的多向移动,又可以在动作转换时灵活调整重心,与上身的运槌动作和指挥动作相协调,使得演奏者的指挥动作流畅自如。
通过对传统的深入体悟和创造性的理论思考,陈佐辉在多年的艺术实践中逐渐形成极具个人特色的表演风格。如在《关公过五关》的序引中的《思兄》乐段,他手执京板,单槌击鼓,落槌干净利索,在步伐与手势之间转换重心,使动作线条流畅统一,展现出对运槌技法和鼓点配合的高超掌握;与此同时,他眼神威严,目光如磐石般坚定,透过对节奏的精细把控与力度的灵活运用,突出关羽气宇轩昂的武将风范。透过形神兼备的处理,完美地刻画出乐曲沉稳儒雅、雄浑豪放、刚柔并济的音乐气质。使他的演奏达到可“无气不成声,无情不感人”的艺术境界。
陈佐辉对潮州大锣鼓演奏艺术的深化,不仅体现在他对传统技法的深入挖掘与精准把控,也体现在其丰富了传统鼓乐演奏艺术的多样性,有效地应对了传统技法面临的困境,在传承锣鼓风韵的同时又敢于彰显个人特色,促使潮州锣鼓艺术在保持传统精髓的同时,朝着更加现代化、易于接受和更具观赏性的方向发展。
(二)植根民间沃土 冲破传统桎梏
创作不能脱离民族根基,必定植根于民间沃土,才能贴合现代社会民众的审美观。陈佐辉在1986年的作品《社庆》中打破了传统锣鼓的框架,对潮州大锣鼓进行了革新性的创作实践。一方面深入挖掘并创造性地转化了传统锣鼓科介「大锣相思锣鼓」和「排阵锣鼓」的演奏形式,融合了西方打击乐的节奏韵律,通过鼓点强弱的变化刻画出人们在舞动时摇摆不定的欢快场景,描绘出一幅潮汕人民为庆祝乡社获得大丰收而载歌载舞、欢歌笑语的集会画面。另一方面,陈佐辉将爵士乐中的摇摆节奏元素融入潮州打击乐体系中,尤其在描绘乡社庆祝丰收场景及模拟踩高跷舞姿的动态时,成功地将爵士鼓的典型摇摆节奏型“|冬 大|七冬 大|冬冬 大冬| O冬 大|”经过解构与重组,转化为潮州打击乐节奏型“|谷 仄|七谷 仄|谷谷 仄谷|七谷 仄|”,通过左直摇与右直摇交替的演奏技法以及对潮州本土打击乐器如大钹、小钹、深波、亢锣、月锣和空空(钦仔)等的综合运用,展现出潮汕人民坚韧不拔、兼容并蓄、包容豁达的优秀品格。这种创新性的融合,不仅赋予乐章以鲜明的节奏律动,也为即将上演的排场锣鼓做铺垫,预示着一场盛大的音乐狂欢即将拉开帷幕。
以此为发端,陈佐辉的创作在探索和拓展东西方打击乐的多样化交融方面作出了诸多有益的探索。2020年,他在创作潮州锣鼓乐《春暖花开》时,进一步尝试将潮州大锣鼓与中国民族打击乐器和西方定音鼓、通通鼓等进行深度融合,通过排鼓独奏和节奏型的复杂变化,通过西洋打击乐器来强化的中低音域音响。乐曲节奏采取了从2/4拍到3/4拍再到2/4拍的转换,这一节奏上的动态变化如同乐思的呼吸起伏,赋予作品丰富的韵律与内在动力。而第14小节处通通鼓的适时加入,将争分夺秒的紧迫感直观而生动地传递给每一位聆听者,同时预示着其后高音潮州大鼓的出现,逐步将乐曲的急切情绪推入高潮。这种别具匠心的组合方式无疑是对潮州锣鼓艺术内涵的一次深度挖掘与拓展,它以新颖的表现手法,巧妙地将传统元素与现代审美理念相融合,同时也展示了陈佐辉在继承传统技艺精髓的基础上,积极探索打击乐演奏的现代转型和创新表达的可能性。
陈佐辉作为中国鼓乐演奏家中集创作与演奏于一身的典型代表,不仅倾心创作了《社庆》《春暖花开》《醒狮鼓乐》等多首脍炙人口的鼓乐作品,还录制出版了《潮州锣鼓音乐》《喜乐登楼》《中国敲击乐发烧天碟》(两辑)和《神州鼓魂》等锣鼓乐演奏专辑系列唱片。其中最具影响力并获评“国乐艺术成就奖”的是《陈佐辉锣鼓乐》合辑珍藏版LP黑胶唱片,收录了如潮州锣鼓乐经典名曲《画眉跳架》、打击乐协奏曲《凤凰涅槃》、山东吹打乐《万年欢》等鼓乐名曲。由此可见,陈佐辉在长期的舞台实践和演奏中不断深化鼓乐演奏技法,在创作中持续吸取西方打击乐器的节奏韵律,与中国传统鼓乐相融合,并主动尝试突破传统锣鼓演奏形式,凭借着扎实的理论创作基础和高超的鼓乐演奏技法,不断丰富和拓展中国民族打击乐的表现形式和艺术感染力,展现中国民族传统打击乐的独特韵味与当代风貌。
三、乐以教和:在民乐发展中的坚守与传承
(一)立足岭南,走向世界
21世纪初,全球职业乐团的发展开始步入多元化、全球化的新时代,即在保留经典曲目的同时更加注重音乐类型的多样化,进行多种音乐改编和创作,以满足不同观众群体的需求。此时,国家也开始加大对文化艺术产业的支持力度,出台一系列政策鼓励乐团发展,鼓励民族音乐的传承与创新,通过国际巡演、文化交流项目,使中国民族音乐走向世界舞台。
2001年,41岁的陈佐辉受命出任广东歌舞剧院民族乐团(现广东民族乐团)团长。面对乐团竞争与品牌差异化、艺术创新与传统继承的使命同市场开拓与迎合观众欣赏口味的矛盾,陈佐辉非但不气馁,反而放眼于东西方音乐文化的交融,从市场多元化需求的角度寻求自身在众多艺术团体中树立鲜明的品牌形象,突出岭南音乐的独特风格,彰显出其作为专业领导者的气魄和能力。在他的带领下,乐团不断完善管理制度,坚持对岭南地区的传统音乐曲目进行挖掘、记录、整理和改编;不断地广纳优秀人才,优化乐团队伍的年龄结构,逐渐培养出一批技艺精湛的演奏家;配合广东民族乐团丰富的器乐资源,活化潮州大锣鼓传统曲目,实现创新型转化;借助广东民族乐团的创编能力,创作出贴近生活和时代,引领风尚的岭南音乐作品。
2002年开始,广东歌舞剧院民族乐团(广东民族乐团前身)率先在全国创立“民族音乐季”演出机制,标志着乐团发展开启了职业化道路。自2002年至今,乐团已经累计排练演出三千余首作品。多年来,陈佐辉率领乐团不断拓展乐团的演出渠道,加大对外文化交流,如2007年受文化部委派赴台交流,以潮州大锣鼓《喜乐登楼》及西安鼓乐《鸭子拌嘴》《老虎磨牙》等作品进行巡演;2017年,开展德国五城市巡演,先后于柏林爱乐音乐大厅与德累斯顿国家歌剧院奏响《春满渔港》,向世界展示中华鼓乐艺术的壮丽画卷。多年来,陈佐辉携广东民族乐团演出足迹遍布全球,让更多岭南音乐风格的传统曲目和现代作品得到广泛的传播和弘扬,对中华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播和推广具有积极的促进意义。
在陈佐辉卓越的引领下,广东民族乐团稳步崛起,2011年,乐团成为中国大陆地区除中央民族乐团、上海民族乐团外的第三个事业二类和独立建制的艺术团体,现已跻身中国最具实力的表演艺术团体之列。
(二)不忘初心 薪火相传
陈佐辉以其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矢志不渝的挚爱与担当,照亮了潮州锣鼓艺术薪火相传的道路。他深知,文化之根脉源于童心之初育,传统之延续赖于青黄之相接。故而,陈佐辉始终秉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要从小抓起”的信念,在余暇之时,与孩童们一同排练,以生动的教学示范,激发学生们对打击乐器的浓烈兴趣,使他们在节奏中领略民族锣鼓乐器的韵律之美。
在青年打击乐者专业进阶之路上,陈佐辉先生更是无私奉献,诲人不倦。他踏遍华夏名校,亲赴各大高校举办打击乐大师班,以渊博的知识底蕴与精湛的技艺,倾囊相授。无论是中央音乐学院的殿堂,还是香港演艺学院的讲台,乃至海峡两岸的音乐学府,都留下了他孜孜不倦的身影。随着教学的深入,陈佐辉注意到有关潮州锣鼓演奏技法方面的权威教材较少,于是会同李真贵先生编著《潮州锣鼓大鼓演奏技法》一书。该教材通过生动的槌法图片和详细的文字阐述,在保证专业性的前提下又体现其通俗易懂的特性,为潮州锣鼓的传承和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尤为可贵的是,陈佐辉心系故土,情牵母校,于汕头文化艺术学校设立大师工作室,定期亲临指导,示范锣鼓技法,解答学子困惑。他以无比的耐心与严谨,雕琢每一位学生的锣鼓演奏技艺,助力他们在音乐道路上勇攀专业巅峰,一场场“陈佐辉与母校师生——潮州锣鼓乐专场音乐会”如《社庆》《四韵调》《狮子戏球》等曲目的精彩演绎,无不彰显着他深耕细作、桃李芬芳的教育硕果。
陈佐辉始终坚守以中华传统优秀文化为“根”、以中华民族鼓乐为“干”、以潮州锣鼓乐为“枝”的演奏理念,其心矢志不渝,在华夏鼓乐艺术的瀚海中持续笃行致远,用双槌敲响中华传统文化的鼓乐之声。可谓是:以槌为笔,谱写鼓乐篇章;以槌传声,奏响鼓乐神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