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仁康先生(1914—2013)素有“当代音乐学界的百科全书”之称誉,作为中国著名的音乐学家、作曲家、音乐教育家和音乐翻译家,他的研究领域几乎遍及音乐理论的方方面面,学术成就之多元令学界仰目。他是全国最早的音乐学博士研究生导师之一,为上海音乐学院获得音乐学学科博士学位点(1983 年),引领了音乐学学科的建设。在他从事音乐教育工作的近七十年里,几乎教过作曲、作曲技术理论和音乐学的所有课程,教授的学生遍布海内外;在音乐学研究领域,他在曲式结构与音乐作品分析、西方音乐研究、中国音乐研究、中西音乐交流、词曲源流考证、文学音乐、世界国歌研究、音乐欣赏评论、音乐辞书翻译纂校等方面留下学术成果千万余字,每一领域的研究成果都体现为一种或数种专著以及文章,公开发表有学术论文、音乐评论及报刊文章三百多篇,出版专著二十多部,主编、编配、校订和参加撰稿的图书五十余种,译著十余部,译词配曲数百首;音乐创作方面,钱先生作有一百余首作品,涉及歌剧、戏剧与电影配乐、钢琴曲、独唱和合唱歌曲等。
2024 年4 月13 日至14 日, 为纪念这位学术大家,由上海音乐学院主办,党委宣传部、科研处、发展规划处、音乐学系和音乐艺术研究院共同承办的“钱仁康教授诞辰110 周年纪念学术研讨活动”在“上音歌剧院”民乐排演厅隆重举行。会议开幕式上,上海音乐学院联合上海音乐出版社首发了新版《欧洲音乐史话》和《钱仁康歌曲集》两部新书;会议期间举行了钱仁康艺术歌曲音乐会,是钱先生艺术歌曲第一次以现场音乐会的形式集中呈现,给参会者带来了直接的临响感受;研讨会发言板块,来自中央音乐学院、中国音乐学院、上海音乐学院、哈尔滨音乐学院、西安音乐学院、武汉音乐学院、北京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山东艺术学院、西南科技大学等院校的62 位正式代表发言,围绕七个议题板块———钱仁康的学术精神,理论研究与音乐史观;中国音乐的乐调理论和词曲关系,学堂乐歌与中国近现代音乐教育;钱仁康教书育人生涯研究;钱仁康音乐创作研究;音乐曲式结构、音乐题材与音乐修辞研究;钱仁康的国歌研究、音乐欣赏、音乐评论与音乐文献研究;音乐分析理论、作品研究与中西音乐的跨文化跨媒介研究———发表了自己的研究成果。
20 世纪80 年代以来, 对钱仁康先生学术成果进行关注和研究的程度,在音乐学界呈现逐步上升的趋势, 学者们先后发表相关文章七十余篇(含4篇硕士论文),主要研究视角正是从他的四个身份,即作为音乐学家、作曲家、音乐教育家和音乐翻译家入手,按关注的热度分列为:对其在音乐学领域学术成果的研究,如音乐曲式结构分析、音乐欣赏评论、音乐文献辞书编纂、中外音乐史论等;对其学术生涯、学术精神及学术理念的研究;对其文学音乐之中西诗乐规律共性的研究;对其音乐创作的研究,主要是声乐作品的研究。
本次研讨会的议题,一方面显示了对钱仁康先生学术研究热度的延续, 并在相关领域进行了深化,另一方面又挖掘出了新的研究空间。最重要的是,通过这次会议和对钱先生的整个学术研究的回望,进一步肯定了“钱学”体系的建立与影响。
一、广博性、融通性和互鉴性———钱仁康音乐学理论的研究概括
钱仁康先生的音乐学研究所涉类别丰富多样,体现出连接中西古今音乐诸多领域的广博性、通融性与互鉴性。
会议上各位学者的发言主题显示了钱仁康先生学术研究的博古通今,学贯中西。在涉及中外音乐史研究的发言中,杨燕迪、李秀军、蒲方、章馨芳等多位学者观察并肯定了钱先生对中外音乐史学研究在方法论上的指导意义和贡献。他们认为,钱先生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基本原则,以实证主义史学观为基础,以音乐分析为主要路径,并重视音乐表现内容理念的音乐史学研究,不但涵盖了当时不常被关注的音乐历史时期、作曲家及作品,还体现出对风格、结构、文化等诸多方面的关注和联系,这“显示出他是自上个世纪以来,最早在西方音乐史研究的史学观念和认知上, 与西方国家走入同一视野的中国音乐学家”(李秀军《史学、视野与当代影响———纪念钱仁康教授诞辰 110 周年》); 他于1957—1958 年为纪念黄自逝世20 周年发表的《黄自的生活、思想和创作》《黄自主要作品分析》两篇文章,“其写法基本代表了中国近现代音乐史长期以来的研究方法,影响深远”(蒲方《亲历·见证·践行·引领———论钱仁康的中国近现代音乐史研究》)。在音乐分析领域,王旭青提出钱先生的音乐分析理论研究,在时间维度上,强调“历史性”和“当代性”;在空间维度上,重视“逻辑性”;在学术广度上,强调开放和解蔽性;在学术宽度上,注重立足于音乐本质的“思辨整合性”,可被置于广阔的音乐风格史、思想史、文化史和哲学史等领域中,这种研究立场、视角与方法在当代中国音乐分析文论中获得了跨越时空的“回响”(王旭青《概念群、问题域与音乐分析———论钱仁康钱先生的音乐理论研究》)。 陈鸿铎指出,钱仁康先生在音乐分析方面所达成的成就,不仅仅在其研究的广度与深度, 更在于其研究所体现的分析观念与分析方法, 他总结出钱先生音乐分析的核心是强调对音乐作品的本体分析, 强调实证主义(陈鸿铎《试论钱仁康先生的音乐分析观》)。
根据对钱先生在一些具体研究课题的关注来看,如学堂乐歌、中国民歌、外国作曲家与作品(如贝多芬、德彪西、马勒等)、音乐修辞、音乐结构等,显示出他的研究论题不受时代、地域或媒介的限制, 在各个相关艺术领域及中西疆域间自由驰骋。学者蒲亨建、杨赛、戴俊超、靳晓莉、王冰凌、叶姿含等围绕着钱先生关于中国音乐的乐调理论和词曲关系的研究进行了发言;在音乐分析理论、作品研究与中西音乐的跨文化跨媒介研究板块中, 汪申申、田彬华、彭程、黄燕君等学者从具体作品入手进行了发言,田彬华认为钱先生的西方音乐研对传统带有“创造性的反叛”,体现了钱仁康先生深厚博大的分析功底与文化胸襟;汪申申和彭程分别挖掘和探寻了韦伯恩的艺术歌曲和潘德列茨基《第六交响曲》中的歌词与中国诗歌的关系,这些均可呈现出先生在中西文化交流互鉴方面的思维。
钱仁康先生的学术研究与中国音乐学术传统有着密切的关系。众多学者的发言都提及了钱先生与萧友梅、黄自、龙榆生等当时的音乐学家、作曲家、词学家之间相处的一些具体事例。钱亦平、蒲方、冯存凌、陈鸿铎、王晓平等学者都认为,青年时代的钱先生受到师长的深刻影响,特别是对其恩师黄自先生教育理念与精神的直接继承,形成了承前启后的“上音”学统与学脉。钱仁康先生的学术研究以独到的见解、别具一格的视角、“另辟蹊径”式的选题, 开启了阐释经典西方音乐作品的新视野,李小诺、麻丽冰、陈俞村、严逸澄、徐璐凡、葛戈等学者的发言都表达出,钱先生身体力行地引领了中国的音乐学研究,最值得关注的方面,是钱先生探寻了中外音乐的共性规律———在结构、词语描绘、诗歌格律、中西音乐文化方面等挖掘出前人所未发现的成果,在当时和现今都具有开拓性的意义。
钱仁康先生的学术研究具有前瞻性。这一方面表现在他采用的研究方法与秉持的研究理念始终与同时代的欧美学界同频,如实证主义、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等,同时在某些具体的课题上和研究思路上,他大胆的设想与深远的洞见在如今回望则具有启示性,如修辞学、体裁学的研究视角等。“钱仁康猜想”即是最好的例证———此次会议中杨燕迪教授发言的所涉论题,也正是根据钱先生提出的“依照音乐的表现内容和范畴来梳理音乐的形式手法”的设想及相关已经开展的研究继续进行下去的(杨燕迪《以表现内容为核心范畴的音乐史研究———对钱仁康钱先生理论猜想的呼应和引申》)。在会议的相关板块,如“音乐曲式结构、音乐体裁、音乐修辞与音乐典故研究”中,多位学者沿着钱仁康生前业已开展的研究角度和领域发表自己的研究,杨和平基于曲式的三种主体功能与三种辅助功能提出问题,对曲式结构和思维进行进一步的考量,王桂升对增四度与结构和弦的张力及其曲式组织功能的研究,郑刚对“Period”与“One-part-form”两种体系运用的思考,王晶、邱国明、冯欣欣等学者在音乐修辞领域进行的探究,施咏对中国当代音乐创作中“音乐典故”的研究,单一丹从学术出版角度梳理曲式教材的发展轨迹等,皆是钱先生在半个多世纪前已厚植其中的论题,在当下仍然是学者们的研究热点。
钱先生对许多音乐问题的关注和践行预示或开启了中国音乐学界相关研究之路,不仅连接民族传统与现代,交融中国与西方,寻求共同规律、互通相关学科的学术路向,更是直接观照于当下———正与近二十年学界研究发展的趋向同步。
二、民族性、原创性与专业性———对于钱仁康音乐创作的研究概括
钱仁康先生是一位具有深厚家国情怀的作曲家。萧友梅慨叹旧乐在技术上远远落后于西乐,勉励学生们要勤奋学习,急起直追,要求理论作曲组的学生能够创作出民族风格的作品,要负起古乐继绝存亡的责任,是钱先生创作的重要起点之一。他在这一方面的工作体现出民族性、原创性、专业性,中西互鉴的特点。
钱先生创作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声乐作品一直为学界所关注。会议发言中,多位学者分别从他的歌曲、艺术歌曲及合唱曲的创作技法、风格特色、文化考察等方面进行研究。在艺术歌曲方面,邹彦、侯震一、黄祖平、宋克歆、王孝忠、王琛、李季雨等学者认为,钱先生的创作,在内容方面体现出多样性及对古今诗词的精心挑选; 在音乐技法上,他借鉴西方作曲技法,将其与中国民族音乐元素巧妙融合,在曲式结构和旋律节奏上多元化,并尝试提升中国艺术歌曲的戏剧性,探索词曲互合创作模式的创新———即完成了从学堂乐歌到新体乐歌,再到艺术歌曲的转型———可视为体裁的创新。这些艺术歌曲开启了音乐文学研究新域,不但体现出作曲家对音乐与文学深度融合的创作追求,还在音乐的内在逻辑与和谐性,音乐的叙事性和表现性上独具一格,深厚的文化底蕴中饱含着丰富的情感和深刻的思想。在合唱曲创作上,除了上述特点外,还在题材上显示出时代性与社会性,体现了钱先生从国家意志、民族大义出发,表达出对国家和民族的深度关切。
三、躬耕教坛、开启民智、音乐美育———对于钱仁康践行“师之道”的研究概括
教育家精神中,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是新时代教师素养之魂;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道德情操是新时代教师素养之根;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是新时代教师素养之基;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躬耕态度是新时代教师素养之本;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仁爱之心是新时代教师素养之源; 胸怀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是新时代教师素养之泉。这些都在钱仁康钱先生的教育生涯中充分可见, 钱先生不但身体力行地深耕在学校的教学中, 更扎根在以音乐开启民智,引领社会美育风尚上。
有关钱先生在学校教书育人生涯的研究, 主要有四位学者进行了发言,分别是郑艳、王晓平、王小龙、濮晓旭,他们不但梳理了钱先生教育生涯的时间脉络,还特别对其早中期的教学进行了考察,挖掘和展示了许多珍贵的资料。这其中包括20 世纪40 年代中叶—50 年代中叶,在上海教育协进会、北平师范学院音乐系和苏州大学(前身为国立社会教育学院、苏南文化教育学院、江苏师范学院)的教学及科研以及在华东师范大学教学时期所作的工作及贡献等,这些在学界都属较新的关注方向。也有几位学者或从具体的事例, 或旁征博引地讲述了钱先生在传道授业解惑之路上对学生的引导与鼓励, 如杨燕迪提及的钱先生闲谈式的教诲和前瞻性的学术指点,丁卫萍基于陈聆群对钱先生的回忆而作的钱先生教学风格的总结, 汪申申从和先生相处的点滴中感受到先生的平和与学术感染力,高贺杰提及的“钱先生对待学生总是以‘兄弟’相称,以完全平等的姿态与学生交流, 并说这种传统来自于钱先生的恩师黄自先生”(高贺杰《广博精深、中西汇融———钱仁康先生的音乐评论中“史·论·评”相结合刍议》)。
钱仁康先生尤其注重音乐的教育功效与作用,将自己的创作和研究与基础教育、社会音乐教育结合起来。他写作了大量的音乐欣赏与评论文章、音乐科普类文章,撰写书籍和编写教材,用博大精深的专业知识践行音乐普及, 提升公众音乐鉴赏能力,推动音乐艺术发展,会议中针对此类研究成果的发言专家有毕明辉、刘小龙、冯效刚、高贺杰、景月亲等。
四、严谨精神与宠辱不惊———对于钱仁康学术精神、人格品行的研究概括
尽管学界对钱仁康先生的学术精神和人格品行早已达成共识,但作为在思想和方向上指导、鞭策、引领后辈继续推进相关学术研究的重要财富, 仍然有许多学者不断重申它的价值和影响。大家围绕着钱先生学术精神遗产展开了不同程度、不同维度的概括和讨论,比较具有代表性的发言学者有钱亦平、何平、韩锺恩、冯存凌、丁好、王小龙和丁卫萍等,他们在李焕之先生曾概括的六个字———严谨、精深、广博之上, 进一步思考和总结出一些钱先生为人和研学的特点:定力、耐力,以及知行合一的践行力。
将明朝李贽的“唯我能随寓(遇)而安,无事固本其心,多事亦可度日”作为自己座右铭之一的钱仁康先生,在周遭环境不断变化中一直保持着宠辱不惊的学术定力(丁好《钱先生的学术精神遗产》)。通过多位学者对其研究历程及成果的呈现与梳理可见,在一生的研究和思考中,钱先生从资料收集考证的全面仔细,到下笔写作时的酝酿和修改,每一环节都不厌其烦地反复劳作,从而保证了研究成果的质优独创、真实可信,整个过程可谓殚精竭虑,其坚持和耐力让人敬佩。钱先生把学术研究视为生命和使命,淡泊名利,继承了先贤们做人做学问之道,延续了“立身、立功、立言”、知行合一的精神,并常年致力于中国音乐的发展,不忘建立独具特色的中国音乐学研究之路, 这种持之以恒的厚积薄发,终成就了其独立自由之人格思想(冯存凌《钱仁康先生为学之道探赜》)。钱先生具有高尚的人格品行,从他的研学为人风格中,我们能够深深感知他的仁者爱人、仁民爱物的人文精神,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厚德载物、兼收并蓄的宽容精神,贵和尚中、天人合一的和谐精神,为后辈指明了学术研究精神之路的方向。上海音乐学院副院长冯磊在开幕式上的发言中谈道,钱先生的学术精神就是反思的精神,这一点非常发人深省。
五、积基树本与本固枝荣———对钱仁康与中国音乐学学科建设的研究概括
作为最早的中国音乐学学科建立者之一、上海音乐学院“音乐学”学科的创始人、音乐学系的创建者,钱仁康先生的贡献是不言而喻的。
王丹丹的发言提出, 钱仁康是上海音乐学院“音乐学” 学科建设的中坚力量,20 世纪80 年代初获得博士生导师资格后,钱仁康为上音建立博士点进行学科资源配置, 成立音乐学系并构建课程体系,建立学科团队,形成了有序的人才培养机制。在钱仁康的带领下,音乐学系建系40 年来,已形成系统化的本—硕—博教学体系,建立了高学历、高职称和梯队化的师资团队, 推出了一大批学术质量高、学术视野宽的科研成果,开展了丰富多样的学术交流和社会服务,已成为上海音乐学院学科建设的重要支柱,是上海音乐学院乃至整个中国音乐学学科建设的宝贵财富。李秀军在发言中表示,钱仁康先生的杰出贡献, 不仅仅体现在他所做的各类、各项具体的研究上,还突出地体现在他的音乐学学科的建设观念、视野和水平起点上,这使得上海音乐学院音乐学各专业的学术标准,始终保持着国内的领先水平,国际上的同一水平。韩锺恩在钱先生建立的音乐学学科体系基础上,提出了进一步建设当代学科学术话语体系的构想和作业路径,力求更好地将音乐学研究及写作发展下去。
学科建设是高等院校专业发展的核心。钱仁康先生的音乐学学科建设思路,是一套完整而有效的系统,它以学术要素为中心,在明确和清晰的学科定位基础上, 有组织地系统规划学科布局及结构,在学科队伍、学术基地、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等方面持续发力,为上海音乐学院学科建设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六.音乐学自主知识体系的系统构建———音乐“钱学”
经过两天的会议研讨发言,与会代表们对于钱仁康先生的学术成就有了进一步的感悟与认识,钱仁康学术研究已然成为一个结构自洽的理论系统———音乐“钱学”。
2014 年出版了《钱仁康百年诞辰纪念文集》,收入了钱仁康先生的相关重要资料以及百年诞辰纪念活动的情况综述、纪念和缅怀钱先生的学人文章、钱仁康年表、钱仁康学术成果目录等内容,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勾勒、描画出钱先生人格魅力与治学精神的方方面面和点点滴滴。文集的序中, 杨燕迪教授写道:“这显然又是一份不可多得的‘钱学’资料汇总,如要进一步了解、认识乃至研究钱先生,相信这本文集在今后将是不可或缺的基石支撑, 因而它不仅具有纪念意义, 而且在很大程度上还具有学术意义和学问价值……”这是“钱学”的首次提出,很快在音乐学界获得认可,洛秦教授在《一位音乐人类学多元文化理念的实践大师———论钱仁康宽广的研究领域、多元的学术理念、深厚的人文精神》一文中进行总结:“钱仁康先生无疑是一位涉猎音乐学各个学科领域的‘全科式’大家,其所涉及的音乐研究领域的内容和形式、题材和体裁几乎无所不包,建构了似如‘音乐钱学’的金字塔。在‘音乐钱学’的金字塔里,我们看不到有古今、中外的界限,不觉得有学科之间的藩篱,更不用说有隔膜甚至对立。”
钱学”所涉的丰富深阔的内涵、多维度的研究视角、学科交叉的总体趋势及其包罗万象的学科知识系统,与2016 年5 月17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提出的建立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的要求不谋而合。“钱学”开展的一系列重要理论问题研究与阐释,不但在学术思想、学术观点、学术标准、学术话语等方面产出中国原创性成果,还通过知识创新、理论创新、方法创新,积极构建了音乐学自主知识体系。目前,这一体系已经在理论研究、艺术实践、文化传承、艺术教育和社会服务等方面取得辉煌成绩,为繁荣社会主义文化文艺事业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钱仁康先生的治学,秉承了上海音乐学院近百年发展历史中以萧友梅、黄自与贺绿汀为代表的先贤们的理念、精神、意志与学统的继承、弘扬与发展,不仅继承了他们的非凡音乐才华和深厚的学术底蕴,更延续了他们对于音乐事业的无限热爱和崇高追求。他的理论体系的诸多方面在当时开创了先河,在当下更具时代意义。其间体现出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与中国气派不但包含了文化自信、文化推广传播、学科交叉融合,中西音乐交流互鉴,中国自主知识体系构建,中国音乐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的构建,还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同时,“钱学”还践行了习近平总书记于2023 年9 月9 日在全国优秀教师代表座谈会来信中提出的思想,从理想信念、道德情操、育人智慧、躬耕态度、仁爱之心、弘道追求上,全面而深刻地彰显了立德树人、培根铸魂,躬耕教坛,强国有我的教育家精神。
愿学界在钱仁康先生学术精神与学术力量的引领下,继续向构建中国音乐学科三大体系、构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方向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