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金铁霖声乐教学经验对中国声乐学派构建的启示

2024-09-03 00:00:00邹爱舒
人民音乐 2024年8期

20世纪50 年代以来,有关构建中国声乐学派的话题一直是学界专家讨论的热点,汤雪耕、喻宜萱、周小燕、尚家骧、管林、王宁一、金铁霖、王士魁、刘辉、居其宏等都曾就此问题提出思考。经梳理与整合, 其中不乏对中国民族声乐学派的设想、架构、建设思路等提出建树:尚家骧界定了民族声乐学派的定义与范畴①; 管林提出了中国民族声乐学派的初步设想②; 王宁一提出声乐学派成立的四大条件,并从学理上分析了广义与狭义的中国民族声学派概念③; 金铁霖提出了中国声乐学派建立的条件④,等等。多年来,关于构建中国声乐学派的具体路径,学者们虽然尚未达成共识,但通过对典型人物的研究却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认识这一问题。金铁霖从事声乐教学半个多世纪, 门下人才辈出,理论建树扎实系统,为中国声乐学派的构建奠定了重要的基础。因此,分析金铁霖声乐教学经验的立足点、实践成效、理论体系以及艺术家合力等因素展开讨论,或许能够从中获得对当下声乐发展和声乐学派构建有示范意义的路径。

一、金铁霖声乐教学的立足点

(一)扎根传统:振兴民族声乐事业

立足于中国民族声乐的发展,满足中国人民的审美需求是金铁霖声乐教学的出发点。虽然金铁霖大学时期学习的是美声唱法,但他在教学中却选择了民族声乐方向。金铁霖本科毕业后在中央乐团工作期间,先是在“四清”运动时被下放农村生活,后回到乐团又开始学习“样板戏”,这两段经历使他对民族音乐产生了全新的认识:“那是在灵魂深处对属于我们民族的音乐的认同,我想这也许是我在以后岁月中从事民族声乐教学和研究的思想基础所在。”20 世纪60 年代,他在教授戏曲演员李谷一演唱民族声乐的过程中,为了找到适合戏曲演员演唱民族声乐作品的方法,一边对包括花鼓戏在内的很多戏曲的发声法都做了研究,一边尝试借鉴美声唱法的技术融进民族声乐的演唱,使得李谷一的演唱获得了显著的提升。李谷一在演唱上获得的成功, 更加坚定了金铁霖对民族声乐教学的信念。1989 年,他提出民族声乐要扎根民族土壤,主张继承、发展民族声乐传统,振兴民族声乐事业,“我们首先的立脚点应该放到我们自己的民族声乐艺术上来,要‘以我为主’”。

(二)中体西用:借他山之石琢己身

中国声乐(学科)在中西文化碰撞的历史背景下设立与发展, 至今已经有六十多年, 这一过程中,曾经有过“土洋之争”的分歧、彷徨与迷茫,但各方最终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引导下达成了一定的共识,即吸收西方的歌唱方法与优秀经验来发展中国的声乐艺术。在处理中西声乐艺术文化关系的问题上,金铁霖倡导在继承中国传统声乐的基础上,借鉴欧洲声乐的优秀成果来发展中国民族声乐。他提出:“应当把一切有利于提高和发展我国民族声乐的歌唱方法和经验都吸收过来,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目的在于丰富自己、发展自己,而不是照搬或盲目崇拜。”也就是说,中国声乐艺术要在中华民族的声乐艺术基础上去发展创新,要清楚学习西方声乐的目的不是单向的文化移植,而是将其研究成果吸收到中国声乐艺术中,成为中国声乐发展的有机成分,使中国的声乐艺术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二、实践成果影响广泛

(一)务实躬行:探索新的演唱范式

金铁霖从教授李谷一开始就力求在继承传统中创新,在借鉴中保持特色,逐渐探索出一条具有歌唱者自身特点的新的演唱道路,彰显了时代的审美与特点。传统声乐演唱注重声音的明亮、靠前,有力度,讲究咬字、行腔、韵味和表演等整体表现。从发声的情况来看,局部共鸣运用较多,特别是口腔共鸣,喉部肌肉的紧张度较强,并不强调喉的稳定性。而金铁霖在教学中吸取了美声唱法的混合声训练方法,解决了高中低音区的统一性,主张用“后通道”全身唱,强调“大”“通”“开”“真”“振”“响”。虽然这一方法也强调真声色彩, 但是比以前更甜美,混合声中假声的比例有所增加,同时兼顾集中、清晰。这种方法既保留了传统声乐的韵味、风格又拓展了音域和演唱能力以及声音的统一度和灵活性,从声线的纵向做了一个深度的拓展,也就是“民族唱法在演唱风格及歌唱特有的语言韵味不变不改的情况下,努力学习美声唱法的优点及训练体系,从而使歌唱乐器更科学,更具有表现力”。

(二)桃李天下:提升民族声乐地位

民族声乐学科设立之前乃至之后的若干年,美声唱法在学院长期居于主导地位,相比之下,民族声乐人才匮乏,理论体系建设薄弱。但是,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 人民群众对文化艺术的需求空前高涨,金铁霖培养的声乐人才顺应时代,在唱响时代主旋律、满足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等方面成功担负起了新时代文艺工作者的使命。他们与作曲家紧密合作,共同推出优秀的文艺作品,将民族声乐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不断涌现的优秀歌唱家从20 世纪80 年代中期一直延续至今,影响了中国几代人,对弘扬民族音乐文化,提升中国民族声乐在我国文艺领域的地位,以及引导中国观众的声乐审美产生了积极的作用。据不完全统计,按照学脉关系梳理,现阶段仅直接师从金铁霖的声乐人才至少五十多人,在全国多所高校、院团担任重要职务、学术带头人或骨干,这充分说明金铁霖声乐教学在中国当代声乐发展史上具有的重要地位。

三、形成扎实的声乐教学体系

金铁霖声乐教学经验以中国传统声乐为根基,以当代中国声乐发展现实为依据,在声乐教学实践中反复论证中生发而成,具有丰富的内涵与强大的系统力量。

(一)登高博见:以国际视野定位中国声乐

金铁霖的“四性”定位,自1986 年提出后,经过十多年的积淀与凝练, 直到1989 年确立为“科学性、民族性、艺术性、时代性”。“四性”是金铁霖立足中国声乐发展,深入思考民族声乐体系化建设的结果,体现了他立于世界声乐艺术发展的高度来定位中国声乐的宏阔视角。

金铁霖认为,中国声乐发展的理想化状态应是“四性”兼具且和谐呈现。“四性”是一个开放的,具有包容性的定位,既符合中国声乐艺术本质属性与特殊规律, 同时也适用于世界声乐艺术的发展,对现阶段中国声乐的发展依然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科学性” 从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中国声乐艺术的整体水平与其在世界声乐艺术之林所处的位置;“民族性” 是中国声乐文化与民族精神等个性化的体现,是中国声乐在声音审美、情感表达、风格韵味以及表演等方面综合起来有别于其他民族的声乐形式的标志性特征;“艺术性”是对艺术的本质属性的要求;“时代性”体现了中国文艺发展不同时期的特点与风貌。

(二)规圆矩方:建立中国声乐艺术规范与标准

1991 年至1992 年,金铁霖在《音乐周报》发表系列文章,相继提出了“声、情、字、味、表、养、象”七个范畴,并且对每个范畴的内涵作了阐释。“七字”标准是金铁霖针对声乐人才的选拔、培养、实践三个环节提出的衡量标准,其中既包含着对声乐表演艺术的共性特征的思考,又蕴含着对中国观众的审美习惯和中国声乐表演艺术的特殊性的思考。

“七字”标准对应了声乐人才综合能力的构成,从一定程度上明确了声乐教学的范畴,也成为衡量声乐教学的重要评价体系。从选材的角度看,它是人才选拔的标准,解决的是选材依据的问题;从培养人才的角度看,它是目标和规定性的内容,解决的是人才培养的目标与从哪几个方面来培养的问题;从评价体系看,它为师生的教学效果提供一套评价的标准。“七字”标准的提出,确立了符合中国人民审美的表演范式和艺术标准,对中国声乐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三)理性分析,感性表达:探索中国特色教学术语

理性分析,感性表达,是金铁霖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术语的重要特征。他以一个完整的周期来看待声乐人才的培养,“一般训练声乐演员,都要经过三个阶段,即从自然、不自然、到新的自然阶段”,并且明确提出声乐人才培养的目标是进入“科学的自然阶段”,而度过或缩短“不自然阶段”是师生在声乐教学进程的主要工作。这一理论揭示了声乐学习进程中的规律, 明确了声乐教学的目标与重点,对提高声乐人才的成材率,缩短培养周期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就歌唱而言,部分歌唱器官如声带、横膈膜等都“处于知觉水平以下”,因此“人们不能直接控制它”,只能通过想象和感觉进行间接调整。金铁霖在理性分析声乐教学特殊性的基础上提出“启发式感觉教学法”,结合比拟、移觉、图示等方法启发学生, 创建“大通道与小支点”“赖着唱”“喉下贴字”“反向平衡”“三分离”“四不沾” 等一套中国式教学术语系统来启发、引导学生,帮助学生体会和捕捉正确的演唱状态, 不仅有效化解了声乐教学抽象、复杂的特点,而且更符合中国人的思维模式和话语表达习惯,获得了卓有成效的教学效果。

总而言之,“四性” 定位是金铁霖声乐教学体系的指导思想,“七字”标准是其中的核心理念,它明确了声乐人才培养的路径和范畴, 在整个声乐人才选拔、培养、评价的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四性”定位对“七字”标准有着重要的统领作用,反过来,“七字”标准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四性”的要求。金铁霖的声乐教学方法则是其声乐教学体系的基石,这些教学方法相互支撑、相互制约,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

四、金铁霖声乐教学的成功是“合力之果”

(一)前人的理论成果是基础

大凡一种学术思想体系的形成都与前人或同时代的其他学术思想有着重要关系,金铁霖声乐教学经验的形成亦是这样,先学习前人的思想与教学经验,再结合实践的验证来取舍、阐发与创新,由此逐渐形成自己的教学思想。他在一次采访中曾被问道:“为什么您的学生大多有所成就? ”他回答:“这绝不是因为我个人有什么妙招,我不过是非常注意吸取前人在声乐教学上的各种经验。前人的研究成果,前人的体会,包括同行们在不同场合下所谈到的经验总结,我都不断地在归纳和分析。”机遇使然与博采众长的学习精神,成为金铁霖声乐教学体系形成的主要因素。其中影响深刻的是毛泽东文艺思想与沈湘声乐教学方法。

金铁霖声乐教学之所以始终坚持民族声乐要根植民族沃土,以“为人民大众服务”为宗旨,很大程度上是受到毛泽东文艺思想的启发。毛泽东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关于文艺工作者的立场问题、工作对象问题,对他声乐教学的方向、立场等起到了纲领性的指导作用。而《实践论》《矛盾论》则为其声乐教学提供了宏观微察的思路和分析方法。

金铁霖能够着眼于民族声乐的整体发展去思考问题,离不开沈湘高屋建瓴的影响。他提出的很多观点、见解都直接继承或发扬光大了沈湘的学术成果,比如,沈湘对声乐审美、声乐教学中的整体观、混声概念、启发式教学法、“U 通道”的运用,整体平衡、支点说等,这些都贯穿在金铁霖声乐教学经验中。

(二)金铁霖的个人探索是关键

金铁霖的个人探索是其教学经验形成的决定性因素。尽管毛泽东文艺思想、沈湘声乐教学体系都是其声乐教学体系的重要来源,但他并不是照搬沈湘声乐教学经验直接运用于民族声乐教学中,而是一方面继承沈先生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中的优秀成果,另一方面,针对中国民族声乐人才的特殊性进行了思考,形成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民族声乐教学体系。比如,他继承了沈湘“整体平衡”“整身唱”的理念,同时根据中国传统审美观提出人才选拔的“七字”标准;金铁霖继承了沈湘提出的“混合声”教学原则,并且发展为五种声音类型的理论,主张在音色的运用上选择了中国人偏爱的真声偏多的混声,他鼓励学生演唱自己家乡的民歌,强调声音要“真”“白”“实”;他在“U 通道”的基础上又提出了不同的口型对应不同的通道以及“支点” 理论来适应中国声乐作品多元化演唱的需要;沈湘在教学中还重视语言训练,针对美声学派的作品提出唱好元音是关键,而金铁霖则是根据中国民族声乐的特点提出要通过夸张字头来加强“喷口”很重要,等等。

(三)音乐家群体勠力同心不可缺

金铁霖所取得的影响与声乐教学方法的形成,是中国声乐历史进程中的成功代表。与很多表演艺术家不同的是,他的声乐理念不是以表演艺术家的舞台实践去实现的, 而是作为一名声乐教育者,通过声乐教学的讲台,以他所教授的学生群体来共同实现的。一方面,学生群体通过自身的努力使得金铁霖的声乐教学方法得以呈现;另一方面,教师在教学中通过学生的反馈不断总结经验、反思教学,寻求新的突破,即“教学相长”的过程。正如金铁霖所言,“我和学生是合作者”。

金铁霖于1981 年开始了他长达四十余年的职业教学生涯,当时正值改革开放之初,全国上下文化复苏,思想解缚,文艺界工作者热情迸发,涌现了一批讴歌时代的经典作品。他的学生们通过演唱这些词曲俱佳、充满时代特征的作品获得个人成功的同时,也扩大了金铁霖声乐教学的影响力。

结语

综上所述, 金铁霖声乐教学经验取得的成功,是时代际遇、个人努力、艺术家群体通力合作等因素共同促成的。其中,金铁霖声乐教学的立足点是成功的首要条件。坚守中国声乐的“人民性”发展路线,以满足中国人民审美为价值取向,在继承传统声乐艺术的基础上,合理借鉴欧洲声乐艺术的优秀成果,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道路,对于构建中国声乐学派而言,具有积极的启发意义。其次,注重实干,培养高水平的声乐人才,是提升中国声乐在国际舞台影响力的重要举措。就声乐学派的影响力而言,归根到底,离不开高质量的作品和优秀的声乐歌唱家,前者是弘扬中国文化的重要载体,后者是讲好中国故事的主要传播者。再次,重视声乐理论的系统化建设。中国声乐学派的构建需要以完备、系统的理论体系为支撑, 需要凝聚集体力量与智慧,音乐界勠力同心发展中国声乐,扩大中国声乐在国际上的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