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材分析
“倍的认识”是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中的一个单元。该板块主要运用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例子,说明某些事物之间的数量关系。本单元是学生学习了整数乘除法的基础上引入的内容,通过本单元的学习,教师应帮助学生建立起“倍”的概念,并启发学生灵活运用知识解答教材中的题目,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此板块教学难度为中等,教材中列举的题目也容易被学生理解。
二、学情分析
三年级小学生已初步具备了文字理解能力,并且有了一些浅显的生活经验。从整体上来看,他们对“倍”所涉及的数量关系,并不是特别难以理解。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借助图片或实物进行讲解,同时需启发学生关注生活中的“倍数”问题,这样可以提高教学效率。
三、教学目标
1.在“看”与“做”中理解倍数的概念。
2.在概括、比较、表达的过程中促进知识迁移。
3.回归生活,关注身边的“倍数”问题。
4.在亲身实践中深入理解“倍”。
四、教学重点
1.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向同伴和教师说出常见的“倍数”。
2.在实践中深刻理解并灵活运用“倍”。
五、教学难点
在观察与操作中理解“倍”的含义。
六、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揭示课题
师:动物王国要在今天召开大会,森林里的小动物们纷纷赶着到达了会议室。同学们,你们跟着我一起来看看,都有哪些动物参会了。
(教师播放视频,学生认真观看。)
师:视频中出现了哪些小动物?它们的数量分别是多少?
生A:视频里有4只小熊,8只小狗,2只梅花鹿。
生B:还有6只鸟,2只小狮子。
师点评:看来大家观察得很仔细,希望接下来继续保持认真学习的习惯哦。
师:同学们,你们能根据刚才看到的,提出数学问题吗?(举例说明:小熊比小狗少几只?小狗比梅花鹿多几只?)
(学生自主提问、自行解答。)
生C:小狗比梅花鹿多6只。
生D:小熊比小狗少4只。
生F:小鸟比狮子多4只。
师:刚才大家在介绍数量关系时说得又快又准。除了用谁比谁多多少?谁比谁少多少的方式阐述上面的关系,你们觉得还可以用哪些方式介绍上述的数量关系?
学生根据预习中掌握的内容回答:还可以用“倍”表示!
(教师板书:倍的认识)
(设计意图:教师采用情景教学法导入新课,用视频中的精彩画面吸引学生,可以抓住他们的注意力并顺势引出接下来的教学内容。)
(二)基于例图,探究新知
师:同学们,你们爱吃紫薯吗?
生:喜欢。
师:今天我给大家带来了一些紫薯,请你们认真观察后用“几个几”说一说自己的发现。(教师示范用1个2,2个2,3个2表示)
(教师出示图片,学生观察后先将答案告诉同桌。教师选学生回答。)
生G:我可以用1个5根,2个5根,3个5根来表示。
师:你刚才的语言表述中涉及“倍”的概念。如果我们把5根堆在一起的紫薯看作是一份,这里总共有3份,那么就有3个5根,用倍来表示可以说成5的3倍,3个5根也可以说成3的5倍。
(学生仔细解读教师提供的数据信息,有不理解之处举手提问。)
教师出示PPT,要求学生齐读:把几个放在一起的物品看作是一份,这里总共有几份,那么就可以说几个是几份的倍。
教师在黑板上画出若干份小棒,要求学生参照之前的例子,向同桌说一说“倍”。
生H:老师画了4根堆在一起的小棒,有3个同样的画面,也就是说有3个4根;3个4根可以说成3的4倍,也可以说成4的3倍,无论怎么计算最终结果都是12。
生K:我发现“倍”可以用我们之前学过的乘法算式来表示,是不是所有的“倍”都这样呢?
教师听后进行补充:“倍”的关系可以用乘法或除法来表示。
(设计意图: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巧妙导入图片,能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将图片与教材中的知识点关联起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三)动手操作,深化理解
师:“倍”真是一个神奇的数学概念,当两个数相乘时,可以将前者说成是后者的倍,也可以将后者说成是前者的倍。你们想继续了解“倍”吗?
生:想。
师:那么接下来就请拿出你们准备好的小棒,迎接我发出的挑战吧。
师:第一行摆出2根小棒,第二行小棒的数量是第一行的3倍。
学生听清要求后快速思考一番,在第二行摆出了6根小棒,并将操作结果汇报给教师。
师:看来大家的反应都很灵敏,那如果我把第一行的2根小棒换成4根小棒,你们也要在第二行摆出第一行的3倍,现在数量关系已经变化了,你们还能根据要求摆出来吗?
学生快速理顺思路:第一行摆放4根,第二行的数量是第一行的3倍,也就是计算4×3=12(根),根据计算结果可知,当第一行摆放4根时,第二行要摆12根。
(学生摆出对应数量的小棒后向教师汇报结果。)
师:大部分同学都在操作中理解了“倍”的概念,也能根据要求完成任务。你的同桌做到了吗?可以出题考考对方。
生L:请听清楚我的要求,然后根据要求摆出小棒哦。第一行摆3根小棒,第二行是第一行的2倍,第三行是第二行的2倍。
生M:第一行是3根,第二行是第一行的2倍,所以第二行的数量应该是3×2=6(根);第三行是第二行的2倍,所以第三行的数量应该是6×2=12(根)。
(设计意图:在实践过程中让学生解决问题、看清事物的本质,能培养他们的抽象思维。)
(四)关联生活,拓展新知
教师播放视频:一水果店老板让员工帮忙进货,此次需要购买雪梨、香蕉、菠萝、苹果4种水果。根据这4种水果的销量,老板要求购买2箱雪梨,香蕉是雪梨的2倍,菠萝是雪梨的3倍,苹果是雪梨的5倍,视频快结束时抛出问题:请你帮助这位员工算一算,香蕉、菠萝、苹果各需要进货多少箱?
学生听后提笔计算:
香蕉是雪梨的2倍,已知雪梨需要进货2箱,所以2×2=4(箱),香蕉应该购买4箱;
菠萝是雪梨的3倍,已知雪梨需要进货2箱,所以2×3=6(箱),菠萝应该购买4箱;
苹果是雪梨的5倍,已知雪梨需要进货2箱,所以2×5=10(箱),苹果应该购买6箱;
师:你们现在知道了每一种水果购买的数量,现在批发店的老板已备好货,你们需要帮员工装货,谁能到电脑屏幕前操作一下呢?
教师随机选择一名学生,引导他点击电子屏幕中的“水果”,将货物放到“小货车”上。
师:从刚才的解题过程来看,大家的思路很清晰,所以题目完成得又快又准确。你们能根据刚才的题目提出一些和日常生活相关的问题吗?
生A:妈妈的衣橱里有3条裙子,裤子是裙子的3倍,上衣是裙子的4倍,丝巾是裙子的2倍,问裤子有多少条?上衣有多少件?丝巾有多少条?
同小组的成员共同解答生A的问题。
(设计意图: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应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启发他们运用数学思维观察、分析现实中的事情,在提高他们问题解决能力的同时,让他们在潜移默化间意识到:数学知识源于生活,只有学会细致观察、认真思考,才能学好数学这门课。)
(五)趣味游戏,巩固新知
师:接下来我们一起玩“小跳马”的游戏吧。拿出一张白纸,在纸张上用尺子标注好刻度,然后拿出小跳棋当作小马,小马需要按照某个数字的倍数向前跳动,例如:第一次跳2步,第二次要跳2的两倍。你们可以和同桌一起玩这个游戏,相互考考对方,看看谁的反应快。
生B:这样听起来“小跳马”游戏可真有趣,我得赶快试试看。
(生B拿出白纸和直尺画出刻度线,从文具盒中拿出跳棋,准备和同桌开始做游戏。)
生B:请听清楚我的要求:第一次跳5步,第二次所跳的步数是第一次的2倍,第三次所跳的步数是第一次的1倍。
生C:(思考了一会儿便有了答案)我知道该怎么跳了(只见他手持跳棋跳了5步、10步,接着又跳了5步)。
生B:你能说一说为什么第二次跳10步,第三次跳5步吗?
生C:理由很简单,5的2倍应该是5×2=10,所以第二次是跳10步;5的1倍是5×1=5,所以第三次是跳5步。
生B:看来老师在课堂上讲解的知识你都学会了,真棒!
生C反过来考验生B:第一次跳6步,第二次所跳的步数是第一次的2倍,第三次所跳的步数是第一次的3倍。
生B:你出的题目可难不倒我(只见他飞快地在刻度线上跳出了6步、12步、18步)。
师总结:只要听清楚同桌的要求,接着再做个简单的计算,很快就能帮助“小跳马”完成任务了。
(设计意图:在趣味游戏活动中,学生的求知热情能得到激发,在较高积极性的影响下,学生认真思考、主动探索问题解决方法。如此一来,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掌握理论知识与实践技巧,这为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奠定了技巧。)
(六)知识梳理,提高效率
师: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都掌握了哪些知识点呢?快将你掌握的内容分享给同桌吧。
生A:倍是数量关系,不能用做单位。
生B: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要用乘法来计算。
生C:一个数是另外一个数的几倍,要用除法进行计算。
生D:“倍”在生活中的应用比较常见,所以能够列举的例子很多,只要我们留心观察生活,就能轻轻松松举出若干个例子。
生E:一个整数能被另一个整数整除,那么这个整数就是另一个整数的倍数。
师:刚才大家说得都很在理,同学们在交流中发现了很多关于这个板块的知识点,接下来请你们自行绘制思维导图,理顺与“倍”有关的内容。
(学生绘制思维导图)
七、教学反思
“倍的认识”是人教版三年级上册中的一个板块,这个部分主要引导学生了解“倍”的含义,学会运用“倍”来解读数量之间的关系。为了教好这个部分知识点,我注重从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视角出发,引导学生通过看图初步了解“倍”,在动手操作中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同时关联生活,拓展新知识,让学生在趣味游戏活动中巩固所学内容。在课程结尾,我引导大家对知识进行小结,通过层层递进的方式讲解“倍的认识”,最终获得了比较满意的教学效果。
(作者单位:甘肃省夏河县达麦乡中心小学)
编辑:蔚慧敏
新课程·上旬2024年1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