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民生是人民幸福之基、社会和谐之本,公共服务关乎民生、连接民心。河南省已构建形成覆盖全生命周期的基础性兜底性公共服务体系,但公共服务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依然突出,尚存在不少薄弱环节和发展短板。新时代推动公共服务高质量发展需要顺应新形势、新要求,全面建设供给更加充分可及、质量标准更加完善、运行保障更加高效、综合监管更加健全、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公共服务体系,充分发挥公共服务对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支撑作用。
关键词:新时代 民生 公共服务 高质量发展
党的二十大提出“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增强均衡性和可及性,扎实推进共同富裕”,这一要求内含了公共服务高质量发展的新命题。面向新时代新征程,健全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持续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加快推动公共服务高质量发展,对于改善人民生活品质,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公共服务高质量发展的内涵和目标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0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指出,“新时代新阶段的发展必须贯彻新发展理念,必须是高质量发展。”“高质量发展,就是能够很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发展。”新时代推动公共服务高质量发展需要坚持底线思维,树立系统观念,科学理解新内涵,准确把握新目标,充分发挥公共服务重要支撑作用,为经济社会健康发展创造条件、提供保障。
(一)新时代公共服务高质量发展呈现新内涵
1.从发展导向来看,公共服务高质量发展是以人民为中心、以需求为导向的发展。新时代公共服务呈现出服务保障从“注重兜底”到“注重生活”、服务决策从“政府配餐”到“百姓点单”、服务目标从“供给均等”到“需求满足”的新特征,处处彰显公共服务以人民为中心、需求为导向的本质要求,从强调“有没有”转向“好不好”“优不优”,公共服务更加注重人民群众获得感,最终目标是更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2.从发展理念来看,公共服务高质量发展是全面贯彻和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发展。注重公共服务管理模式、供给方式、技术应用等创新,让创新发展成为第一动力。注重解决发展中城乡、区域、人群间公共服务不平衡问题,让协调发展成为内生特点。注重人和自然和谐共生,避免公共服务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让绿色发展成为普遍形态。更加注重内外联动、内部融合,让开放发展成为必由之路。注重公共服务特别是基本公共服务共建共享共治,让共享发展成为根本目的。
3.从发展路径来看,公共服务高质量发展是充分体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发展。注重加强兜底性民生建设,补齐短板、夯实底板,做好基本公共服务全覆盖。注重推动多元力量共同参与公共服务供给,由政府单一供给、直接供给为主向政府兜底保障、引导市场机制发挥作用转变。注重妥善解决公共服务数量与质量有效供给的双重问题,努力实现更高水平和更高质量的供需动态平衡。
(二)新时代公共服务高质量发展锚定新目标
1.供给更加充分可及。公共服务供需更加匹配,资源布局更加合理,基本公共服务全面覆盖、大致均等,非基本公共服务更加多元多样,百姓享受公共服务更加便捷舒心。
2.质量标准更加完善。公共服务资源配置、服务内容、服务流程等标准体系全面建立,服务机构及从业人员资质认证更加规范,激励约束机制更加科学,质量保障水平不断提升。
3.运行保障更加高效。基本公共服务财政保障机制更加成熟,投入结构更加合理,专项资金使用效率不断提高。非基本公共服务市场机制作用发挥比较充分,社会力量投入积极踊跃。
4.综合监管更加健全。政府、行业等监管责任分工更加明晰,监管流程更加透明规范。诚信制度建设深入人心,社会监管更加有力,统计指标制度更加成熟,综合监管协同应用良好。
5.人民群众更加满意。公共服务成本个人负担比例合理下降,人民群众需求表达、反馈和评价渠道更加畅通,政府治理和社会自我调节、居民自治间的良性互动更加充分。
二、河南省公共服务高质量发展需关注的问题
党的十八大以来,河南省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加快推进,社会民生事业取得长足发展,但公共服务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依然突出,推动公共服务高质量发展还存在一些困难,需要着力解决这些突出问题。
(一)供给投入有限,公共服务标准相对偏低
虽然河南省公共服务支出稳步增长,财政投入持续增加,但现行公共服务底线标准仍然偏低,对基本民生综合保障能力有限。以基础教育经费支出为例,2021年河南省一般公共预算教育经费支出占全省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17.8%,高于全国3个百分点①。但河南省是财力弱省办大教育,生均一般公共预算教育经费支出大大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幼儿园、普通小学、普通初中、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分别是全国平均水平的47.52%、62.16%、65.02%、66.20%和56.96%,在中部六省居于末位。
(二)供给总量不足,人均享有服务有待提高
河南省人口众多,部分民生领域存在历史欠账,虽然增长速度不低,但整体上公共服务供给总量仍显不充分。以公共文化服务为例,公共图书馆是“三馆一站”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2022年河南省公共图书馆175个,仅次于河北省,居全国第2位,但人均拥有公共图书馆藏量仅0.46册,低于全国平均水平0.5册;每万人拥有公共图书馆建筑面积仅97.1平方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51.5平方米,两项公共文化服务指标均处在全国末位②。
(三)供给水平不高,优质服务资源较为短缺
随着居民收入持续增加,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不断升级,但公共服务领域主要还是以兜底线和保基本为主,优质资源总体供给不匹配。以养老服务为例,根据2022年河南省人口抽样调查结果显示,65岁及以上老年常住人口1436万人,占常住人口的比重为14.5%,老年抚养比达到22.59,人口老龄化继续加深,社会对养老服务的需求与日俱增,但养老服务供需缺口较大,2021年河南省每千老年人口养老床位数25.1张,比全国平均水平低5.4张,在中部地区居于末位;养老机构护理型床位占比42.6%,低于全国平均水平8.8个百分点,在中部地区仅高于山西省①。
(四)供给结构不均,区域城乡群体差距较大
受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差异性的影响,资源配置和布局结构不尽合理,区域城乡群体之间公共服务发展不均衡依然突出,保障水平差距明显,不利于有效实现社会公平正义。以城乡最低生活保障为例,城市低保的保障标准涵盖内容要比农村低保多一些,除了共同的保障维持基本生活所必需的吃饭、穿衣、用水、用电等费用以外,城市低保制度还适当考虑加入了住房、燃煤(燃气)以及未成年人义务教育费用。2010-2022年,河南省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平均标准的差距从每人每年1411.2元扩大到2346.4元,虽然城乡低保标准的比值在不断提高,但2022年河南省农村低保标准还是仅相当于城市低保标准的69.36%②。
三、推动河南省公共服务高质量发展的对策建议
新时代推动河南省公共服务高质量发展,必须全面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切实兜牢基本民生保障网底,稳步提升公共服务保障水平,不断满足多层次公共服务需求,努力增进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一)构建多元供给格局,促进公共服务供需平衡发展
党的二十大提出“构建政府保障基本、社会多元参与、全民共建共享的社会公共服务供给格局”。一是厘清政府和社会力量提供公共服务的边界。对政府依法依规提供、市场保障动力不足的基本公共服务,严格履行政府承担责任,有效发挥政府兜底职能。对法律无禁止进入、市场化配置效率更优的公共服务事项,更多地引入市场机制和手段,不断提升供给质量和效率。二是支持公共服务社会组织(社会企业)发展。重点发展社区服务类、公益慈善类、行业协会类等社会组织,提升社会组织承接政府购买公共服务能力。积极支持社会企业发展,社会企业兼具营利性企业和传统非营利性组织部分特征,更适合庞大中低收入群体的需求层次与支付能力。三是大力培育公共服务供给市场主体。加快推进统一的公共服务供给市场建设,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完善市场监管,保护市场主体合法权益,最大限度激发市场主体创新创造活力,促进市场资源和要素高效配置。
(二)统筹优化资源配置,实现公共服务均衡共享发展
补齐基本公共服务短板,促进基本公共服务资源向基层延伸、向农村覆盖、向生活困难群众倾斜。一是持续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快基本公共服务制度城乡一体设计、一体实施,逐步健全城乡一体覆盖、全民普惠共享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充分利用流动性服务、现代信息技术等手段,促进城乡公共服务资源共享,扩大优质服务资源辐射范围。二是大幅缩小区域基本公共服务差距。加强省级政府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统筹职能,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协调机制。强化跨行政区域统筹合作,促进公共服务项目和标准水平衔接,加强毗邻地区公共服务设施共建共享、信息互联互通。三是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健全以流入地为主的流动人口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制度,探索建立农村“三权”退出和享受城镇保障房等公共服务相挂钩的激励机制,探索研究个人权益资源可携带制度,帮助流动人口提高融入城市能力。
(三)推动供给模式创新,提高公共服务便利可及水平
依托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等现代技术,有序推动公共服务数字化、智能化和精细化转型,不断提高便捷性、可及性与有效性。一是深化政务信息建设。结合政务信息整合,完善民生领域信息资源建设,搭建公共服务数据资源共享平台,提升公共服务信息获取便利性,助力政府决策科学化、社会治理精准化和公共服务高效化。二是加强数字技术应用。推进信息技术在公共服务领域普及应用,构建数字新型社区、慕课、互联网医院、数字图书馆、虚拟体育场等智慧化生活场景,推动数字创意、智慧医疗、智能体育、智慧养老等新型业态快速发展。三是建立主动服务机制。搭建公共服务需求信息智能采集平台,主动实施供需精准匹配。加强民政、人社、公安等相关部门数据比对和信息共享,建立困难群众主动发现机制。推出“线上+线下”公共服务平台和设施地图,主动方便群众就近获取公共服务。
(四)健全财力保障制度,确保公共服务供给有效运行
坚持财力可负担、服务可持续的底线要求,注重整合政策,精准施策,集中力量补短板赋效能。一是明确各级政府之间不同权责。明确政府是基本公共服务保障的责任主体,同时引导市场主体和公益性社会机构补充供给。建立各级政府分类别、按比例合理负担基本公共服务机制,进一步强化省级政府在基本公共服务领域的支出责任。二是强化基本公共服务稳定投入。明确基本公共服务在公共财政投入中的优先地位,把有限的政府财力投入到最急需、最困难、最迫切的领域。深化基本公共服务预算管理制度改革,推动公共服务项目预算执行硬约束,保障财政资金及时下达拨付。三是提高县级财政基本保障能力。推动省以下支出责任划分改革,上移县级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等部分事权,减轻县级财政压力。通过政府专项债券、再融资债券等增强县级筹资能力,加强县域基本公共服务补短板项目资金保障。
(五)完善评估监管机制,切实提升公共服务惠民实效
紧紧抓住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诉求,系统构建符合公共服务发展规律的评估监管体系。一是健全绩效评估机制。科学设计公共服务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和测量方法,做到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健全第三方评估机制,注重借助外部力量推动政府更加注重公共服务绩效。二是完善分类监管机制。根据公共服务供给主体的不同,运用发展规划、行政指导等方式以及间接管理、动态管理、事后监管等手段,建立完善公共服务行政监管机制,实施分类监管。三是健全相关配套机制。通过有效激励和有序问责,促进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及时更新公共服务理念。加强公共服务行业自律和社会监督,将从业机构及人员诚信情况纳入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建立政府主导与社会参与良性互动机制,推动政务信息公开,畅通居民反馈渠道,妥善回应社会关切。
参考文献:
[1]邢伟著.国家治理现代化背景下的公共服务体系建设[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
[2]王皓田,徐照林.“十四五”时期推进社会领域公共服务高质量发展的对策建议[J].中国经贸导刊,2022(07):17-21.
[3]做好“十四五”规划编制和发展改革工作系列丛书编写组编著.加强社会公共服务体系建设[M].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20.
[4]高传胜.“十四五”时期推动公共服务高质量发展研究[J].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23(05):529-538.
[5]欧晓理.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 扎实推动共同富裕[J].社会治理,2020(12):16-18.
(作者单位:河南省发展战略和产业创新研究院)
责任编辑:康伟