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读·思·达视域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

2024-09-02 00:00王楠秋
新课程·上旬 2024年19期

“读、思、达”教学模式是在教学中将阅读、思考和表达三者合为一体,引导学生学会阅读,了解知识的特征;学会思考,探索知识的本质;学会表达,陈述知识的来龙去脉,从而真正地理解、掌握和应用知识,促进知识内化于心。本文以“同分母分数的加法”教学为例,对读、思、达视域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展开研究,旨在优化数学课堂结构,提高数学教学的有效性。

一、阅读

阅读是知识输入的过程,也是思考和表达的基础。通过读,能获取关键的、有用的信息,从而为思考和表达提供原动力。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阅读重点要求学生可以从问题中、知识中获取数学信息,如语言文字、数字图片、几何图形等,找到解题的突破口,或者发现知识的特征,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学内容。为此,教师可以从读图和读题两个方面出发。

(一)读图,读出图的意思

在目前使用的小学数学教材中,多数以图为主,文字较少,考虑到学生正处于形象化思维的阶段,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阅读图意,抓取图上的关键信息,并用自己的语言总结图意,从而与图进行对话,实现有效的读图教学。

例如,在教学“同分母分数的加法”时,教材中给出了分西瓜的图片,图中将一个西瓜平均分成了8份(块),哥哥吃了2块,弟弟吃了1块,求兄弟俩一共吃了这个西瓜的几分之几。

基于此问题,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一个西瓜平均分成了8块,每块是它的几分之几呢?

随后,教师引出主题,指导学生对图中的内容进行分析。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鼓励学生再次研究图意,分析图意中还包括哪些问题,形如“他俩谁吃的西瓜多?这个西瓜还剩下几分之几?”等,基于此,教师引出本课的重点知识。

通过这样的读图引导,学生能根据图片展开分析,培养直观想象思维,从而提升读图能力。与此同时,师生之间的交流也为课堂增加了趣味性,让数学知识更生动、形象地展示给学生,从而提升课堂教学的效果。

(二)读题,读出题的本质

在多数情况下,数学问题都是以文字呈现给学生,要求学生能从文字中读取关键的信息,从而利用数学方法正确解题。因此,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读题,能够在题目中标注相关的数据、条件等,辅助思考,从而培养学生的符号意识和解题能力。

例如,在教学“同分母分数的加法”时,基于教材中给出的图示信息,教师可以将题目梳理出来,形如:

将一个西瓜平均分成8份(块),哥哥吃了2块,弟弟吃了1块。

问题一:他俩谁吃的西瓜多?

问题二:他俩一共吃了这个西瓜的几分之几?

问题三:弟弟比哥哥少吃了这个西瓜的几分之几?

问题四:这个西瓜还剩下几分之几?

基于上述问题,教师首先指导学生从题目中抓取关键信息,如“8份”“哥哥2块”“弟弟1块”。再根据学生读取的信息完成问题的解答。

通过这样的教学过程,教师指导学生读取题目中的关键信息,可以很好地培养学生的读题能力。通过对每个问题展开分析,学生能够体会到题目中关键信息的重要性,从而提高解题能力。

二、思考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想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就要引导学生思考,当学生能够找准思考的方向、用对思考的方法时,就学会了思考。为此,教师可以借助游戏引导、合作探究、开放问题等教学方式,让学生思考。

(一)游戏引导,培养灵活思维

基于上述关于“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教学,教师引导学生读图、读题,并将算理简单地陈述给学生。教师可以通过游戏引导的方式,让学生应用算理解决实际的数学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灵活思维。

例如,在教学“同分母分数的加法”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如下游戏。

游戏规则:过关斩将

第一关:教师通过幻灯片展示两个分数,学生根据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运算规则,以最快的速度说出答案,回答正确即可过关。形如:

第二关:教师通过幻灯片展示分数算式,学生根据同分母分数算式抢答其中的加减符号,回答正确即可过关。形如:

第三关:教师通过幻灯片展示分数算式,学生根据同分母分数算式抢答,回答正确即可过关。形如:

教师通过游戏教学,不仅可以考查学生对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掌握,还可以引导学生灵活应用该运算法则,培养学生的灵活思维,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

(二)合作探究,培养探究思维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想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教师就要组织学生开展合作探究活动,一方面为学生提供思考的空间和机会,促进学生学思结合,另一方面要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让学生在合作中探究知识本质,以此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

例如,在教学“同分母分数的加法”时,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对“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的算理进行合作探究。形如:

1.同分母分数的加法

2.同分母分数的减法

在学生掌握了“同分母分数的加法”算理后,教师指导学生按照刚才的操作学习“同分母分数的减法”算理,即我们之前提出的“弟弟比哥哥少吃了这个西瓜的几分之几?”这个问题该怎么列式呢?

(三)开放问题,培养发散思维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很多问题往往设置了标准答案,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发展。因此,教师可以通过开放性的问题启发学生思考,一方面可以拓宽学生的学习视野,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另一方面可以发散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思维灵活性,从而让学生的思考能力得到有效锻炼。

例如,在教学“同分母分数的加法”时,在学习完算理之后,教师可以为学生展示开放性的问题,形如:

这样的开放性问题不仅引导学生复习了“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还在无形中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的思维水平得到有效提升。

三、表达

表达是一种知识的输出表现,学生读懂题意,将题意转述给其他人,这是一种表达;学生做完题后,将解题过程转述给其他人,这也是一种表达,因此表达存在于数学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是学生思考的结果。为此,教师可以通过“说一说解题思路”和“说一说错题原因”两种方式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

(一)说一说解题思路

教师为学生展示课堂练习题,形如:

(二)说一说错题原因

在学生完成课堂练习后,教师可以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错题以及教师的讲解,说一说错题的原因,如有的学生写错了分母;有的学生看错了加减号;有的学生写错了数字等,通过对错题原因的分析,可以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促进学生善于表达自己的错误,从而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综上所述,读、思、达视域下的小学数学教学更看重学生的读图能力、思维能力以及表达能力。因此,教师要选择科学的方法,指导学生学会读图、促进学生积极思考、引导学生有效表达,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让数学教学质量更上一层楼。

(作者单位:厦门市云顶学校)

编辑:赵文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