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单元教学设计与实施:凸显信息素养,教学生“带得走”的能力

2024-09-02 00:00郭静
新课程·上旬 2024年19期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提出要进一步“探索大单元教学,积极开展主体化、项目式学习等综合性教学活动,促进学生举一反三、融会贯通”。大单元教学是综合性学习的前提条件,也是学科实践的重要载体。在小学信息科技学科中,大单元教学能够提升学生对信息科技知识的整体认识,在教学中表达信息科技的知识内涵,引导学生系统性地掌握相关信息科技知识。笔者就如何在新课标导向下开展大单元主题教学,提升学生信息素养展开阐述。

一、真实性:主题的意蕴

大单元主题教学,以真实的情境,打破学科壁垒和界限,连接不同的学科,从而让学生建立起知识之间的联系,提高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一)寻求真实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依托新课标的跨学科主题,结合学校的实际特点和学情,笔者设计了三至六年级,四个主题的大单元综合性任务(见表1)。这四个任务围绕学生生活的真实情境而展开:因为真实,能从学生的兴趣点出发,使其充满探究欲和好奇心;因为真实,能依托任务透视各个学科在这个任务中的作用,有助于促进学科融合;因为真实,能带着需求和问题,借助数字设备的优势和技能,采用新方法和新手段,更好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四年级“古诗词中的南京”单元,就是围绕WPS演示进行教学的内容。教师以真实问题和项目驱动引导:“南京是我们的家乡,文人墨客留下的诗句已经成为宝贵的财富,你还知道哪些诗词咏叹南京的吗?今天,就让我们坐上时光列车,穿梭在唐诗宋词的美好里,与杜牧、刘禹锡等诗人一起见证古城南京的历史荣光。”这样的导入连接了真实生活,让学生在初次接触WPS演示时就有了兴趣和关注。

(二)连接学生生活,明晰核心问题

四年级在线学习小能手单元的核心问题:通过学习掌握WPS演示的制作方法,能够运用文本、图片、背景、动画等方式,设计制作图文并茂、美观大方的作品。在教授时,将创作演示文稿和学生从小就学习的中国古诗词相联系,不仅能启发诱导学科之间的横向联系,还能帮助学生形成对知识的整体认识,开拓思维,增进其对知识和方法的理解和掌握。其次,本单元制作的诗词作品,能够将书本知识和现实生活相联系,从而激发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深入学习和探究。最后,学生能够根据主题主动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并综合运用课内外的知识实现个性化作品设计。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学会自主学习,主动探究,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化“学科知识”升华为“学习经验”。

二、综合性:多重的意蕴

(一)以生为本,培育信息素养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学过程要以学生为中心,以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为目标。在设计大单元主题的综合性任务时,笔者也充分考虑了信息科技课程四个维度的核心素养的指向,课程核心素养是课程开发以及教学实践的出发点,无论是课程内容、教学实施还是课程评价,都要围绕课程核心素养进行设计。教师既需要注重“技”,也要强调“科”,在课程实施中围绕数字素养与技能构建课程,依据课程标准设计内容,创新教学方式。以下为五年级小型开关系统“小小菜园我管理”的课程设计(见图1):

这是根据苏教版小学信息技术六年级教材项目8“设计简易物联网应用”设计的教学内容,该设计立足学生的直接经验和亲身参与——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的物联网,精心设计和组织学生的学习活动:从选种、播种开始,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亲身参与;在植物生长过程中,学生依托种植园环境的在线监测及实时控制对植物生长进行视频录制与观察,同时利用在线学习的方式撰写植物生长日志……围绕“小小菜园我管理”的主题,并且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进行技术体验、技术探究等实践活动。可以说,这样的任务完完全全以生为本,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立足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目标,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小组中有所做、有所为,主动参与信息课堂,主动完成信息科技的任务,主动探究学科的研究性活动。

(二)综合任务,确定育人目标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率,建立完整的学科知识体系,让学生综合运用学科知识和思维方式处理问题。在这样的大单元主题教学中,教师融合语文、美术、音乐、道德与法治等学科,提升了学生的信息意识、计算思维、数字化学习与创新素养。

1.学生结合二十四节气,了解农耕文化。学生可以通过制作思维导图或电子小报的方式汇报,体现学习的综合性、实践性和开放性。

2.在学生了解、认识、学习了物联网传感器等设备和硬件之后,让他们了解土壤、空气的状况,体会农业科技的进步,通过学习任务的完成,体现学用结合,知行统一。

3.通过一系列的学习和体验,培养学生珍惜粮食、尊重劳动的情感体验和价值观,在真实的情境任务中实现知识、情境、学习者经验的相互作用。

学生可以通过绘画、照片、视频等方式记录项目活动的全过程,将“教—学—用”相结合。这样的设计坚持了素养导向,以学生为中心,强化了实践引领,在动手参与的亲身实践中使课程目标不再单一,也深度践行学校的育人理念,培养“有爱心,会生活,有慧心,会学习,有童心,会创造”的素质全面、健康立体的人。

三、整体性:内容的“耦合”

在设计四个年级的综合性任务时,教师应考虑以下方面:在问题情境选择上,要注意内容、难度与不同学段学生的认知水平相匹配;在内容设计上,要注重与学生数字生活经验、现实社会信息科技应用场景相关联;要注重反映技术更新和迭代迅速的特点,引导学生认识自主创新的重要性。

(一)历经完整过程,聚焦学习过程

三年级是学生接触信息科技的起始年级,以苏教版小学信息科技(三年级)下册内容为例,主要围绕网络部分开展教学,包括登录因特网、下载网上文字和图片、下载和安装软件等,考查学生对信息的敏感度和判断力。因为信息在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学生如何在互联网上查找到所需要的信息,如何判断信息的真伪,从而利用信息来解决实际问题,同时通过选取合适的数字化工具,开展协同创新和线上学习,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就需要教师的精心设计。笔者本着由易到难、螺旋式上升的原则精心设计主题性活动课程,任务单的设计为保证单元活动的完成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将评价渗透到学习过程中,力求做到过程性评价和表现性评价相结合。

△任务一:“美丽家乡我来说”

通过浏览电子地图,让学生交流熟悉的南京景点,为课程开启做好铺垫。

△任务二:“美丽家乡我来找”

教师完全放手给学生,由他们去查找自己感兴趣的南京的景点,自然风光或名胜古迹,把操作性任务融入探究性活动,复制、粘贴文字的方法,不是从教师的口中说出,而是由学生自主探索,因此才有了学生反馈的“复制、粘贴不仅可以用鼠标操作,还能用键盘”经验之谈。

△任务三:“美丽家乡我来画”

一开始,笔者让学生将查找到的南京景点的图片下载下来,但这仅仅是技术层面的“操作”,如何下载、保存在自己的文件夹中呢?这里考查学生对个人文件夹的整理能力。这是学生利用信息科技获取、加工、管理学习资源的重要方式。

△任务四:“美丽家乡我代言”

通过网络获取到有用的文字和图片信息后,学生化身“小导游”,以小组合作的方式介绍南京的景点。

通过以上的四个任务,学生在感悟到在线学习的便利性和重要性的同时,也对地大物博、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的祖国产生浓浓的热爱之情。研究单从课始就围绕学习中心,设计了开放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在小组合作、自主探究中步步深入,助力学生任务达成,最后“我学习,我收获”的自我评价,不仅仅是简单的学习小结,更给予学生充分的思考和想象的空间。

(二)创设评价平台,体现“教—学—评”一体化

基于学校“微校+”评价平台,信息科技教师积极应用评价系统,注重过程性评价。从学生的课前准备到课堂发言及参与程度,围绕“会倾听”“会思考”“会操作”“会表达”“会合作”等多个维度进行,这样的评价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全面、真实、多元地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参与程度、学习内容掌握程度等方面进行评价。同时,教师对课后的作业布置采取发布在“微校+”校园圈的方式,教师进行点评、点赞,引导同班同学互相学习交流。这种网络评价的方式既收集和记录了学生的学习过程,又让学生感受到科技的进步,是数字化学习与创新的一个重要体现。这些都可以引导学生亲历完整的实践过程:从单一地完成某一个作品,到注重内容的综合性;从封闭的单一学科知识体系,到将信息科技与其他学科课程融合。我们希望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上,通过实践面向他们生活的世界,以自己的体验、理解、评价等增强信息意识与社会责任感,提高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信息科技教育的目的不是得到唯一的答案,而是培养学生在处理信息时所表现出的经验的提升、方法的融合、设计的创意、技能的突破等,培养学生知识整合能力、批判性思维及问题解决能力。

学生是学习者,也是未来社会的劳动者。信息科技课程要发挥育人功能,从信息科技实践出发,注重帮助学生理解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掌握信息科技处理问题的方法,提升学生知识迁移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大单元教学让信息素养成为学生“带得走”的东西。

(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附属小学)

编辑:陈鲜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