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琴,一件兼具民族性和世界性的独特乐器,它因民族性而丰富多彩,更因世界性而紧密相连。中国的扬琴(Yangqin)与匈牙利的钦巴龙(Cimbalom),尽管远隔千里,却因共同的基因有着跨越地域的“亲缘关系”。二者分别在各自的音乐文化土壤中繁衍生息,铸就独特风貌,同在百年发展历程中实现了从传统民间乐器向经典艺术殿堂华丽转身的非凡成就,以其深远的影响力在世界音乐舞台上独树一帜,绽放异彩。
今年正值中匈建交75周年的璀璨时点,中国音乐学院于3月18日在北京成功举办了一场文化盛事“中匈扬琴艺术交流音乐会”。本场音乐会作为该院“2024匈牙利扬琴大师班”系列活动的压轴环节,由李玲玲教授精心策划与组织,汇聚了中匈两国音乐精英的智慧与才华。音乐会亮点纷呈,世界扬琴协会主席维多利亚·海伦莎(Viktória Herencsár)女士与中国音乐学院的全体扬琴师生共同合作,搭建起一座音乐的桥梁,展现了扬琴艺术跨越国界的和谐之美。此外,活动还特别邀请了指挥家许知俊教授,携手中国音乐学院民族乐团倾情出演,呈现了15首各具风情又相互交融的中匈扬琴器乐作品。
音乐会以老锣的扬琴重奏《功夫》拉开序幕,由张侠、罗媛、熊俊杰、吴璜璜四位青年教师携手大学及附中扬琴学子精彩呈现。浑厚的匈牙利扬琴敲响了音乐会的第一个音符,并在中国扬琴的层层叠加中,展现出作品磅礴的气势。他们组成的阵列与专注的演奏,洋溢着青春的热忱与艺术传承的光辉,彰显了年轻一代对传统艺术的尊重与创新,生动映现了扬琴艺术在新时代的蓬勃发展。
一、清脆悠扬 韵承古今
中国扬琴集南北之韵,融东西之长,兼容并蓄,海纳百川。深邃而广阔的民间音乐孕育了扬琴这一艺术形式:既有清新雅致的江南丝竹扬琴,又有激越昂扬的四川扬琴;既有明快流畅的广东音乐扬琴,也有刚柔并济的东北扬琴,还有异域风情的新疆扬琴等等,呈现出广博多样的地域特色。纤细而富有弹性的琴竹作为中国扬琴独有的击弦工具,区别于世界各国扬琴的木质琴槌,也派生出独具中国特色的演奏技法。中国扬琴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借鉴吸收现代创作理念,以其丰富多元的风格特征与声音色彩,彰显华夏审美情致的独特韵味。
中国地域辽阔,民间音乐浩如烟海。源自民间的音乐精髓,在当代创意的精心雕琢下,焕新成为传统韵味与现代表现力相互交织的新编音乐素材。传统新编的民歌联奏将《走西口》的苍凉壮阔与《猜调》的俏皮灵动巧妙连接,体现了西北与西南地区截然不同的地域音乐风格。乐曲在扬琴五重奏纵横交错的声部中呈现出立体的层次感与丰富的和声效果,既保留了原生态的质朴纯真,又融入了现代活力与创新气息。五位演奏者成功捕捉了山西民歌浓郁的离愁别绪,生动展现了云南山歌的活泼与诙谐。
吴越文化中的苏州评弹灵动清越、艺韵浓厚,其艺术风格以清丽幽雅、柔婉细腻著称。由李玲玲创作的《蝶梦姑苏》汲取苏州评弹音乐素材,通过描绘扬琴艺术家项祖华故乡苏州的秀美风情,寄托了对他的深切思念。乐曲采用了大量中国扬琴最具代表性的“颤竹”特色技巧,增添了旋律的灵动感与装饰性。水乡画境中传来幽婉琴声,如倾如诉,吴韵悠扬。扬琴博士生贺礼的演奏细腻而精致,展现出东方美学中的含蓄和柔美。在弦乐四重奏的映衬下,更加突显扬琴晶莹剔透的优美音色,仿如珠落玉盘,铮铮琮琮。
锵,属新疆维吾尔族扬琴,经陆路丝绸之路由中亚传入至喀什地区。它与海上丝绸之路传入沿海地区发展而成的汉族扬琴同为中国扬琴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扬琴重奏《鸣沙随想》由孔志轩专为蝶梦飞竹艺术团创作,灵感源自敦煌古谱,巧妙融合现代音乐元素。该作品创新性地引入锵的演奏与多声部扬琴相互交织,通过“滑抹”“揉弦”技巧以婉转细腻的曲线音韵体现民族特色。特别是借助“压揉”技巧强调的半音回旋,加以“拨弦”“击板”等多种音色叠加,呈现出独特韵味,展现了新疆民族风情及扬琴的丝绸之路历史印迹。乐团成员们默契的配合与激情四溢的演绎,展现出从沙漠广袤间回响的驼铃声声,到随之而起的载歌载舞的热烈场面,节奏与律动不断变换,力度与速度持续攀升,让人仿佛亲身融入一部波澜壮阔的史诗篇章中。
中国扬琴作品风格迥异、题材多样。扬琴经典之作《林冲夜奔》由项祖华先生创作,也是李玲玲的演奏代表作。乐曲以昆曲素材为基调,历史人物为题材,生动刻画了中国古典名著《水浒传》中林冲落难、夜奔梁山的豪情壮举。在李玲玲精湛的演奏技艺中,呈现出双音琴竹的深沉有力,锣鼓节奏的灵活多变,音乐织体的纵横交错,以及滑音指套与拨片演奏塑造的风雪呼啸等艺术特色,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扬琴与乐队共同营造出气势恢宏的音响效果,彰显了坚韧不拔的民族精神。
扬琴作为一件中国民族乐器,在爵士乐中的运用是一种创新尝试。由孔宏伟创作的《枫叶的幻想》将扬琴与爵士乐跨界融合。在摇摆的节奏和独有的和声色彩中,赋予中国扬琴新的韵味,使两种截然不同的音乐语言在碰撞中找到了共鸣,是全球化语境下共创音乐新风貌的积极探索,也展现出中国扬琴与时俱进的生命力和音乐风格多元化的艺术特征。吴璜璜将技术的精准与风格的驾驭并驱,在舞台上与伴奏相互倾听,彼此应答,呈现出爵士乐复杂多变的节奏与极具动感的音乐魅力。
二、雄浑激昂 民族灵魂
匈牙利扬琴炽烈而奔放,浪漫而华丽,深邃而宽广,它既有激情洋溢的吉普赛音乐,又有肃穆庄重的宫廷音乐;既有欧洲主流文化背景下创作多种不同风格的古典音乐,也有吸收于乌克兰、罗马尼亚、白俄罗斯、波兰等东欧国家的民间曲调,成为展现匈牙利乃至东欧音乐风情的独特象征,被誉为匈牙利民族的灵魂。
维多利亚·海伦莎教授演奏了4首由她创作的匈牙利扬琴音乐作品。钦巴龙独奏曲《回眸》具有匈牙利古典音乐特点,乐曲采用古典音乐的一部曲式结构,主旋律和间奏曲之间轮番转换。从手指轻柔的拨弦中缓缓流淌出悠远的琴声,并在华丽的装饰音与密集的跳动击弦中掀起层层波澜,既是对过去的眷念,也是对未来的期盼,给予了音乐无限想象。紧接的《双人舞》源自18世纪末波兰扬琴(Cimbalom)大师扬克·尔牧师之作,旋律欢畅,节奏明快。乐曲巧妙融合了中高音的柔和与低音的深沉,通过变奏逐步加速,将传统双人舞的喜悦与现代流行音乐无缝对接,洋溢着鲜明的东欧风情。海伦莎的演奏通过多层次击弦力度的精准控制与制音踏板运用形成的“断奏”“连奏”技巧赋予了每个音符不同的个性与色彩。行云流水般的高超演奏,塑造出细腻柔和到激昂震撼的音响变化,尽显音乐极大的张力和表现力,久久回荡,令人赞叹。
匈牙利扬琴在民间音乐中有着即兴演奏的传统,主要演奏乡村音乐、民歌、舞曲等,并在表现吉普赛音乐上尤为突出。19世纪中叶以后,随着匈牙利作曲家艾尔凯尔·弗朗茨与李斯特·弗朗茨等人将它作为民族特色音乐元素融入古典音乐中,拓宽了钦巴龙器乐艺术表现的疆域,从而实现了从民间乐器到古典乐器的转变,在音乐会舞台上绽放光芒。钦巴龙与乐队《流浪者》与《花园》是分别具有吉普赛音乐特点与古典音乐风格的两首作品。从略带忧郁的旋律到激情澎湃的即兴演奏,仿佛诉说着流浪生活的漂泊与对花园中那份生机盎然美好景象的深切向往。演奏间流露出不受拘束的创造力与跌宕起伏的情绪表达,直击心灵深处。同时,钦巴龙与中国民族乐团的和谐交织更是体现了中西方音乐文化的交融,作为一种新的演奏形式,为观众带来了新颖的视听体验。
三、互鉴精华 学识共享
中匈扬琴在演奏技艺上有着相同又相异的特点。击弦为主,拨弦为辅是两国扬琴共通的演奏方式。匈牙利扬琴的技艺审美注重以点状颗粒声音为主和对延绵余音的利用。中国扬琴的技艺审美在扬琴点状发音的基础上进行线性发展,并塑造出丰富多彩的音响效果。在演奏技艺互鉴上,中国扬琴吸收匈牙利扬琴“左右全能”和“制音技法”的演奏理念,进一步促进技法的丰富与革新。匈牙利扬琴则借鉴中国扬琴灵活多变的技巧变化,追求音色的多样性,以此丰富各自的演奏手法与音乐语汇。同时,中匈两国扬琴艺术在保留各自独特传统的基础上共促新生,增加音乐表达的广度与深度。两国音乐家还选取双方曲目进行移植与改编,使之适合本国扬琴的演奏;相互借鉴两国扬琴不同的音乐元素、创作手法、演奏形式,激发对于音乐语言、表现方式以及与其他艺术形式跨界融合的探索与实验。这不仅丰富了两国扬琴曲目的多样性,也增强了音乐风格与表演形式的创新性。
由罗马尼亚民歌改编的钦巴龙作品《金色时节》移植于中国扬琴的演奏技法。曲调优美动听,技巧丰富多变,织体组合运用巧妙。乐曲采用中国技法中所特有的“竹拨”“双音琴竹”等演奏技巧,别有一番韵味。研究生刘培桢的演奏顺畅自如,借鉴匈牙利扬琴制音技术与连竹技巧等演奏理念的运用,让高难度的跳跃和快速的跑动显得游刃有余,呈现出热烈、绚丽的听觉效果,为匈牙利扬琴音乐在中国扬琴上的演绎增添了一抹独特的风情。
专业教育是驱动中匈扬琴艺术发展与人才培养的关键动力。1980年起,匈牙利在民族音乐学院及李斯特音乐学院先后开设扬琴专业教育,随后钦巴龙教学体系在20世纪上半叶被乌克兰、斯洛伐克、捷克等国的音乐学院广泛采纳,逐渐建立起高等教育体系架构,成为东欧扬琴中最具影响力的杰出代表。20世纪50年代至今,中国扬琴已发展为当今世界扬琴体系中人数最多,并具有从附小到博士研究生的完整专业教育体系的扬琴大国,成为东亚及东南亚地区扬琴中具有显著成就的卓越标杆。中匈两国的扬琴专业教育均已纳入了各自国家的高等教育体系,达到了高等学府的专业教育标准,反映出对传统音乐艺术及扬琴专业人才培养的高度重视与支持。近年来,中国音乐学院陆续邀请来自匈牙利、乌克兰、伊朗、瑞士、英国等国知名扬琴演奏家赴学院进行学术交流,开展大师班授课活动。通过对外国扬琴演奏技艺与各国扬琴音乐作品的学习,增加对外国扬琴文化背景、历史发展、乐器形制、演奏技艺以及音乐风格的了解与掌握,借鉴优秀学术成果,拓宽专业视野,深入学科探索,提升教育水平,培养出具有国际化视野的优秀扬琴专业人才。
此次匈牙利扬琴大师班的本科学生代表张睿通过演奏钦巴龙展示其教学成果。《风暴》是匈牙利扬琴专业教育奠基人奥洛高·盖佐所创作的一首经典的炫技练习曲,如同《野蜂飞舞》般密布快速的半音阶演奏,现还能移植为外国扬琴音乐作品。一气呵成的演奏既刚劲有力又不失精准控制,在快速飞舞的琴槌中展现出自然气象的变幻莫测与强大力量。乐曲的演奏不仅是对这首作品的技术征服,更体现了共通的演奏技艺与扬琴艺术跨越国界的独特魅力。
四、扬琴共鸣 乐融全球
自1991年在匈牙利佩奇首次举办世界扬琴大会以来,这一国际性的音乐盛事成为连接全球扬琴爱好者的桥梁,极大地推动了扬琴艺术的国际化进程,中匈扬琴艺术也开启了长期的交流。中国先后在北京(2005年)、台北(2013年)、合肥(2019年)成功举办三届世界扬琴大会。这不仅展现了中匈两国在扬琴艺术领域的深厚底蕴与开放态度,还积极倡导文化多样性与国际交流,为共同促进全球扬琴音乐文化传播与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也为“世界扬琴共同体”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中匈名曲联奏》作为音乐会的璀璨亮点,精彩呈现了李玲玲与维多利亚·海伦莎的珠联璧合。中国民谣《茉莉花》的清新婉约与《匈牙利西部查尔达什》的热情澎湃交织共鸣,展现出两种扬琴艺术体系的异曲同工之妙,也促成了两国经典音乐的和谐交融。此番合作是乐曲的交流,更是两位艺术家长达三十余载深厚友谊与对扬琴艺术不懈追求的见证,表达了世界扬琴家族携手共进的美好愿景。
中匈扬琴艺术交流音乐会的成功举办,不仅仅是一场视听盛宴,更是中匈两国在文化领域深入交流互鉴的一个缩影,生动展示了世界文化多样性与互鉴交融的创新活力。中匈两国在扬琴艺术交流与合作的领域内,秉持相互尊重和深化理解的精神,成功构建了一种多维度、多层次的互动模式,涵盖了演奏技艺的相互借鉴、音乐风格的创新融合、人才培养的协同合作,以及情感层面的深度联结,已成为推动两国文化深度融合、增进人民友谊的典型范例。两国艺术家在音乐舞台上的频繁互动,不仅显著提升了扬琴艺术的全球能见度与影响力,还为世界扬琴音乐的多元化生态注入了新鲜活力,使这一具有广泛世界性的民族乐器在全球化的语境中焕发出新的艺术生命力。
展望未来,中匈扬琴艺术的合作将迈入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激发无限的创意灵感与卓越的艺术成果。扬琴,作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纽带,将在“一带一路”倡议的广阔领域中,构建一座连接全球扬琴艺术的灿烂长廊,演绎跨山越海的美妙乐章,正如同经典乐曲《花好月圆》所蕴含的团结与和谐精神,紧密联结不同国度的音符与情感,传承世界扬琴共通的音乐文明,共促更加多彩、包容与和谐的世界文化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