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班级文化?班级文化是班级精神面貌、学生思想状态的综合体现,它聚焦学生的学习态度、自律品质、思想道德品质等各个方面的养成教育。班级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活动文化、精神文化等。良好的班级文化建设对班级管理和学生个性的社会化都有重要的影响。因此,班主任要充分认识到班级文化建设的重要价值,并利用各种有效的资源创建班级文化,充分发挥班级文化的育人功能。
一、班级文化建设内容
(一)制度文化
根据本班实际制订的班规、班纪、计划等,需要班级成员认可,自觉遵守所表现出来的文化形态。在监督检查系统保证下,坚定不移执行。
(二)物质文化
种植花草树木,还是挂图片,或利用墙报,从审美高度深入规划,挖掘其潜移默化育人功能,最终连学校墙壁都在说话。很明显,就是让教室这个“主阵地”每个角落都会传情,让有限教室空间生发无限教育资源。
1.打造角隅
建书吧,设荣誉角,贴班训等。小版面,大作用。每个墙角都不闲置,营造育人氛围。
2.设计板报
板报美观,更重育人实效性。文字有冲击力,凸显班级特色。根据学校和班级情况,勤换内容,促进班级和校园文化同发展。
3.张贴名言
侧墙贴上流传千古的名句,如和风细雨,滋润学生心田。
4.美化讲台
讲台摆放常青植物,由专人打理。绿意盎然,还能缓解学生用眼疲劳。
5.两墙呼应
黑板正墙,挂国旗镜框,与之呼应的是后墙校园文化的主旋律——爱国、尊师、守纪、友爱。
(三)活动文化
通过开展各种各样的活动来激发集体荣誉感、班级凝聚力,以及增强学生自信心。这些活动不仅包括课堂内的管理活动,如《感恩的心》手语操展示、制定班级口号等,还涵盖课堂外的多样化活动,如“庆国庆·童心向党”歌唱比赛、“冬之歌”趣味跳绳比赛,以及“走进革命老区,重温红色圣地”“庆元旦迎新年”“艺术展示经典诵读”“假期护校”等活动。这些活动的目的是形成健康向上、团结进取的班级团队精神和集体荣誉感,进而促进班级凝聚力和向心力的提升。
(四)精神文化
精神文化主体是班风,优良班风增强凝聚力,对学生健康成长起着重要的作用。
1.巧设队会
开展有针对性的周队会。学生闹矛盾,设计与人相处型队会:换位思考,将心比心。学生网瘾大,影响身心,设计戒电子产品主题队会:“电网”中毒不自知,一时欢娱害处多。也可结合国家大事,设计众志成城、阳光总在风雨后队会。队会如及时雨,出现问题,解决问题。
2.演唱班歌
班歌轮周换,唱时要一心一意地唱,身体坐直,目视黑板,把视觉与想象结合起来,唱什么歌,眼前仿佛就会出现歌词所描绘的画面。健康向上、昂扬澎湃的歌曲,陶冶情操,净化心灵,激发正气,调整情绪,提高学生听课效率。
3.抄背格言
后墙园地,开辟“格言自留地”。每天一格言,一学期,一学年,日积月累,犹如春风化雨,点滴入土,埋下优良种子,日后长成参天大树,撑起学生精神世界纯净蓝天。
4.制订班训
班训是班级大目标,努力方向。本班班训:文明、勤奋、争优、向上。班训张贴教室入口,学生进出铭记于心,一学期变更一次。大目标下,每人再“量身定制”小目标——座右铭,贴桌角。“小中见大”“众小合力”,方能以“小”促“大”。
5.示范引领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每周评一批先进,如“卫生先进”“学习标兵”“模范班干”等,将学生相片嵌入荣誉角,让表率示范,引领大家前行。
二、班级文化滋养学生心灵的有效策略
(一)制度文化,助力习惯养成
制度文化是班级建设的保障,是良好班风的必要条件。建班初期,尤其是对从幼儿园升入小学的一年级新生来说,要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行为习惯、学习习惯,以尽快适应小学生活和学习节奏,实施各种规章制度是最便捷的方式。
那具体要怎么做呢?可以通过班会课,跟学生一起交流,让学生畅谈自己心目中理想的班级是怎样的。当他们有了一致的目标后,再请他们为班集体制定能实现这个目标的相应班规,那么班规的制定就水到渠成了。每位同学至少提出一至两条自己觉得非常必要的班规建议,收集上来之后老师进行甄选,整合相同的板块,分别是学习、纪律、卫生和内务,最后制成表格粘贴上墙,并在每一条班规后边写上所提议学生的姓名。而后,个人的表现会在量化表中以加分的形式得以体现,实现个人表现的可视化,让学生看到自己的不断进步,而这对暂时落后的同学也是一种鞭策。让学生明白自己所做的这些不单是为了遵守纪律,更是为了促进自身的成长,成为更好的自己,逐渐由他律转为自律。
(二)物质文化,熏陶精神世界
物质文化也是班级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我们要让我们班级的物质环境会“说话”——彰显班级特色、渗透班级文化。干净整洁、布置错落有致的教室环境会给学生提供舒适的学习空间,给学生以美的熏陶,让学生在每日的耳闻目染中提升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张贴了学生的范文习作、手抄报、书法作品等的学习栏见证学生的成长足迹。张贴了班级获奖证书的荣誉栏闪耀着班级“最闪亮的星”。想要建设书香班级,图书角当然不可或缺。如何充分发挥图书角的作用?可以根据每月学生借阅的图书次数,评出“最佳读书人”,这样更能激发学生的读书热情,营造班级的阅读氛围,让阅读成为学生的精神养分,让学生在阅读中遇到更好的自己。
(三)活动文化,促进品德生成
人的品德主要是后天形成的,而后天的教育对少年儿童品德的形成和发展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活动体验型的德育过程的心理结构,即“活动—体验—感悟”的心路历程与学生品德形成过程的“感知—体验—明理—导行”的内化规律完全吻合。作为老师,我们可以通过一系列活动帮助学生形成一种自主、自觉、自动、自悟、自省的自我建构机制,进而形成良好的品德。
1.班级之星,树立榜样
在日常教学期间,以学月为单位,通过开展评选班级之星的活动树立榜样。比如,将课堂上能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并回答问题的学生评为“课堂之星”;将在学习、纪律方面不断进步,受到老师表扬的学生评为“进步之星”;将在日常值日时表现认真负责的学生评为“劳动之星”;将平时待人处事文明有礼的学生评为“文明之星”……每学月通过全体学生票选产生获奖者,尽量不重复,让更多的学生都有机会获奖。这一系列活动都是为了营造一种积极向上的班级学习和生活氛围,让学生感受身边的榜样力量,让他们学习他人勤思好问、吃苦耐劳、以礼待人、助人为乐、不断挑战、突破自我等的优秀品质,以此鞭策自己,取长补短,努力做更好的自己。
2.主题班会,自省自育
班会课是班级生活和班集体活动的重要形式,是班级教育的主要途径和班级管理的有效手段。好的班会课是学生学习、生活、成长的加油站,对学生的人生和健康成长有鼓舞、激励和引导的作用。我们可以根据学生各个阶段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和存在的困惑,或者配合学校各个学月的德育主题组织主题班会。比如,人际交往主题——教育、引导学生如何正确处理人际关系;行为习惯主题——教育、引导学生如何做一个举止谈吐文雅的小学生;法制教育主题——教育、引导学生做一个知法、懂法、守法的公民;爱国教育主题——借国家公祭日进行教育,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让学生明白“少年强则国强”的道理……学生在身心参与、互动交流、感受体验中进行自我反省、自我教育、自我构建,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3.节日活动,感恩生活
学生习以为常的节日,也是我们进行品德教育的好时机。比如,母亲节、父亲节、教师节,鼓励学生用不同的形式(如写信、发短信、手工制作礼物等)表达感谢,感恩身边的家人、师长、朋友对自己的关爱、照顾、引导、教育。当然,也可以鼓励家长以相同的形式积极回应,这也是增进亲子关系、增强家庭教育的契机。再比如,清明节、端午节,可以通过朗诵、书画、吟唱、制作传统节日食物、讨论等方式追忆先人,来唤起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同,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在追忆先人的同时,积极学习先人的良好品德,感恩先人为我们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从而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植根于心中。
4.学习交流,互帮互助
在日常学习中,不少学生会遇到各种学习困难,导致成绩不理想,如何帮助这些学生解决困难,取得进步?我想除了老师课堂上授课指导外,学生之间的学习交流也是非常有必要的,尤其是处在小学的孩子,相对家长和老师,他们更重视同龄人的话,因为同龄人是他们小学阶段的重要他人。所以我们可以举行学习交流分享会。进行交流的学生可以是学科尖子,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科学习方法,同时培养优秀生的“大格局”——“独行快,众行远”,只有集体共同进步,个人才能更好发展,这便是自利利他。还可以请那些原先成绩比较落后的同学,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实现了突破和超越,取得很大进步的。这类学生对多数学生有鼓舞作用,可以请他们从多个角度(如时间管理、学科安排、面对困难等)分享他们“笨鸟先飞”的过程。学生在互帮互助中既增进了同学情,又能在讨论研究中培养刻苦钻研、迎难而上的学习品质,真正践行“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同时也能体验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的乐趣。
5.竞技比赛,彰显个性
进入高年级之后,繁重的学习任务、紧张的学习节奏、不断增加的学习时长会让学生产生烦躁、焦虑的情绪,而且是阶段性反复出现。所以我们要努力为学生创设一方展示的舞台,让他们尽情地展示自己的特长,舒缓压力,调节心情。这时我们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阶段、喜好,结合当下流行的话题或活动,组织一些能愉悦身心的活动,如让擅长棋艺的学生在与对手的对弈中陶冶性情、锻炼意志;让擅长球技的学生在三人篮球比赛中体会团队凝聚力的重要性;让擅长诗词歌赋的学生利用诗词大会帮助同学陶冶情操、涵养心灵……
(四)精神文化,促成灵魂唤醒
制度文化、活动文化和物质文化这些都是显性文化。在这些显性文化的长期作用下,班级就会在潜移默化中形成自己独有的隐性文化——精神文化。精神文化是班级文化的内核,它是由学生的精神面貌、言行举止、审美观念、团队意识、心理素质等方面体现出来的。在建班之初,要明确我们的班级目标——要建设什么样的班级、要培养什么样的学生、要形成什么样的班级精神,并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不断地渗透。所以我就把“拥抱青春,心怀感恩地快乐生活”“团结互助,超越自我”等理念传达给学生,并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逐步培养并形成这种班级精神。而后班级制定的班规、举办的活动、布置的教室环境也都是为了形成这一班级精神服务的。
我们在学生身上看到朝气蓬勃的精神面貌,大方得体的言行举止,高雅的审美观念,较强的心理素质,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那是班级文化“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以文塑人”的最好体现,实现了生命的成长、灵魂的唤醒,让班级从学校的“单元”变成生命的“家园”,浸润、滋养学生的心灵!
(作者单位:甘肃省酒泉市敦煌市西关小学)
编辑:张国仁
新课程·上旬2024年1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